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陳彥妏 核稿編輯:林立麗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教授 黃尚志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高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醫學系教授 黃尚志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推薦觀看】最新錄製之同校系講座: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徐仲豪
跳至Q1. 可以請老師分享一下自己教書的熱忱嗎?

我可能比較幸運,我在大學時候,老師的教學對我相當有啟發性。我後來的指導老師是內科一位很重要的教授——蔡瑞熊教授,他後來也當到高醫校長。他的課讓學生非常癡迷,他的講義很少,也許一張還可以講一個小時,但是深入淺出,很有啟發性,讓學生會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醫學現象會得到這樣的結果?那我要注意什麼?」那種啟發性,我相信對很多學生,尤其高醫畢業的人有很大的震撼力。

當時他是腎臟科也是內分泌科,因為他的啟發而投入這個領域的人,至少在我周遭就有五、六位。他常說上課也好,演講也好,都像是一場秀,你就是要秀給對方看,讓對方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習到你想講的東西,有辦法記得並且帶回去,最好回去還能主動去找書來讀,可以融會貫通、溫故知新,繼續再進步。

這樣的好老師,對我影響很大,他很會講話也很會帶人,所以我之後在準備教材和上課的時候,都是秉持這種原則,甚至講話要有趣一點,不然學生都睡一片。要會去引起學生的注意,有時候要自問自答,要讓學生覺得這個問題是有趣的,給他一些答案,但不能給全部的答案,他自己回去就會找,所以我們準備教材上,其實要注意本身知識的傳授和啟發,以及學生的反應,還有最重要的是課堂上學生的互動。

所以關於翹課,如果你覺得這個老師教得不好而翹課,我覺得這是老師對不起你,因為他沒有準備好自己;但是如果這個老師教得很好,你自己念也沒有比較好,你翹課是對不起這個老師,也對不起你的家長。更可惡的是那種,你聽風聲也知道這個課上的很好,你還不來上課,一點都不給人家機會,評分的時候還亂評,所以「翹課」雖然簡單兩個字而已,但是背後的意義很深遠。

跳至Q2. 教授覺得學生可以翹課嗎?

你上大學說沒有翹課是騙人的啦。但是翹課的時候,要先想清楚幾件事情,這個課很重要嗎?還是這個課很重要,但是老師教得不好,我自己學會比老師教得好?父母送我來念書繳了很多錢,我如果翹課沒有學習到的話,我對得起自己或是父母嗎?更重要的是,你如果沒有學好,未來不管是當醫師或是在哪個專業領域,會不會失去你的實力?分數是一時的,實力是永遠的,所以要翹課的時候先想好這個,覺得沒有問題的話,那你盡量翹,因為沒有不翹課的大學生啦。

我大一進來的時候很喜歡打球,所以常笑說我主修體育,副修醫學,旁修音樂,只要看到是圓的球都會打,因為高醫人少少的,所以校隊一人要兼好幾個職位,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能夠畢業而且成績還不錯,未來發展也不錯?當時我們班很多一起打球的球棍,現在不是校長就是副校長、院長,這是因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以後要當醫師」,這是一個專業人員,除了運動娛樂以外,還是要把課業學好,未來的專業準備好。更重要的是,我有這一群互相砥礪的同道,大家互相扶持,看書的時候一起看,有問題一起解決,玩的時候一起玩,球也一起打,未來在人生也是相互扶持。我很慶幸自己今天能這樣的成就,這要很感謝當時跟我一起在球場上馳騁的同學。

我記得我大二有一次迎新,那時候大三準備節目,演布袋戲,布袋戲的主角有兩個人,一個叫阿桑,他是舊生,一個叫阿丁,是新生,新生阿丁就問舊生阿桑:「內科可以翹課嗎?」舊生就說:「怎麼不行,不然開那個後門要做什麼?你看高醫每一間教室都有後門,後門就是要讓人翹課的。」雖然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其實讓阿丁了解到校風很自由,自由之下,就要注意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要能夠把持得住,不要忘記你今天進來這個學校,是抱著什麼心態來的。

高醫能不能翹課,這個很久以前就有答案了,除了我剛講的開後門以外,有一個故事是說,當時的院長叫做謝院長,他在校園裡面走,看到有人從紗窗拉水管,順著像蝙蝠俠一樣下來,他說這太辛苦太危險了,也不必要,所以我們來建後門。高醫就是這樣,校風很自由,但是我剛剛有說過,自由不是讓你散漫,自由之下還有一些你要自己把握住的地方。

跳至Q3. 高醫學生和其他學校學生有什麼差別?

