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大同大學 校長 何明果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大同校長說給你聽系列:大同大學校長 何明果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校長以身為「大同寶寶」的經驗,分享就學、就業的優勢

小時候爸爸就跟我說長大後要出國唸書、讀博士,所以我從小就立定這個志向。考上大同時,看到老師們都從國外留學回來,在公司裡擔任主管又同時在學校裡教書,覺得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決定好好地爭取留在大同。那時在學校有寫學習日記,我的自傳裡就寫到希望畢業後出國唸書、拿博士學位後回學校和工廠工作。

在進大同時我就決定要留下,所以非常用功。大同給我很多機會,讓我能夠到國外去留學。留學這段期間學到非常多東西,在畢業後又有機會回學校。我覺得大同最重要的特色是,你回到學校後並不會變成一個純粹的老師,還有很多到業界發展的機會。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在 1992 年回學校教書,1999 年就得到機會到大同發那科公司擔任總經理,在裡面跟日本公司合作,得到很多啟發。接著我又擔任自動化廠的廠長、家電事業部的總廠長,也做過大家用的電鍋和電表。你沒辦法想像的各種機會、工作,我都在公司裡接觸過。從學生時代進來大同,每天讀書、拿第一名、去留學,跟大家一樣,但回來後獲得這些在學界、業界的工作非常精彩,如果換到別的學校,我可能沒有辦法得到這樣的經驗。

企業辦學的大同大學

大同是一間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教育目標。大同原先的目標就是「工業報國」和「產學合作」,但我們仍朝著培養工商人才的目標前進。未來我希望大同大學變成一個非常精緻、專門傳授跨領域技能的學校,同學除了專業以外,也能了解不同領域,跟我以前所受到的訓練一樣。

以前讀書時,讀機械也要懂會計和日文,當時大家都非常討厭這種模式,不明白自己為何要了解那麼多事情。但是我們在畢業後發覺跨領域非常重要,學長們的成就也是因為在求學階段接受了跨領域知識,得到傑出校友時的感言都是:「還好我們當時被強迫讀了日文、經營學、《國富論》、英文、機械製圖。」從各方面來看,我們相信跨領域、優質、精緻是未來大同大學必須堅持的目標。

大同大學在產學合作上的發展特色,我認為產學合作最重要的產出是「人才」,而不是產學合作的技術。在管理產學案時,你會發現所有的企業、公司要的是做這個產學案的同學,欣賞同學寫的這些原始碼(source code)和程序,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請同學們到企業裡工作。在談產學合作時,很多人都會去看你做了幾個案子、多少金額,其實都是表面的數字。最重要的是你產出了人才,在爾後對國家社會產生了什麼貢獻。

強調實作能力與創新創業的的設備與環境

「MAKERSPACE」是我們學校的重要特色。假設未來所有知識都能從網路上取得,剩下的就是如何把它實現,總要有個地方可以實現。大同大學為此投入非常多精力,創立這個 MAKERSPACE ,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第二個是,動手實作其實也是一種思考方式,用手思考和用腦思考同樣重要。我們學校有一個 Maker Education Center,專門在教育所有同學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實現。除了 MAKERSPACE 之外,我們還有很多電子、機械、軟體的夢工廠,讓同學們把動手實現這件事當成學習重心。

這個新時代的困難是「畢業後要做什麼事情」,因為變動實在太多。如果是三十年前,機械系畢業要做什麼事情,你大概可以知道,可是近幾年科技進步,很多東西都模糊化了,同學畢業其實並不清楚要從事什麼工作。所以過去幾年來,「創業」教育變成我們的教學重點。其實要教創業不是那麼簡單,老師們在學校裡很會讀書,卻不一定會創業。如果看課本就懂創業家精神、就能創業的話,那麼大家自己看課本就行了。

最好的方式是在學校裡面開創很多的育成中心,讓這些熱心創業、有創業基因、創業膽識的人進到學校裡。同學在育成中心裡可以觀察創業者的工作態度、創業辛酸,為何成功或失敗,這些都不是學校可以用規定培養出來的。同時,這些創業者也會在學校裡找到學生與老師的技術支援。我們創造一個生態池,匯聚起學生、技術非常好的老師和積極的創業家,希望能夠激發出更多學習成果,讓同學可以了解書本上學不到、老師教不會、自己也不會的那些事情。

