感謝

小幫手:張紹敏

責任編輯:張紹敏

中國文化大學 大氣科學系 洪琳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休學後,我背起學貸拚轉學,就是不願放棄大氣夢

洪琳是來自臺東的卑南族女孩,國三暑假時,一場八八風災幾乎摧毀了她的故鄉,卻使她從此對大氣深不可測、變化多端的特性而著迷。由於大氣相當著重數理,她選了不擅長的自然組,也因為家境清寒無法補習,只能靠自己苦苦追趕,卻仍在大考中失利,分發至文大地理系。「爸媽的要求是,考上私立大學就必須自己付學費,所以我決定休學,到麵包店當學徒。」休學期間,洪琳重新思考自己嚮往的生活,一年後,她決定背起就學貸款復學,靠轉學考拚入大氣系,展開課表滿滿、日曬雨淋、熬夜打 code 的日子。而最終拿下畢業專題第一名、考上理想的研究所,卻甚少有人知道她背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與努力。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大學

位於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共有 12 個學院、61 個學系,是臺北的最「高」學府,天氣多變且常出現彩虹、濃霧、甚至是雪景,也由於對風雨的感受強烈,學校會依據華岡測站的天氣資訊來判斷是否有停課的需求。在資源方面,除了 24 小時讀書中心、電腦教室、獨立體育館之外,文化大學亦設有眾多獎助學金,以洪琳申請的「原住民獎助學金」為例,每學期約可獲得 17,000-22,000 元不等(最新資訊以官網為準),就靠同學主動把握!此外,洪琳也特別推薦大家藉由「文大 BOT」Line 聊天機器人以及「文化不分界」FB 社團來掌握各式各樣的獨家資訊(更多文大的食衣住行攻略,請點選「學校」按鈕觀看)。

讀大氣科學系不等於當主播,那到底在學什麼?

「颱風會來嗎?明天會下雨嗎?」面對常見的提問,洪琳回應:「我們的確可以透過看雲來分析短期的天氣,例如看到卷雲、積雲就知道今天適合出遊,若是層雲就代表有低氣壓在附近,很可能會下雨。」然而,她強調天氣預報是一門不折不扣的專業,也講究長期經驗的累積。其實,大氣系所學結合了應用數學、物理和資訊工程,由於需要推導大氣方程式,因此須有一定的數理基礎;再者,是培養同學解讀天氣圖、衛星雲圖等專業知識;而在課本之外,也需從事大量的實驗觀測;最後,由於氣象資料龐大,同學也得學會用程式語言分析資料、繪製圖表。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四年課程介紹

大一課程包含微積分、普物、普化、大氣科學概論;大二是必修最多的一年,課程包含應用數學、雲物理學、流體力學、大氣測計學、大氣熱力學、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大三的核心課程是大氣動力學,探討的議題如柯式力、氣壓梯度力、重力與大氣運動的關係,此外還有天氣學、大氣輻射;到了大四,同學需自行選擇研究題目和指導教授,進行畢業專題製作(詳細課程介紹,請點選「科系」按鈕觀看)。同學在系上能接觸到 Fortran、MATLAB、GrADS、NCL、Python 等程式語言,洪琳貼心提醒,若沒基礎也不用怕,多數人都是在課堂中重頭開始練起的!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的特色與資源

「全台只有臺大、中央、文化三間大氣系,如果你在路上碰到大氣系的學生,是很難得的,每個進到大氣系的人都很重要!」有別於高中地科,在大學裡需探討現象背後的運作原理,且由於大氣在科學上仍有許多問題難以解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大氣系善用陽明山的地利之便,有屬於自己的華岡氣象台、華岡測站、水文研究資料庫,實習合作的單位更包含中央氣象局淡水測站、NCDR(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天氣風險公司等。若同學希望到海外交換,系上合作的姐妹校有中國大陸蘭州大學、韓國誠信女子大學。

我能從大氣系帶走哪些能力?大氣系適合我嗎?

因著累積許多觀測經驗,洪琳發現自己處事更講求精確,也懂得如何應變突發狀況,除此之外,也在「看圖說故事」和寫程式的過程中,培養出獨立思考和揪錯的能力。那麼,大氣系適合什麼樣的人呢?洪琳認為,至少不能排斥數學、物理和程式語言,但最重要的仍是問自己是否對大氣懷有熱忱。「喜歡觀測天氣、對氣候變遷有興趣,這些都是支撐你讀完大氣系很重要的動力。」

大氣系未來出路與研究所走向

在未來出路方面,可藉由國家考試進入中央氣象局或民航局,亦可往 NCDR、空軍氣象聯隊發展,若欲進入民間公司,在氣象台之外,還有天氣風險公司。「天氣風險公司做的是客製化的預報,例如你想知道跨年夜 101 的天氣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去看煙火,這就是需要付費的服務。」若想投入學術領域,同學可以擔任研究助理、地科老師或繼續深造,亦可轉攻遙測、環工、大氣海洋等領域,甚至成為資訊工程師。洪琳在大四時已經推甄上兩間研究所,卻因著考量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和指導教授,放棄錄取資格,力拚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歷經三次推甄和考試失敗,她曾陷入低迷,卻仍抱著背水一戰的決心持續衝刺,終於進入了理想的研究殿堂。

科普小教室:為什麼天氣會報不準?