高醫的學生因為很自由,所以在校園中很散漫,但是考試要到的時候,大家會很團結,不是作弊很團結,而是寫講義的時候,現在把講義叫共筆。我們那時候會派一個人去上課,他把講義寫得很好,拿回來大家一起看重點,一起看考古題,所以大家最後都 all pass,大家感情都很好。這樣的風氣你到別的學校去問,沒有人像高醫那麼團結,共筆寫的那麼好,大家都能夠互相幫忙,這一點是我們的特質。

所以你會看到高醫人出去之後,對母校的關懷比其他學校更強烈一點,有些班現在有 LINE,群組裡加了 100 多個人,每天講一些有的沒的,通知跳不停,有的人會覺得,怎麼七八成都是講一些有的沒的,但是這種氣氛要刻意去塑造也不容易,所以我覺得你如果問我高醫有什麼不一樣的,就是自由的校風孕育出大家很多元,但是又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存在,就是對母校的關懷,不會講「愛」那麼肉麻,但是非常強烈,這大概是很多校友共同的感受。

跳至Q4. 在教書的過程中,學生做過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

不是說翹課不翹課,上課到一半學生要出去,你不但管不著他,反而要反躬自省,自己是不是講得不好,為什麼學生不聽課?如果有人在睡覺,你可以叫他,也可以不要叫他,但是你也要想看看,為什麼人家會睡著?是不是他太累了?還是你講得不好?我有一次上別的系早上八點十分的課,有人姍姍來遲,帶著早餐從前門進來,還有坐下來吃早餐的,更過分的是有女生坐在男生的大腿上,後來我就直接找系主任說,學生們做什麼都可以,你不來上課或是你來但是靜靜在那邊也好,但你不要做出影響大家的動作,我覺得這是比較不好的。

後來系主任就很不客氣地教訓了那些年輕人,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但是他不對,你還是要告訴他,也許這個事情就沒有了。那我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呢?我不舉醫學系,醫學系的學生都太自以為是,所以很難管教。我舉一個腎臟照護學系,這是在職進修班,學生都是有工作經驗的,很多人都是已經結婚或是有小孩了,上課的時候,懷孕的就不用說了,還有帶小孩來上課的,小孩有些很小還會吵鬧,就只好帶到外面去,看到這樣的學生當然會很感動,更感動的是當我問說:「你們有沒有聽懂啊?」他們回答:「老師,我們有錄音,回家還要做家事,戴著耳機背著孩子,還要一邊拖地,這樣也是再聽一遍你上課。」

這種求知精神讓人非常感動,而且他們也許以前家境不好,不像我們聯考進來的,他們可能是從護校、護專、二技,一直彎進來的,這樣的求學歷程比別人長,也比別人困難,學費也是自己付的,有時候想一想,醫學系是天之驕子,就像天下雜誌紀錄片「志氣」裡面有人提到,他從小念公立的,小學到研究所都是政府在出錢,可是我們社會裡面有一批人,也許是環境的關係,只能靠自己,他們的精神和情操非常可貴。

跳至Q5. 在職學生和高中生在升學特質、學習態度有什麼差異?

從一般高中考進醫學系的同學,進來的時候 18 歲,是人生正想玩的時候,而且高中壓抑那麼久,所以他們很喜歡玩,這無可厚非,總之他們在生活中去摸索應該走的方向,也許會迷惘一陣子,但我想如果有好的導師、好的環境來引導他,他慢慢就會體會人生的方向。

至於學士後醫學系,這是給已經大學畢業想再念醫學系的學生的機會,過去學士後醫學系還有一些限制,現在比較沒有了,就算以前念藝術的,只要你有辦法考過,並且未來修過這些課,你就進來吧!他們比較了解自己為什麼念醫學系,因為準備過程很辛苦,不管有沒有上專門的補習班,有些人常常花兩年、三年才進來,幸運地花一年就進來了。

進來以後,第一,他年紀比較大了,第二,他經歷過大學生活,第三,可能很多人有過補習班的生活,也很多人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樣的醫師,這些學生到臨床來會比較成熟世故,他比較懂得怎麼跟病人互動,更重要是知道和老師的互動,不會去得罪別人,了解自己在團隊的角色是什麼,學習目標比較明確。高醫裡面就是因為有這群人,也有那種七年制上來的,所以在醫院還可以有互動。等到畢業以後,進入所謂的 PGY,或是住院醫師,其實大家融為一體,幾乎很難區分出來,因為大家都經歷過這樣的經驗了,所以這樣一個求學過程,人生經驗是不一樣的。

