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長庚大學 醫學系教授 周宏學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醫學系主任 周宏學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專精於婦產科和婦科癌症領域,成為終生志業

我會進入婦產科、和進入婦科癌症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婦產科是專科,而我學生時代進醫院實習時,是要到內、外、婦、兒所有科實習,我從中發現自己興趣滿廣的,喜歡學習醫學新知、也喜歡外科醫師動手術的工作,而婦產科正是這兩個科的結合,而且是結合內、外科特質的科,所以我在拿到醫生執照後就選擇進入此專科,作為終身的志業。

而在我住院醫生訓練到第四年結束時,我也面臨到要選擇次專科,當時可以選的有婦科癌症、不孕症、婦女泌尿科或做高階的產科、高危險妊娠等等。我當時的抉擇是希望自己的工作是能幫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投入婦科癌症領域,到現在為止,升主治醫師已經二十幾年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這一個選擇。

成醫之路:有溫度的醫學是醫學人文的核心

醫學系七年課程安排是很辛苦的,過去又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網路學習資源,所以在進入三、四年級的基礎醫學課程(如解剖學、胚胎學、生理學)時,學生突然要背誦很多醫學專有名詞,像是在學解剖學時,要把人體每一條神經、肌肉、骨骼名稱都記得很清楚,這是第一個困難點。

第二個困難是,醫學系考試會有很多需要記憶的內容,考試形式也不是一般紙筆測驗,而是「跑台」,例如在解剖學考試,老師便會在大體老師上拉一條肌肉或神經問其功用,而答題時間只有短短 30 秒到一分鐘,當時間ㄧ到就要跑到下一站答題,其中的壓力是很大的。

作為醫生,替病人找到病痛的原因、再透過治療幫助他恢復健康,是醫生、病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然而醫生面對的病人是來自各個不同的成長環境,所以當醫生告訴病人治療方式時,每個病人的反應可能都不同,這就很需要醫生去換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觀點為他解釋原因,這才能讓病人在診療中感受到自己是被關心的,這才是有溫度的醫學,也正是醫學人文的核心。

選擇長庚醫學院讓你贏在醫學生涯的起跑點

長庚大學是由台塑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創立,他是希望藉由大學來為國家培育人才,長庚大學最初是由醫學院起家,後來才發展出其他的學院和科系。長庚大學的校訓是「勤勞樸實」,這四字也展現了長庚的校風,就是一切以務實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很多人以為進入醫學系,六年畢業後就是成為一名醫生,但每間學校都有其校風,它會讓你有一個大概的雛形,但真正決定你未來在醫學上的成就以及能力的,其實是在畢業後才展開的專科訓練。

我常跟考生、家長說:「選擇長庚醫學系是讓你贏在醫學生涯的起跑點」,這有兩個含義,第一是在長庚大學務實的校風下,我們是非常嚴謹地去設計課程,第二是學生在醫院實習到實習結束後的專科醫師訓練都能在長庚醫療體系的醫院,以現在台灣醫療生態來講,基隆長庚、林口長庚、嘉義跟高雄長庚是在全台灣相當好的醫院,有很好的訓練中心,擁有各個專科,所以長庚醫學系不僅有紮實的課程,之後實習、專科訓練也相當完備,是很大的優勢。不過,大家也不要誤解我剛剛的說法,以為進入長庚好像就是很嚴格的軍事訓練,其實校內還是有很多軟性活動,讓同學在課業之餘有放鬆休閒的空間。

建議想要念醫學系的同學,怎麼選擇學校?

除了前述醫院的選擇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考量,讀北醫、高醫的同學畢業後也是能加入長庚醫院體系,只是以錄取機率跟機會來講,長庚學生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老師在過往的訓練中就已經認識你了。

當然每間學校都有其特色,像北醫位在台北市信義區,提供學子很多娛樂的選擇,而有些人會覺得長庚大學位在山上,交通比較不方便,娛樂選擇相對較少,但其實不盡然是如此,因為現在機場捷運也有到長庚大學附近,從體育大學站下車之後走路 10 到 15 分鐘就可以到長庚大學,所以現在交通上也還算是方便,而在生活所需上,長庚大學校內就有提供一些基本的,在校外的則能搭免費接駁車到林口長庚院區,那裡也有很多休閒娛樂的選擇。

