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成大都計系的經驗分享
誤打誤撞到意外愛上
從小對美術、手作工藝感到濃厚興趣的李耘因為在師大附中攝影社、改造校門的經驗,更為確定自己朝藝術設計領域發展的決心,由於喜愛將腦海中構想化為實體的過程,讓他對建築這門學問格外好奇,於是在學測之際申請了成大建築、成大都計、東海建築與淡江建築五系,最後在成大都計與他校建築系的抉擇中,李耘考量到成大作為綜合型大學的豐厚資源以及轉系可能,選擇進入成大都計系。不同於建築系主要探討人、建築物與空間關係,成大都計系是從更宏觀的角度關切整個都市機能問題,藉由土地使用分區、交通道路與公共設施通盤規劃,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環境。而經過這三年來的課程訓練,李耘體悟到設計不單純是美學探討,更多的是系統性地分析,循序漸進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最適方法。
成大軟硬體資源
成功大學,前身為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位於古都府城,鄰近後火車站,校內不僅有小西門等古蹟,工設系、台文系館更是從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作為綜合型大學,成大設有九大學院 45 個科系,其中規劃與設計學院是由都市計劃、建築、工業設計系組成,擁有傑出的師資與硬體設備,以院圖書館為例,高達五萬件的館藏方便學生找靈感;C-Hub 則為創新創意育成中心,提供有雷射切割機、3D 印表機等設備。此外,跨國雙學位、國際工作坊、涵蓋歐美亞非的交換學生計畫與跨領域學程更是李耘推薦學弟妹務必把握的資源。
打破你對成大都計系的迷思
「成大都計系是在學都市更新嗎?畢業後是要去炒地皮嗎?」對於大眾對都計系的刻板印象,李耘引用研究調查來強調都市計劃人才之重要性,在西元 2010 年全球都市化程度已達 50%,隨著產業經濟發展,預計在 2050 年將達到 70% 的程度,面對人口的大量湧入,都市若在住宅數量、大眾運輸與公共設施上沒有相對應的調整,生活環境必定變得雜亂不堪,因此亟需要都市計劃的人才介入,以其專業知識與遠見,為社會大眾規劃出一個舒適、有秩序的未來城市。
成大都計系課程規劃
成大都計系課程設計是從認識空間、基本設計帶到大尺度的都市規劃,其中「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為二到四年級的重要必修,大一基礎課程如微積分、經濟學、統計學、都市環境概論、都市計劃概論;大二則有都市交通計劃、都市設計、都市經濟學等,其中「地理資訊系統概論」是讓同學了解如何用數據分析來輔助自己的規劃設計;大三課程如土地及地籍法規、都市財政學等,幫助學生釐清設計在實際上的可能性與限制;大四的重頭戲是「校外實習」,除了有系上提供的公部門機會,也有不少同學會進入私人企業,而李耘則選擇到規劃顧問公司實習,期間內曾接觸台南市公共設施通盤檢討案、並參加公聽會,讓他深刻感受到都市規劃中諸多的現實限制,不僅是法規層面,更有與地主溝通協調的問題。在選修方面,除了有防災、都市工程、景觀學等系上課程,同學也能依興趣修習規劃與設計學院他系開設的建築史、色彩學。學長姐畢業出路則包含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文建會、各縣市都市發展局、觀光局,也有人會考取都市計劃技師證照,進入顧問公司就職,或者在建設公司擔任不動產估計師。
成大都計系的生命-設計課
在大一的「基本設計」旨在認識空間,這門課讓李耘有機會運用水的元素重新規劃碧潭,並實際做出模型;「都市規劃與設計實習」在大二會進行更大區塊的規劃,李耘當時是以台南副都心為題,從道路、住宅、學校、圖書館、火車站、公園、植栽都無不需要細心考慮,而到了大三實習課,李耘遇到的題目為台南善化都市計劃,由於其鄰近南台科學園區,讓他與夥伴決定將其改善為適合南科工程師居住的城市,從中不只學習如何善用當地自然資源、人文歷史來發展設計,最後更要回歸土地使用分區,做出符合現實的規劃。
印象深刻的課程
李耘形容「西洋建築史」好比一堂「帶你去世界旅行」的課程,老師將娓娓道來埃及金字塔、羅馬競技場、巴黎聖母院、聖彼得大教堂等古蹟建築背後的故事淵源,也因為修習這門課,讓李耘更懂得觀察台灣舊有歷史式樣建築之美;「商業編排設計」則會教導同學如何有系統性地做企業識別設計與編排作品集,以吸引人的主視覺勾起觀者想深入了解的興趣。
從發散到收斂
在系上活動部分,李耘特別推薦學弟妹參加成大都計營,不僅是幫助高中生認識系所,也能促進自己對系上的認識與情感凝聚力。又因為擔任系上學術部長,李耘除了籌辦出遊、愛宴等系上情感交流活動,也舉辦軟體教學、演講與職涯博覽會,幫助學弟妹對於系上的專業、畢業出路有更多的想像。在校外,李耘曾參加資策會與 MIT Media Lab 合辦的 Future City Workshop,該次工作坊中是以解決未來都市的交通問題為主軸,在五天內發想出一套汽車共享系統,「從靈感到實體需要非常多的純粹化,會要考慮到很多事。」從工作坊中,李耘發現創意激盪起初雖然需要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學會「收斂」同樣很重要,必須將材料、經費、智慧財產權都納入設計的考量中。
那些困擾自己的人生選項
「其實我們做規劃影響到的是三十年、五十年後所有在這裡生活的人,你需要更審慎地思考自己做的每件事。」雖然曾經為錯過轉系考而懊惱,但李耘認為成大都計系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每當旅行到異地城市,他開始會以規劃者的角度去觀察空間,思考台灣能如何借鏡。回顧大學生活,李耘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邏輯思考、團隊合作與時間管理能力,他提醒學弟妹最重要的是 “Work Smart”,而非 “Work Hard”,因為在設計領域永遠有更好,如果一味雕琢作品,不只會把自己累死,更可能背離原本設計的初衷。在講座最後,李耘勉勵學弟妹們面對人生關卡的各個選擇時,毋須感到慌張,因為人生不會因為一次選擇而立下成敗高低,真正重要的其實是堅持所愛,相信在後續的日子中肯定還會有抓住機會、大展長才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