而在腎臟照護學系,大部分都是女生,很多都是護理背景,後來慢慢有復健背景或是其他的,他們都有工作職場上的經驗,有些已經結婚,或是當到主管,所以背景很多元,大家互相學習與磨合。他們在聊天的時候,話題可能是職場、課業和創業,這種多樣性很好,但可惜的是,他們在傍晚匆匆踏進校園,上完課以後匆匆出了校園,可能對校園是長什樣子都不清楚。不論是哪種學制、經歷、背景的人,只要他有心求學,我相信高醫都能提供最好的機會,讓你入寶山,不空手回。

跳至Q6. 看過這麼多屆的學生,過去到現在有看到什麼樣的轉變嗎?

當然有啊,每個世代一定不一樣啊!我是民國 64 年進高醫,71 年畢業,當了兩年兵後,民國 73 年回來當住院醫師,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講師,然後升副教授、教授,除了當兵那兩年在台中以外,一直都在高醫這個環境裡面。我們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常常罵我們,你們是很糟糕的一屆,以前的學生多用功,等到我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學生越來越不行了,到我們當老師的時候,也是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但事實上有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嗎?你看他們現在的成就,跟我們當時候比的話,也不一定是輸我們,到現在我畢業 35 年,教過的學生也不一樣,每個世代的態度不太一樣,因為外在的環境不同,以前物質缺乏,當然生活不一樣。

我舉一個例子,我大學時代的娛樂就是打球,那時候的生活比較單純,現在學生因為外在誘惑很多,你要上網、又要打球,時間安排上不像我們,但現在的知識又多,所以學習也許不如我們那麼深入,但學習的面向很大,所以最重要的是培養未來自我學習的能力,因為很多知識到你畢業以後就過時了。現在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比過去好很多了,但是他要堅持,而不是沾醬油式的。

不過,每個世代都有其學習方法,每個世代都有其特點和缺點,但綜觀而論,我覺得現在的學生不會比以前差,他們有應付這個環境的生存之道。但是我要強調,責任感是一定要有的,因為你未來需要照顧病人,一定要以病人思考為中心,過去我們也許以醫師的思考為中心,尤其在團隊裡面都是以醫師當領導者,但你應注意你的夥伴,要注意病人的感受,要有關懷心、同理心,才能成為一名好醫師。

跳至Q7. 對於家長鼓勵孩子從醫這件事,有什麼想法嗎?

這可能是從日本時代開始,到現在都這樣。我父親是外科醫師,我外祖父、幾個叔叔舅舅好幾個都是醫師,家族裡很多醫師,我們小時候耳濡目染,我大概五歲就知道破傷風、霍亂、瘧疾了,等我大一點就去過父親診所或醫院看看,更大一點就到叔叔舅舅執業的地方,很自然地就會想說,考丙組就是要考到醫學系,我如果考甲組,就會去讀天文,考乙組就會去讀考古和歷史,所以自然就想考醫學系。

希望子女成為醫學系的家長大概分成幾類。如果你是醫生世家,當然家長希望有人走這條路,但現在的家長,像我自己的話也沒有強求;有些是希望改善生活,希望他的孩子當醫師,因為覺得醫師的收入好像不錯,不過這是迷思哦!如果你個人或是家長希望賺大錢,千萬不要來走醫生,因為太辛苦了,而且這條路很長。你想賺錢不如去走商業,我們高醫裡面有很多賺大錢的校友,都不是做醫師的,而是從醫師轉行走商,如果抱持著想要賺錢的心態進來,可能會失望。

但是如果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救人的、受人尊敬的工作,那可以鼓勵他走醫生。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走,要看他的個性,有些人就是很適合做文學家,有些人適合做哲學家,他如果來念醫學系,假如他撐不過這七年、甚至在未來住院醫師那幾年,會非常痛苦,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跳至Q8. 念醫學系不走臨床有其它發展的可能嗎?