長庚醫學院的國際交流資源

長庚大學與歐美、日本、東南亞國家的大學都簽有交換學生計畫,例如美國的天普大學、日本埼玉大學,若連同醫院的部分,則有更多和機構的交換計畫,在人文的部分,長庚大學也與中國大陸、香港有研究、交換學生的計畫在進行,這些都是由學校的交換學生委員會審核每年要送哪些學生出國。

去國內外機構交流對任何領域的學生都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醫學系學生,若能在學生時代就有機會多去不同的國家看看,你就會知道各國的醫院,甚至是同一國家內不同醫院之間的特色 ,另外就是能提早有機會去做人際溝通訓練,因為你畢竟是到一個陌生國家,要融入其文化,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東西,這都是需要溝通的。在學生時代的交換學生目標比較少放在艱深的醫學知識累積,因為畢竟學生在此時所具有的基礎醫學知識還很有限,所以出國交換主要是給予你知識、態度上的衝擊,引發你能做不一樣的思考,產生繼續進步的動力。

我們也非常鼓勵學生參加醫療性服務性社團,雖然你學生時代去參加服務,對你診斷病人技術上的成長是有限的,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卻能讓你去迫切感受到某些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與需求,能讓學生體認到自己原來是多麼幸福的一群,進而產生服務人群的心,這對養成醫學人文、醫療素養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成為醫師?

我認為能夠從病人的角度看事情,將病人的需要放在你的需要之前,這樣「病患為先」的特質相當重要,但在台灣現有升學體制中,你很難選到這樣特質的學生,所以我常說醫學院的訓練是將學生從「人人為我」轉變為「我為人人」,很多醫學生從小是受家人悉心照顧長大,這是「人人為我」,但進入臨床需要的是「我為人人」也就是要不斷思考病人的需求,這中間的轉變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會透過課程幫助學生產生人文思維。

學醫只能從事臨床工作?還有其他可能性

現在醫學系畢業後有 90% 是當臨床醫師,當然也有人是完全放棄這一塊,去做醫師科學家,專做基礎醫學研究,其實畢業生除了當醫師,也能兼具不同角色,例如你如果喜歡醫學教育,就可以在當臨床醫師之餘,去思考要用什麼樣的模式教學生,能讓學生留存的知識越多,也有些人是對設計有興趣,而去開發醫療材料、器械,也可以把 AI 與醫療結合去開發健康促進工具,總而言之,從醫學系畢業後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發展,但在這之中終究會有臨床醫療,你才能從中去了解病患的需求在哪裡,進而附加地去應用。

除此之外,我們也有學生在 intel 這樣以電腦 CPU 聞名的公司上班,也有許多學生在台積電任職,還有的在長庚相關企業台塑、南亞工作,這些都是國際大公司,他們也在崗位上有很好的表現,他們工作所要處理的情況也不是只有單一領域知識就能應付的。

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對醫療領域在臨床、研究上的幫助

AI 在醫療的發展領域很廣,從最簡單的大數據開始,到用新科技去協助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舉例來說,在影像診斷上,是靠疾病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表現的特質,或者在顯微鏡玻片上的特性做判斷,而這都能透過人工學習,所以有人估計在不遠的未來,機器就能幫醫生判讀這些影像,現在也確實有這樣的技術出現。有些人也會擔心,會不會 AI 不僅幫助了病人獲得更好的醫療,也可能讓醫生失業?我的答案是「會與不會」,如果你不做任何改變的話,的確是有被取代的可能,但如果你把 AI 當作節省時間的工具,讓你能做更多新的研究,AI 就會是助力。

李開復先生曾說:「人文是人類面對 AI 最後一道防線」,這句話用在醫療上更是恰當,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才是醫療最後本質所在,AI 是提供醫師協助,所以我們不用懼怕、抗拒 AI,而是與之有很好的並存,但醫療中最重要的還是人文,憐憫、同理心是人類在醫療上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也是為什麼長庚大學醫學系一直以來都非常強調醫學人文。

在面試的過程中最常看到學生犯什麼樣的錯誤?

