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含學士後醫學系)教授 徐仲豪 訪談
小兒重症醫師跨入兒少保護團隊,醫療專業發揮更大效益
「身為兒科醫師,我們以往的工作都只在治療生病的病人,後來我們發現預防兒虐會比治療來得重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主任的徐仲豪醫師,在醫院執業之外,也回到母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任教。有志於小兒科疾病的他,自醫學系畢業後,投身小兒心臟、小兒重症的領域;由於高醫附設醫院在早年便開始推展兒童重症專責醫師的制度,徐仲豪教授接連前往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院、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童醫院進修。他坦言,重症醫師的工作確有其辛苦之處,下了班也經常心繫病人的病情,但治癒病人的成就感也相對更高。
而以回饋社會為己任的徐仲豪教授,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高醫與高雄市政府合作的兒少保護團隊,擔任衛福部高屏區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主持人,致力於協助高雄市社會局、地檢署辨認受虐兒的傷勢,以達進一步的兒虐預防,將醫療專業由大醫院擴及社會角落。
醫師的選科趨勢是?讀醫學系,還有哪些可能出路?
「醫院科別的熱門與否,常常隨著時代而改變,現在五大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科)沒有那麼熱門,是因為相對上比較辛苦。」針對大眾常說的「內、外、婦、兒、急,五大皆空」,徐仲豪教授表示,五大科在訓練及執業上較為辛苦,但選科趨勢通常在五年到十年間會有重大的改變,改變的趨勢也難以預測,因此建議醫學系的學生還是依照個人興趣做選擇,「只要你有興趣,這個科就是最好的科,而不需要在意這個科是熱門,或是冷門。」
徐教授也說,醫學系學生除了走入臨床,也能從事公共衛生、醫學研究,如新冠肺炎相關政策的制定、疫苗研發都需要醫師的專業;且由於醫學的領域相當廣泛,大多數醫學系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醫師的養成之路,需經過哪些階段?
從一名醫學系學生,到能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至少要花上 13 年的訓練。徐仲豪教授解釋,讀完醫學系需要六年,畢業之後還需接受七年的專業訓練,其中包含兩年的不分科訓練、三年的專科訓練以及兩年的次專科訓練;以小兒科醫師為例,在不分科訓練之後,會經歷兒科醫師的三年專科訓練、小兒心臟的兩年次專科訓練,才能成為一名主治醫師,因此醫學系的學生應該將醫師視為一個終身學習的行業。
至於醫學系學生是否該就讀研究所,徐仲豪教授認為,並非每名醫師都會就讀碩士及博士班,但醫師在執業之後,還是需要經常進修,因此若對於研究、教學,或進入大學附設醫院工作有興趣,研究所會是一個很好的進修場域。他也建議學生們,可以透過高醫醫學系開設的研究課程、學碩一貫制度,提早展開學術研究,並以六年加上一年的修業時間,完成學士及碩士的學位。
認識高醫醫學系
「我們高醫是全國培育最多醫療奉獻獎的醫學系,我們希望培養的是良醫,而不是名醫。」徐仲豪教授表示,高醫醫學系有四大特色,分別為融新匯舊、跨域學習、接軌國際、培育良醫,系上強調以科技輔助教學,設置智慧教室、擬真臨床的技能教室及教具,並研發全國唯一的師生互動教學 App、國考複習 App,打造智慧教學的環境。
在「跨域學習」方面,高醫醫學系開設基礎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醫療人工智慧應用等科技課程,以及醫師科學家學程、醫師科學家研究專題,培養醫學系學生的跨域能力。同時與美國哈佛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等國外名校簽訂姐妹校,共同開設線上課程、協同教學,其中又以哈佛大學為合作最密切的學校,系上定期邀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臺或以視訊方式為高醫醫學系的同學上課。
此外,身為高醫醫學系校友的徐仲豪教授也不忘提及,高醫的運動風氣相當盛行,一到晚上,校園隨處可見學生運動的身影,校內亦設置風雨球場,讓學生不論颳風、下雨,皆有完善的運動場地可使用。
醫學系要讀六年,課程如何規劃?
