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大同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楊祝壽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大同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楊祝壽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念物理對我的影響,從做研究中學到...

因為我在高中其實不太認真,所以剛上大學時的基礎不太好,大三又在課業歷經滑鐵盧,直到大四才終於開竅,了解到物理四大力學的奧妙,內心充滿成就感與興奮,升上研究所後,透過閱讀論文、實作中,我越來越享受在這發掘知識的過程中,因為覺得很有成就感,學習自然不會痛苦。

物理培養了我思辨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從發掘、定義、整理問題中,找出解答,並且要不斷從經驗中學習,這運用在人生也是同理,我有次曾參與人文背景的服務學習活動,當時看到社會科學背景的研究者是如何做質化、量化研究,才頓悟到這和做理工研究的邏輯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不管是什麼學科,只要你願意投入,你一定做得到。

你一定要「專注」在研究上,並且「細心」,如此才能把研究做好。有人說:「做研究是孤獨的」,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如今社會上有哪件事情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的?就連一支手機也是無數人的心血結晶,你不能光是自己做研究,也要多和他人分享成果,畢竟你從元素做到元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你必須多參加研討會,多與人交流,這樣不只能獲得更多資源,也能讓自己的研究變得更有價值。

會建議工程領域的同學,一定要念研究所嗎?

如果僅是為了薪水考量,我會勸你還不如大學畢業就先去就業,有人會說在研究所能獲得的知識價值是遠超過在這兩年投入的心力,但我想前提必須是要你有興趣。

而且不一定要讀了研究所,才能做研究,研究所只是給你了更多方向、管道、資源,讓你比較容易實現自己的想法,讓你更能知道新趨勢裡的關鍵是什麼,讓你未來進入業界,更有機會成為領導的角色。

我認為現在研究所和大學部的差異性其實越來越小了,因為很多大學要求大一學生就要進行實作、學習設計思考,到大二就做專題,在大三、大四則要投稿競賽,學生透過競賽就是在統合過去所學,而這就和「做研究」很相似。只不過大學生可能會礙於經驗不足,所以研究會偏向和生活周遭有關的,但是在研究所,你的搜尋方向會更廣,老師給你的資源、要求也是另一個等級的,倘若你追求這樣的環境與能力,就可以來讀研究所。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沒思考過「讀大學的意義」就來讀大學,學習動機自然會很弱。現在很多人是一窩蜂讀大學,這樣沒有自己的想法,企圖心不夠,學習成果當然不好。我認為大學教育是有價值,因為它的學習模式和前面 12 年完全不同,我在「普通物理」的第一堂課上,常會問新生們:「你們覺得大學物理和高中物理一樣嗎?」很多同學會以為是相同的,但我的回答是:「我不是考你會不會解題,而是看你能不能做出實驗、思考問題,大學物理的定義是『生活物理』」

我認為大學是提供同學能發揮所長、實踐夢想的舞台,所以學生的任務不只是讀書,更該多多接觸社團活動、做各種嘗試,甚至現在有許多人是在大學階段就找夥伴創業去了。

大同大學校風和資源

大同大學校園是小而美,也因為我們規模小,所以在推動制度改變時,能比其他學校反應更快、更靈活。大同大學師生關係很緊密,以大同電機系為例,每位大一學生會配有一名班級導師和一名學習導師,所以不論同學在學習、生活遇到任何疑問,都能很容易找到協助。大同大學各學院間是沒有隔閡的,這讓我們更容易推動跨領域教育,而且學校、學院、系所、學生之間的聯繫溝通是很順暢的,這也造就了大同大學成為一個創新學習的生態池。

同學若有興趣,可以先參考大同校長影片,裡面有關於大同 2026+ 的計畫,我們是先成立挺生學院,目前處於試辦階段,目的是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也就是不論科系,同學不該只學本系專長,還要有第二專長,並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國際移動力,故我們也安排同學大三要從事境外交流。

計畫中的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將縮小大同大學的規模縮,並投入更多資源,讓每位學生能享有更多能量,這之中就會牽涉到系所的整併,例如電機系、資工系未來也可能合在一起,不過兩者領域本來就很接近,簡單來說,資工偏軟體端、電機則偏硬體端,而如今火紅的物聯網(IoT)就是軟硬體的結合,

