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的經驗分享
古厝囡仔的老屋更新夢
生長於臺北市大同區的王健豪,從小穿梭在老屋巷弄,對古厝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自己的家碰上都市更新,在父母都沒空的情況下,健豪代為參加建商的都更說明會,從此開啟了他對這個領域的興趣。除了對老屋的情懷,健豪也有感於天災對建築物的威脅,在未來發展上也有其市場競爭力,因此選擇進入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管理開發學系。大學期間,健豪因為學貸的壓力而收起玩心,大二就進入工程顧問公司實習,增進專業能力,期許自己將來能賦予老屋新生命,成為專業的都更推動者。
我眼中的中國文化大學
「文化大學是個文化大熔爐!」健豪介紹道,中國文化大學設有 60 個以上的科系,廣納文、理組各科系的學生,是個練習社會化、認識各式專業人才的場域。在資源方面,同學跨系修課的選擇相當多元,也由於學校位於陽明山,設有戶外課程、體育健走課,讓學生走進山林。此外,文化圖書館資源豐富,論文與藏書更是私校前三名。健豪補充,文化大學在山上山下皆有校區,同學可選擇騎車、公車、汽車進行往返。(更多食衣住行的小撇步,請見影片「學校」按鈕觀看)
認識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
「都市計畫跟我有什麼關係?」其實都市計畫是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從你家門前的道路規劃、騎樓,到高中所學的建蔽率、容積率、中地理論(商閾、商品圈),通通涵蓋在內。著名的大稻埕之所以能妥善保存,正是因為有一群都市計畫師與上位者,制定保存老屋的方式,才使此地得以保留原本的樣貌。「都市規劃師是城市的醫生,找到一個城市的優缺點,選擇適合的分析工具,再擬定對策,解決都市問題。」健豪解釋「治療都市」的流程,首先會針對一個基地,建構計畫緣起與目的、到現場勘查、搜集二手資料,從中找到課題,擬定對策,接著針對其緣起與課題,擬定願景與定位,最後實際執行計畫,並檢討成果與修正。
炒地皮的科系?都市計畫的迷思
很多人認為土地開發只顧營利,實際上,課堂中皆會討論開發與保育如何找到平衡,進行社區規劃時,也會舉辦工作坊來聆聽居民的聲音,根據居民需求修改規劃內容。此外,都市計畫師也並非天馬行空地做規劃,雖然大一時會訓練想像力,但大二課程就會用法規把學生拉回現實。「都市更新都存在弊案?」健豪認為,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只是各方立場不同、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政府會希望建商與居民長期溝通,獲得 100% 同意後再進行都更,避免使用強拆手段;建商則將有利益之地為優先考量,以營利為目標;而居民的想法,多半是不敢自行同意,傾向先和其他居民達成共識,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分配比例。
文化都計系的資源與機會
文化都計系上經常與他校合辦工作坊,交流不同老師教出來的思維邏輯,且每學期固定會評圖,學生需穿著西裝上台簡報,接收台下老師與業師給予的建議。文化都計系的資源包含獎助學金、出國交流機會,可以與各國學生、外國建築師與規劃師交流,健豪就有參加 i2a 瑞士工作坊,執行聯合規劃案。另外,系上也提供許多產學合作計畫、實習及專業工讀機會,業界更有許多學長姐,都很樂意給予協助。
文化都計系在學什麼?