成立「挺生學院」,從社會設計開始學會解決問題

在早期,林挺生校長就強調學工程的學生必須學會計、經濟學、日文,商學院學生也必須學工程圖學和機器加工,所以大同畢業生是工商都行的人才。高中生原本受的是通識教育,是進入大學後才被硬生生地分開,像是讀設計的人就不要去碰電線、IC、電腦,專心搞設計美學,但其實很多能力是同學本來就會的,很可惜在系所分割以後,被要求不要去碰你會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能力。

但是學校要你去學東西,你可能做了 60% 就畢業了,是非常可惜的。基於這個理由,我們成立了一個跨領域的虛擬學院,召集學生,從社會設計開始,定義要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做設計、工程,讓大家能夠自然地接受「各式各樣的工作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能參與」,也在其中認識不同專業的同學或未來創業的夥伴。

跨領域學習已是職場工作趨勢,學習不要被科系侷限

其實許多大同傑出校友的求學背景與目前的事業不同,我覺得跨領域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不是說現在才是跨領域的時代,而是跨領域的需求一直存在。有次在校友會上,某位委員對我說:「何校長啊,你們的謝卓明董事長是電機背景的,他做的 UPS 是世界一流的,看來你們的電機工程教得很好!」我對那位委員說,這位謝董事長當時是讀經營系的。隨後他看到萬寶投顧的朱成志董事長坐在我旁邊,又說:「校長,你們的財務金融也上得很好喔!你看朱董事長在萬寶投顧做得多好。」我又表示朱董事長是讀機械的,讓委員感到非常驚訝。

我們學校的專長看起來亂七八糟,其實是因為我們對人才做了跨領域的教育,讓學生在畢業後能在各行各業找到自己的機會,發展不受學系限制。基本上大學教育還是通才教育,你可以從某個有興趣的專業切入、得到第一份工作,但是進入職場後的發展其實是無可限量的。只要你願意接受這些機會,你受的訓練都是夠的。

校長希望學校能夠提供什麼樣的環境給學生?

我讀大同的時候,其實學生人數很少。一年大概只招 350 個同學,那時的政策是一定要淘汰 30% 的學生,且不招轉學生。同時我們的老師人數不少,生師比大概是 7:1,一個老師照顧七位學生,每位同學在研究室裡有自己的座位,跟老師一起學習、討論,看到老師做研究的樣子,也可以立即參與老師的研究。老師們認識每位同學,這只有小學校才辦得到,所以我的理想是把學校生師比做到 8:1,極大化學生的學習資源。這不是一般學校可以做到的。我的理想是盡量把學校做得精緻,只有在這樣優質的環境中才有辦法訓練出最好的學生。

從小學到高中,我想大部分同學都是一樣的。你所有要做的事、要讀的書、什麼時候寫功課、到哪裡去補習,都是家長幫你設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為了升學。到了大學以後,很多事情要靠自己決定。大學是進入社會的前哨,社團活動就是非常好的平台。

你參加什麼社團?社團要辦什麼活動?要怎麼辦?學生自己決定,後果也要自己承擔。社團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待人接物、規劃事情、協調紛爭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即使失敗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沒辦法開一門叫「社團活動」的課,測驗大家如何辦社團,同學們只有在親自參與時才有辦法把能力訓練出來。能在社團裡好好表現,進入職場後除了專業以外,在溝通、協調、執行、計畫這些方面都能有重要貢獻。

面對少子化而產生的高教競爭,校長認為大學該如何面對挑戰?

其實我一直不認為少子化造成了問題,把生師比降低,讓學生受教品質提高,就可以解決問題。大學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特色,大同大學向來就有這樣的特色,在一千多人的時候也可以辦到生師比 8:1,讓每個學生跟老師一起學習,同學的表現也常常超越老師的期待。在人數少的狀況下,我們可以提供最好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機會。我想未來每間學校都可以到自己的出路。

大學其實是通才教育,要賦予學生投入社會的能力,培養主動、負責、積極工作的態度。這些光憑課本是教不到的,必須在大學時透過各種實習、專題研究、創業、社團活動讓同學變成可以自己規劃事情、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擔任不同學校校長需要不同能力。擔任大同學校校長需要什麼能力呢?第一點,這個學校是一個私人心血,有崇高的教育理念。我們的理念是「工業報國」,擔任大同校長的任務是把教育辦好,而不是把任期做完或應付教育部各種計畫。堅持目標是非常艱難的,在現在的環境底下,可能有各種外部評鑑或專家學者的意見,最困難的是堅持我們的理想、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不受外部環境干擾地朝我們想走的路去努力。還有一件事情是跟所有的老師、同學溝通,告訴他們學校未來的走向。

大同在規劃「科系合併」的思考為何?