很多學校會在面試前提供學生很多輔導,例如會要同學練習各校面試考古題,問題大致是你為什麼要當醫師?為什麼要讀醫學系?為什麼考慮我們學校?這些題目都是讓學生陳述「為何而做」,就我觀察,現在同學的回答很多都是「已經練習過的」,內容不出希望幫助人、或小時候看到阿公阿嬤生病而很感謝醫生當時的幫助之類的。

但在面試中,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最真誠的一面,受限於台灣升學體制,我們很難挑到具有史懷哲精神的人進入醫學系,而是只能透過往後的訓練讓他有這個素養在,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在面試中看到真正的你、你的初衷在哪裡,以及你要敘述出自己過去為這些目標付出過哪些努力,這樣連續性的追問是我們在面試中常採取的形式。

長庚醫學系基本上是廣納百川,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在長庚醫學系面試中除了個人面試之外,也會有同學分組討論、老師從旁觀察的關卡,我們雖然樂見同學在發言時能展現領導人特質,但是願意在一旁勤做筆記、默默努力的學生也是我們很欣賞的,因為醫院各科別需要的醫師是不一樣的,例如具有領導特質的人很可能有成為優秀外科醫師的潛力,而默默在做筆記、又能不時表達出關鍵意見的人或許是很好的基礎醫學研究人員或者內科醫師,所以我們歡迎各式各樣的人才。

倒是學生來唸醫學系時應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來讀醫學系?我有沒有了解醫師養成過程中還是免不了要歷經艱苦的訓練?」正如前所述,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基礎醫學訓練是很辛苦的,畢業後又要進入專科訓練、並照顧病人、有時還要值班,你有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要面對這些考驗,是很重要的。在人格特質上,我們基本上會排除的是反社會性人格,因為這類型的人在應對事情上,比較容易是批評,或做出不好的行為,是較不適合讀醫學系的。

醫學系學生在學習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是什麼?你會建議怎麼度過?

就台灣升學體制來說,能夠考上醫學系的人在智商各方面是沒什麼問題的,就我觀察,學生進入大學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因為突然少了旁人的監督,所以在個人時間管理上,出了點小狀況,像是平日覺得課程內容很簡單而輕忽,直到期末考才發現累積太多東西讀不完,最後就考不好。

第二個問題是在三年級,因為長庚醫學系的安排是讓學生先做社會人,再做醫學人,不會是大一就要走入白色巨塔裡,所以保留了幾乎兩年完整的通識教育課程,三四年級才會接觸基礎醫學訓練,學生也是在這時比較容易出學習狀況,因為一二年級可能都在玩社團,而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要在大三面對解剖學、病理學、組織學這樣繁重的課業,於是在時間分配上就出了點問題。

接著五六年級臨床訓練階段,通常就不會出什麼學習狀況,這個階段比較活潑,是以照顧病人為主要的學習模式,但這中間也有很多學生需要自己去記憶、學習的知識,所以如果時間應用得不好、太鬆懈時,也可能會出點問題。

我還是呼籲大家先思考自己適不適合當醫生這件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喜不喜歡與人互動,這是最好判斷的。如果你說自己不喜歡與人互動,但對細微的東西觀察入微,這樣行不行呢?是可行的,像是當 X 光科醫師,每天幫病人做電腦斷層、胸部 X 光去判斷疾病,這就很需要具備觀察入微的特質。

想對醫學系學生的家長說

很多家長常會問我們:「系上課業怎麼那麼重?為什麼值班隔天怎麼不能休息?」所以我建議家長在一開始應建立對醫師這個行業的認識,它在學生時代就是有辛苦的學習過程,而進到臨床後、尤其是在住院醫師的養成階段,住院醫師在不同科有不同的訓練期,最短三年,最長有到六、七年,這時不只白天要工作,晚上還要值班,這個過程是辛苦、且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讀醫的話,第一就要能接受這樣辛苦的訓練,如果已經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我想各位家長就請耐住性子,跟著孩子一起成長吧,也盡量尊重小孩依興趣選科,不要介入太多個人意見,我曾遇過有爸媽面對小孩說要轉外科,於是擔心他當外科醫生會不會太辛苦,反問為何不去皮膚科,但你想想看同學們當時在面試所提到從醫的初衷,不就是想幫助所有生病的人嗎?我覺得莫忘初衷是很重要的。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