過去的人以為醫學系畢業只有做醫生,但現在不是這樣子的。你可以念博士班,走技術研究,也許改變這個社會,現在醫學科學的領域非常發達,很多中研院院士或是外國得諾貝爾獎的人,都是從醫學系畢業的,當時他可能沒有走臨床,或是走相當有限的臨床工作。那你也可以做教育,我們有很多令人尊敬的老師,他本身是當醫生,但也花很多時間從事醫學教育。至於做臨床的就好好做臨床,但是臨床也脫離不了做研究,否則你很難精進。另外一種就是下鄉或是基層服務,也是救人救世,守護台灣的公共衛生。除了這個以外,有些人專門在做醫療行政,或是進到政界做衛生行政及醫療政策,也有的有法律背景去當律師,或是從事寫作、出版書籍,每個人個性不一樣,要看他特質是甚麼,順性而為,應該是最好的發揮。

我是因為小時候,不知不覺就走上了醫學系,比較有趣的是,我父親是外科醫師,我的體格很像外科,個性又像外科,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走外科,曾經有外科醫師告訴我,你是內科部裡面最像外科的內科醫師。我家有很多的醫師,有兒科、外科、婦科,但是缺內科,所以我想說應該要出一個正規的內科醫師。第二,我看我爸以前年輕的時候跟朋友出去喝酒,回來蹦的一聲倒在玄關就睡著了,我想這個外科可能很難走,因為我本身也不會喝酒,所以看到外科、看到喝酒就怕。第三,我和當時的朋友都對內科學相當有興趣,並且我們有一位教學很好的內科教授,他給我們很多啟發,所以我在內科學表現得很好,覺得自己應該是內科的人才。是這些因素就讓我選擇了內科,不過最近家裡有親戚生病,就發現外科醫師還是比較神的,很快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內科搞半天還沒有辦法,想一想也許那時候應該要走外科才對,不過走到這裡,已經不能回頭了,所以還是堅持下去吧!

跳至Q9. 成為醫師的最重要特質是什麼?

每個醫師的特質都不太一樣,有的能文能武,能寫能說,我必須說每個人的天賦也不太一樣,可能要順性發展,刻意把你扭曲過來也不太好。當醫師最重要的特質是要關懷別人,要有點悲天憫人的心,病人的喜怒哀樂有時候會影響到我們,當病人的病情好轉、或變壞的時候,要能夠以同理心去看待。尤其年紀越大,這樣的感受會越深,也許你在年輕時會很重視這個「病」,但是到最後你就會變成重視「人」。「病人」兩個字,年輕的時候會覺得病很大,人很小,但是到最後你會覺得病是小的,人才是大的,需要時間來調和磨練。但最重要的,當醫師的人格特質是要有同理心,能夠關懷別人。在科學上要能夠求知、求真、求善、求美,這樣子才能成為一名好的醫師。

跳至Q10. 醫師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線,甚至一個面,而且還有時間軸,所以我說醫學很難,因為他是三度空間,加上第四度時間的變化。醫師不是只看病人的健康,還要注意這個疾病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是對醫療經濟的影響。不管你的專長領域是哪一科,這個領域一定有其流行病學,它在社會上造成我們多大的健康問題?衝擊有多大?反過來講,我們要花多少金錢、人力或物力來克服這個疾病,這是相互的。所以你當醫師當久了,不管在基層、大醫院還是小醫院,都應該要去思考,我對於自己專長領域的這些疾病能夠再付出什麼?是做服務而已,還是給予病人更多關懷?或是做研究解決問題?做政策克服問題?有不同的面向可以去盡醫師的社會責任。

跳至Q11. 有沒有什麼想跟家長或新生說的話?

大家在高中時都很徬徨,家長也很焦慮,考得好或考不好那都是相對的,你考得好,也許有你比較想要選擇的路可以走,但你就算考不好,現在的多元入學,可以讓你按照不同方向去選擇。因為不管你做醫師、做農,或是選擇理工、文史,條條大路通羅馬,你總是有辦法走出一條路的。你的想法一開始也許比較狹窄,當然你很努力,但有時候考試結果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若你考很好,就勿忘初衷,但如果你不如願,也許可以去其他的領域,選擇跟你的志趣比較接近的,去嘗試走看看,走得很順就走下去,走不順的話,先等等,你還可以退回來做第二次嘗試。

家長也是一樣,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加在孩子身上,有時候你的想法已經是是日本時代的想法了,加在他們身上根本就格格不入,只是讓孩子很痛苦而已,所以多溝通,好好講一下。現在家長常說,孩子說不通,講不合的時候就會吵架,那就找一個第三者來做潤滑劑,也許講一講會比較圓滿,如果孩子能做好的話,就盡量讓他順性去發展。他如果想走回來,例如大學畢業後想讀醫科,不管是學士後還是重考,叫他要想清楚,做家長的有時候要幫忙踩剎車,這個時間不要拖太久,要速戰速決,因為這牽涉到你未來的婚姻和成家立業,家長還是要提供一些意見,學生有時候也要聽聽家長的智慧,因為他走過的路畢竟是你沒有嘗試過的,而你的同儕畢竟還沒有看過未來,所以兩邊要平衡。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