早期因為分工分得細,從機械工程衍伸出材料科學、材料工程;在電腦發明後,電機衍伸出資訊工程;化工衍伸出生物科技;因為數位媒體的發展,工業設計衍伸出媒體設計;事業經營也因為大數據的發展而衍伸出資訊管理、資訊經營。這些東西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發現新潮流是需要再次整合,單一領域很難在未來走得遠。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相近系所用符合未來潮流的方式整合起來。

以化學工程及生物科技系為例,整合這兩個領域,對高中生來說,學習上其實沒有困難,也讓同學在環境裡有更多選擇,不會覺得「這個是另一個系的事」。化工系同學也需要了解生物科技,因此我們應該提供同學更多機會,讓他在未來發展時可以進入製藥行業、生技行業等其他行業。

像電機和資訊工程,你如果現在去看 MIT、UC Berkeley,也已經合併為「電機及資訊工程系」或「電機與電腦科學系」,未來在發展人工智慧時,電機跟資訊是需要整合的,這是未來我們要推的方向。再來是機械和材料,在機械領域中,材料的處理和選用其實很重要,當時做出區分是為了研發很多新興材料,但機械始終脫離不了材料。未來我們想把機械與材料工程整合起來,希望同學不只關注機構、外觀、性能,同時重視它的耐久度和材料選擇。

希望來申請大同的同學,具備哪些能力與特質?

來讀大同的同學首先要有學習動手、實現事情的能力,而不只是乖乖來這裡考個高分,這不是我們所想要的。你讀的課本、公式很快就會忘記,但動手實作的感覺是你會永遠記得的。能夠動手實現想法的人,在很多地方都佔有優勢。我們強調實作和跨領域,特別歡迎有同樣想法的同學來大同!

對於選擇校系的親子溝通建議與迷思澄清

第一,以前大家會認為大同是軍校,其實穿白上衣、黑長褲的日子已不復存在;第二點是我們依然很嚴格,對學生的照顧非常仔細;第三個是大同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們的科系其實都是主流科系,也許沒有很華麗的科系名字,但是教學內容更為重要,讀大同大學的同學們其實在就業上很有保障;再來,有很多家長要小孩讀國立大學,但其實你若在大學時把大同讀好,在未來想要出國留學、考國立大學研究所都非常容易。

若家長與同學在選擇校系上有不同意見,我會建議小孩子想要讀什麼,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要好好地跟家長溝通。雖然我也碰過非常堅持的家長,但人生是小孩自己的,家長提供意見就好,不用太堅持,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個人是傾向選系不選校,你對這個科系有興趣就去選擇,是公立或私立學校差別不大。如果想選校不選系也可以,但選填志願時要對科系有所瞭解、針對有興趣的去填。不要只是為了進某個大學犧牲了志願,讀得很辛苦。如果你選擇一個很冷門、不喜歡的科系,其實是很痛苦的。

對於 IOH 開放個人經驗平台的看法?

如果說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經驗錄下來,供所有同學參考,我覺得非常好!一位家長、一名老師要提供這麼多面向的看法和觀察其實很困難。把眾多有經驗的人的影像放在網路上讓同學自行挑選、觀看,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影片,是一件重要的事。所有人都在找尋認同,我們在機械上稱作「共振」,對人來說是「共鳴」。當同學想選校不選系,找到一位校長、一位前輩認同自己的想法,就有方法和家長溝通。我想,每個人說的都不太一樣,很多東西沒有正確答案,對不同人也有不同答案,大家取得跟自己看法最接近的意見,讓自己和家長參考,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同大學的學生,在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第一個,我希望他們都是能夠跨領域的人,能跟不同人協調、溝通、把事情做好。我也希望他們都正誠勤儉、品德高尚,擁有傑出的專業與協調能力,去辨識出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發自內心地設法把問題解決好。現在看到許多的社會問題是出於大家並非真正想解決事情,而是草草了事,這種態度是不好的。我希望大同畢業生出來後可以認真執行事情、懷有理想。

點我查看大同大學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