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的經驗分享
博大精深的中醫思維
蘇祺祐是歷經重考來到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將在講座中分享他在醫學型大學以及在中醫學院的求學生活,打破一般人認為「中醫不科學」的普遍迷思。「中醫是種思維。」是讀通中醫的博大精深,鑽研武術、針灸、氣功等各式學說理論後,祺祐最大的感觸。中西醫雙主修的祺祐也說在未來,融會貫通中西醫將是不可或缺的專業能力。
中醫學風盛行
中國醫藥大學分為台中、北港校區以及興建中的水湳校區,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是在台中校區,位處市中心位置,鄰近中友百貨、一中街、自然科學博物館、勤美誠品等地段,交通便利。學校風氣多元開放,從藝術季、抗議後中醫學系的增額等活動都可窺知一二。中國醫藥大學也以良好的中醫學習環境聞名,很多系都要修中醫學分,且校內有許多武術社團、中醫藥展示館,同學還會去社區服務,當推廣中醫的導覽員。
知己知彼,中醫環境
「我們要知道中醫的環境是什麼、敵人是誰?」祺祐說中醫的現實環境其實有些艱苦,因為目前醫學界是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中醫只佔健保給付的3.7%,還要承受外界認為「中醫不是醫生」等批評。祺祐也說明目前進入中醫系的方式,排除已經廢止的特考之外,便只剩學測、指考、轉學考、轉系考、學士後中醫等。另外,在台灣學習中醫其實更為完整嚴謹,倘若對學校課業行有餘力的話,祺祐建議學弟妹能在外拜師學藝。
甲組、乙組分不清?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修業年限是七年,分甲、乙兩組。祺祐選擇的甲組為中西醫雙主修學程,大三大四時還要修西醫基礎,大五大六則是進醫院學習西醫臨床課程,大七回到中醫部門實習,分兩階段國考,但要先通過中醫執照後,才可以考西醫國考,未來可擔任西醫或中醫住院醫師。日常生活非常忙碌,滿滿的課表有如高中生一般,呈現共同筆記、考古題、考試、上課不斷循環。常有別人問:學習中西醫的過程中,難道不會面臨中西的衝突?祺祐則解釋這就好像同時學習德文跟法文一樣,一開始分成兩種思維學習、有能力後再去結合,所以其實中醫與西醫各有所長,不須強行用西醫解釋中醫,反之亦然。
印象深刻的課程
中國醫藥大學通識課分為自然、社會、語文三大領域,其中第二外語可選擇德語、日語、法語、泰語等;在體育的部分,祺祐選擇了高爾夫,學校雖然沒有高爾夫球場,不過有練習場可以讓同學練習揮桿。在系上課程方面,「大體解剖實習」最讓祺祐印象深刻,面對大體老師,一開始難免會畏懼,但久了便在意不了那麼多了;「中醫醫學史」則是比較中醫與西醫的脈絡;「中醫生理學」為最根本的中醫學科,牽涉整體生理循環;而「方劑學」則是與開藥處方、用藥等知識有關,課程強調與生活相關的補帖,實驗課甚至還會煮十全大補湯。
課外活動與體驗
祺祐參加了屬於南少林分支的長洪武術社,學習中醫相關武術,也參與系排、中醫之夜的武術表演、微客海外志工、學生議會議員等,更在暑期交換到澳洲西澳大學。又秉持關注社會議題的心,祺祐曾參與同志大遊行、回國小推廣中醫教育、太陽花學運、社區微電影比賽等。
中醫之路甘苦談
在學習中醫之路,多少會遇上一些特別經驗,有時候會自己抓藥、自己服用,才會知道真正的效用,祺祐舉例「引氣上頭」是真的到頭嗎?還是到鼻腔而已?中西醫結合門診則讓祺祐體認到,不一定急性疾病一定要用西醫、中醫就適合慢性疾病的調理,小腿腓骨骨折也可以用中醫傳統的整骨方式「喬」一下。中醫是古人的生活智慧結晶,很多知識是靠運氣傳承下來的,不像西醫有嚴密的考核機制,因此中醫相關知識如武術、經絡、氣功、傷科、針灸等,可能看似無法立即性見效,但或許對未來有幫助。為了增進自己研究分析的能力,祺祐選擇攻讀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雙聯學位,所以要在大五到大七見習期間繼續回學校修課,雖然在學期間較為辛苦,但並不會延長到修業年限,。
醫學是一輩子的事情
因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讓祺祐對生活開始產生不同角度的看法,例如高中時曾覺得中醫的血氣運行十分不科學,而很抗拒,但後來自問:難道看不到的就不是科學嗎?科學不就是不斷分析、歸納嗎?這跟古人反覆驗證了幾千年的中醫有什麼不同嗎?另外,祺祐亦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先學會了之後再反芻,畢竟很多中醫知識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通盤理解的。再者,讀醫學院並非如外人想像的光鮮亮麗,不只學習之路漫長,較沒有時間雙主修其他學科,且課業負擔只會越來越重,呈現讀書、考試、進修、研究不斷循環,因此祺祐建議,玩歸玩,該讀的書也要讀,畢竟大學只是一個階段的事情,醫學卻是一輩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