都計系的四大核心領域包含:都市規劃、不動產開發、都市更新、法規與經濟學。「都市規劃」學習如何讓城市變得更好,以信義計畫區為例,開發前期被定位為國際化商業區,依此提供公共空間,換取更高的建物,如 101 大樓;「不動產開發」探討的是如何在建築開發前,評估開發案是否有效益,若標到案子,需付出多少成本、實際營收為多少;「都市更新」針對建築物進行重建、整建或維護,常見的類型包含都市計畫示範、一般更新、危老重建計劃;「法規與經濟學」則在說明每個規劃背後涉及的法規及經濟效益。
文化都計系四年課程安排
大一課程為都市基礎的認識,包括都市計畫概論、環境規劃概論、電腦輔助設計;大二重點為理論建構和實際規劃設計,課程包含土地法規、都市經濟、環境規劃與設計,其中,「環境規劃與設計」將其他課程所學的工具,實際應用在設計課中,並以師徒制、分組制的方式進行;大三將優化、細緻化口袋工具,包含土地使用計畫、都市設計、都市與區域計畫;大四時,同學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涯方向,大致可分為都市更新實務、都市及區域政策、或智慧城市規劃與治理。健豪認為,都計系適合樂意與人溝通、喜歡發揮創意動手實作、邊讀書邊實習的同學。
未來出路與相似科系比較
從都計系畢業後,可以到公家機關任職,例如都市更新處、城市規劃局、地政局,其中也有許多文大學長姐會照顧同學;民間單位可到工程顧問公司、不動產開發、都市更新基金會;其他領域則如海運、餐飲業、建築模型公司。在相似科系比較的部分,健豪指出,都計系與景觀系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法規、研究規模大,後者注重設計的細節,規模較小,而都計系與建築系的關係則是:前者負責在上游制定規則,後者再依照規範進行土地上的建築規劃。
這堂課必上!
系內必修「環境規劃與設計」簡稱「設計課」,探討自然環境、社會、交通等問題。5、6 個學生配 1-2 位老師,每週進行討論,針對一個基地進行分析、規劃,再透過法規檢視其可行性。課堂中探討的範圍很廣,同學需認識每個都市不同的人口組成,了解使用者需求,最後以客觀與專業的角度做規劃,過程中的訓練皆能應用在未來工作上;系內選修的「都市更新實務」學習跟著法規走,並針對個案使用的現況做研究,學生會站在公部門的立場,協助地主辦理都更案申請;在系上課程之外,系外「哲學課」對健豪的思考訓練助益甚多,明白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從不同面向切入,會得到不同結果,重點是思考中的收穫。
瑞士工作坊的重擊:原來我還如此不足
大三時,健豪抱著半玩半學的心態,參加系上舉辦的瑞士工作坊。當外國人問起他對案子的看法,他卻無法以外語與他國的規劃師進行溝通,口袋工具也不足,無法產生足夠的想法與對方討論。這回的工作坊,對健豪的打擊甚大,讓他深入思考如何面對問題,因而決定繼續攻讀研究所,加深專業能力。
當我成為了都市計畫工程師之後⋯⋯
「到底什麼是都市計畫工程師?其實就是試圖用都市計畫提升『你』的生活環境。」如今,健豪已是一位都市計畫工程師,他的工作內容包括衡量開發可行性、擬定並實踐計畫、滿足政府和客戶的需求。過程中,首先會了解用地取得的難易度、公司擁有比例的多寡、研究其公益性與必要性;再來會依照時間變化與現況,檢討都市的發展方向,找出基地的課題與對策;做完規劃案後,則需研究如何配合中央政策,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滿足業主需求。
都市計畫師如何選擇工作?
在工作選擇上,健豪考量的關鍵在於「工作方向」與「公司規模」。工作方向可分為都市規劃、都市更新,在企業規模方面,大公司分工較細、制度完整且福利穩定,而小公司多為一人主辦全案,案件規模較小,但也相對自由。在工作過程中,健豪經歷了許多挑戰,例如進行說明會時,面對許多居民抗議,與地主溝通的時間遠大於規劃的時間。此外,下班後還要研讀法規、補強繪畫能力,以增進專業度。他建議學弟妹們,在校期間就盡量培養質化與量化的能力,提早為職場暖身。
努力與能力是夢想的基礎
「社會新鮮人的保固期有半年,半年內可應用大學所學,但半年後就靠你如何精進自己。」健豪認為,應保有「這件事情我沒有做過,但我願意試試看」的心態,多嘗試新領域,總比出社會再被考倒更好。「幸運是『努力遇上機會』。如果你遇到機會,卻沒有努力過,你也握不住這個幸運。」對健豪而言,熱情與態度是機會的養分,但最重要的仍是做事的能力。回顧求學路,他想對自己說:「當初的你,沒有選錯方向,也感謝當時學貸給自己建立的責任感。」也期許未來能保持熱情與動力,握著夢想,不向現實低頭,能成為一位可明辨是非且回饋自然的都市規劃師,替自己的家園辦理都市更新,實踐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