電資學院未來的六大方向就包括了物聯網、資訊安全、機器人、人工智慧、電子電力,課程設計也將圍繞在這些實驗室主題,以電力能源來說,響應政府力推綠色能源政策,我們今年六月也完成了太陽能示範場域,並開設了微型電網課程來教學生如何架系統以及相關專業知識。在電資學院內原本就有老師在研究機器人,現在則是將他們整合成更大的實驗室,目的就是希望更加強學生實作能力。

 大同大學電機系的特色

大同電機系課程涵蓋七大系統,包含了「控制系統」是和機器人、控制器、感測相關的;「電力電子能源」是關於電網、綠色能源發電;「計算機網路」則是和程式連結;而「積體電路」也是系上不少老師鑽研的領域;「通訊與訊號處理」、「天線與微波工程」是跟通訊相關;「光電半導體」則是與製程有關,大同電機系特色是在通訊領域,我們擁有很多這方面專業的師資,許多畢業生也是投入這個領域。

系上成立很多育成空間,吸引很多廠商進駐,而且學生很容易在原本的學習場域就和這些廠商交流,這些廠商也與系上老師有合作關係,有些老師會將合作案與課程做連結,讓學生能透過期末發表來向廠商提案。

育成中心成立的目標就是鑽研更深入的新技術,不只扮演議題趨勢的領頭羊角色,也影響到我們開設的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就很容易透過課程、中心來接觸到更多實務,與業界產生連結,進而獲得實習、甚至工作的機會,這是大同遠勝於其學校的優勢。

如何在大一、大二時探索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程?

同學們平常就應該接觸不同的事物、多搜集網路資訊,學校能告訴你的則是目前最新趨勢是什麼,在電機系,我們為大一生開設了「電機講座一」,是邀請畢業五年內的校友回學校和學弟妹分享工作經驗,以及在職場觀察到的大學、業界落差是什麼,大二生則會要修「電機講座二」,主題是關於七大領域的常見應用。

系上還會發給同學一張表格,同學需選擇和哪幾位老師面談後,決定要跟哪位老師進行「雜誌研讀」,這項課程是重在學習如何查詢、閱讀專業論文,也是幫助自己能更了解電機特定領域研究,如果同學在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原本選的領域不感興趣也無妨,因為到大三後才是決定專題老師,會要歷經志願選填的流程,進入專題實驗室後,接著就是花一年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作品。

海外交流機會,人生要不斷挑戰自己

我認為人生需要不斷挑戰,才能看見自我價值,進而走得長遠。今年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我過去沒有到海外留學,所以沒有全英文授課的經驗,但卻收到德國紐倫堡大學教授邀請我在「科技英文」課程中介紹半導體、二極體知識,因為是很難得的機會,所以我當然就接下了這個任務,雖然一開始感到有些緊張,但出發前,我再次反思自己能帶給他們最有價值的是什麼,我認為是「做中學」,所以就設計了結合 LED 燈內容的教案,最後在課堂收到的反饋也不錯,讓我克服了原本對全英語授課的抗拒。

大同大學很鼓勵學生出國交換,所以與很多學校簽署姐妹校關係,例如我們過去和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有交換學生的機會,學生的修課學分也都是承認的,在今年,我們更簽了新的方案,是 3.5 + 1.5 的雙學位學程,從中可見,大同大學是非常鼓勵同學走出去,而不要只是在發想,要多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在未來,大同大學也會更積極拓展到對岸、日本、東南亞各地的交流協定,創造更多機會給學生。

依照成績或畢業後普遍的工作薪資來選擇科系,會有什麼盲點?

成績只是呈現你前面學習的狀態,並不等於你,如果你只依成績選科系,進去後才發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你要怎麼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是因為考試太難?課程很難,所以選擇轉系嗎?這是不對的,你應該多方接觸不同領域,唯有深入去「認識」,你才能決定未來方向,你要問自己,你能想像這個科系十年後的生活樣態嗎?而這個樣態是你喜歡的嗎?再依此去做出選擇。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