每當天氣預報失準,常引來民眾的責怪,但洪琳指出,影響預報的因素十分複雜。在觀測資料方面,誤差可能來自人員操作問題或儀器靈敏度,而由於測站分佈不均、並非所有網格皆有資料,必須以數值模式估算數據,再丟進超級電腦分析,不論是數據本身的落差或是電腦計算速度都會影響結果。最後,倘若預報人員經驗不足,在判讀天氣預報分析圖時,也未必能完整詮釋其意涵。「其實沒有哪個國家的天氣預報比較準,每個地方的大氣方程設定、數值模式都會根據當地天氣調整。」她希望人們能用正確的觀念來看待氣象預報——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確實能隨著時間距離越近、搜集資訊越多而越加準確。

學姐推薦這堂必上

「大氣測計學」對洪琳來說是轉系後的新契機,「身為轉學生,我對系上的活動和課程不是很了解,很感謝這門課的劉清煌老師帶我進到這個領域。」這門課將理論與實作結合,了解探空氣球、移動式自動氣象站等觀測儀器的原理與操作方式,當時洪琳在陽明山上架設儀器,觀測冷水坑在春天的天氣變化,也體會到氣象觀測的不易之處;在「程式設計與氣象繪圖」這門課中,主要以 Fortran 來分析各個種類、格式的氣象資料,並繪製溫度趨勢圖、累積雨量圖及風花圖等等。「寫程式真的很痛苦、很累、很難,但我發現它是方便又很懶惰的工具,而且必須學會才能分析大氣資料。」

追著雨跑的日子:我的實驗與畢業專題

在大三下,洪琳參與了西南氣流觀測實驗,到西南風盛行的小琉球施放探空氣球,觀測垂直的大氣資料。「有人可能會想說,感覺好好玩喔,但其實我們很需要壞天氣,而且常常搬貴重儀器、風大雨大還是要放球,每次值班就是三、四個小時,休息一下又要再放下一顆球了。」另外,因著對氣象防災有高度的興趣,而臺北夏季午後雷陣雨非常頻繁,洪琳想藉由畢業專題探討如何預防午後雷暴,花了一個暑假每天在社子島放球,觀測大氣和海陸風的變化。當時,她選擇獨自製作專題,在沒有組員分擔、因轉學而課表滿滿的情況下盡力完成,最終獲得了觀眾票選第一名,這個結果也鼓舞了她更堅定地走在大氣的路上。

就是非大氣不可!我的轉學考甘苦談

當時選擇復學,進入文大地理系,卻仍澆不熄洪琳心中對大氣的熱忱。最初想靠轉學考進入國立大學失敗,她也錯過了轉系的機會,雖然考量過雙主修,卻因為負擔不起額外的學分費而放棄(註:2020 年雙主修已無需額外支付學分費),最後選擇在大二寒假以轉學考轉至文化大氣系。「當時準備微積分很痛苦,又失去與同學玩樂的時間,也有同學問我:地理系不好嗎?為什麼一定要唸大氣系?」其實,洪琳在地理系的成績相當突出,她卻清楚自己並不是為了一張文憑而回到學校的。「我是靠就學貸款,既然要花 50 萬,幹嘛要浪費在讀自己不喜歡的系?」成功轉學後,她每學期都修好滿滿的 30 學分、和其他轉系生一起拼湊考古題,雖然辛苦,學習態度卻比過去任何時刻都加倍積極。

我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在興趣面前就是不肯認輸

在求學的路途上,洪琳經歷過無數抉擇的十字路口,漸漸在過程中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曾在國立與私立大學間糾結、在拿手的地理系和不擅長的大氣系中徘徊、在已錄取的研究所和看似無法高攀的研究所間抉擇,洪琳說,自己總是得非常努力,才能向目標靠近一點點。「我想說的是,我知道我能力不足、不聰明,但我不想認輸,能力跟興趣是兩回事。」洪琳認為,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要肯對自己負責、誠實面對結果,就已經足夠,不論同學靠的是就學貸款或爸媽的供應,都別只為了學歷而讀,應該好好利用校系的資源投資自己的能力。在講座最後,她向自己和爸媽道謝:「謝謝妳當初的堅持,才有現在的我,也感謝我的爸媽,一直以來尊重並支持我的大氣夢。」

【推薦觀看】愛地球愛生物:地科系 vs 大氣系 vs 森林保育系 vs 動物科學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