徐仲豪教授表示,醫學系學生在大一階段,主要修習通識課程,學生可廣泛學習藝術、人文、科技、人工智慧等課程,強化醫學人文的素養;除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生物統計學等基礎課程,系上也開設醫學研究概論、基礎程式設計與運算思維、醫療人工智慧應用概論、基礎醫學哈佛線上課程等等。
大二展開更多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如大體解剖學、大體解剖學實驗、生物化學、組織學、醫用物理學、醫師科學家研究專題⋯⋯;大三、大四結合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教學方式以「器官」為導向,以學習「心血管」為例,課程便會結合心血管的基礎醫學、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加上臨床醫學及醫師的臨床經驗,規劃整合性的課程。升上大五、大六後,學生便進入醫院實習,或可申請前往海外姐妹校實習。
高醫醫學系的見、實習資源
「高醫醫學系本身在高雄,就有五家醫院可以讓同學見習,大六還提供海外實習、校外實習的機會。」徐仲豪教授表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見、實習單位包含五所附設醫院,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港醫院、大同醫院、旗津醫院、岡山醫院,校方自身於臨床訓練的容量相當足夠,不論是見實習、PGY、不分科、專科及次專科的訓練都很完備。學生亦可申請至北部、中部的醫院,甚至是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日本、泰國等姐妹校實習。
「在見、實習階段,學生最常見的困難就是不太敢接觸病人,這是一開始最需要克服的。」經常帶領到醫院見、實習的學生,徐仲豪教授建議學生要鼓起勇氣,多接觸病人、嘗試與病人多聊聊天,即便遇到當場無法回答的狀況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再與醫療團隊討論、下班後自主學習,時間一久自然能培養出獨立面對病人的能力。
給高中生的備審面試建議
「許多線上課程都可以幫助同學去了解自己是不是對於生物醫學、醫療這個行業有興趣。」徐仲豪教授認為,有志於醫學系的學生,除了修習線上課程,也可以嘗試到醫院擔任志工,親眼見證醫院裡的醫師與醫事人員如何治療病人、面對病人,實際體驗醫療場域裡的工作狀況。而由於醫師是一個與人大量接觸、也經常處於高壓狀態下的職業,需要具備樂意關心他人的特質、足夠的抗壓能力及正向思考的能力,如此對於長期執業的自身、醫療團隊或病人,都能起到鼓舞的效果。
想讀醫學系,教授建議你要有這些心態準備
「讀醫學系其實很辛苦,在就讀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會覺得沒什麼成就感,但這個過程就像倒吃甘蔗一樣會越來越有樂趣、越來越有成就感。」走過醫學系、醫學研究所及博士班,徐仲豪教授鼓勵學生們,如果在一開始就讀醫學系時,還未發掘到樂趣,也無須太過擔心,因為當畢業之後真正踏入醫院,能夠以醫療專業實際地治癒病人,到時候感受到的成就感才會更豐富。
而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是探索自身的興趣與未來適合的科別,倘若遇到困難、陷入迷惘,都可以和導師、教授多聊聊;徐教授也提醒學生,高雄醫學大學有許多專業的心理師及輔導老師,能夠陪伴學生一同走過迷惘的求學階段。
醫學系不是只能讀書,參加社團、發展興趣才能走得長久
「我在大學的功課並不算是好的,我是喜歡參加社團活動、喜歡運動那一類型的學生。」徐仲豪教授笑著說,自己當年是個熱衷社團的醫學系學生,一口氣參加了土風舞社、網球社,還申請前往美國訪問姐妹校、赴德國的語言學校進修德文,藉由學校豐富的海外資源,走訪多個城市,也正是這樣培養出多元思考的觀點。「我覺得體驗生活、發展自己的興趣,有時候會比課本裡面的知識來得重要,對於未來的人際關係、正向思考也有很大的幫助。」
而不論是擔任小兒心臟科、重症科的主治醫師,或兒少保護團隊的一員,還是站上講台講授醫學知識,徐仲豪教授都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理念。他說:「從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從小接受家長、國家的栽培,如果長大之後能夠回饋身邊的人、幫助社會上弱勢的人,我覺得是滿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