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東海建築系的經驗分享
打開感官向世界學習
因為喜愛樂高積木、自小又受父親教育的啟蒙,培養了高暄雅良好的空間感與對世界的好奇心,笑稱「不喜歡坐在教室裡乖乖念書」的她在 2007 年申請入學至東海建築系就讀,在東海建築系學習的五年,悠遊於實構組、仿生建築與都市規劃,暄雅從系上高密度的設計課中練就鋼鐵般的意志力,也在羅馬、印度工作營中,放慢腳步,觀察古城建築背後的文化脈絡。在本次講座中,暄雅不僅會介紹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的跨領域合作、東海建築系的特殊文化,也將帶我們走向海外,打開感官,從課堂、實習到旅行吸納建築人所需具備的多元涵養。
知道自己真正在做什麼
自 2006 年成立的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目前管轄美術、音樂、工業設計、景觀、建築五系,並設有創意媒體中心,創藝學院週以及大一的跨系合作教學則是促進了五系學生交流、整合彼此設計想法的好機會。而在東海建築系的學習裡,不免會有熬夜趕圖、嘔心瀝血之作卻被老師瘋狂打槍的時候,不過暄雅認為這正是「建築人訓練中最重要的過程」,唯有歷經過被質疑的階段,才能了解自己真正在做什麼,累積自信與想法,喜愛自己從事的工作。
全國最密集的設計訓練
東海建築系的特色在於擁有全國最高時數的設計課、小班教學與豐富的海外交流計畫,一週長達 12 小時的設計課,大一設計課重點是美學培養,有三到四題目,題目主要在觀察日常物品來構成設計想法;大二則有兩個小型建築設計題目;大三會有三個中大型建築題目;到了四、五年級,學生會需要選組,設計題目則因老師研究方向而有很大的變化性,暄雅也分享她在數位組以洋蔥發展出漁場的仿生建築,還有在公共組探討永康街公共空間的作品。她也特別提醒學弟妹在大五上設計課的老師選擇,一般會考量到下學期畢業設計的主題,若想更了解設計課的最新資訊,也可上東海建築系非官方學術游擊隊(THU-Arch Crew)粉絲專頁查詢。
老闆與槍手
暄雅將東海建築系比喻作溫馨的大家庭,在燈火通明的工作室裡,大家一起為設計打拚!有別於常見的「以學號認直屬」,東海建築系則有「幫槍制度」的傳統,透過各年級學弟妹協力完成「老闆」的畢業設計,不只是技能知識的傳承,也締結了共患難的情感連結。
多元的建築思考
「建築的思考不應該狹隘,而是要從多方面學習。」是暄雅從「形體與敘述」中得到的啟發,該課程以行動藝術、地景藝術、多媒體藝術的形式,磨練同學清楚的邏輯意識與設計思考;「羅馬與佛羅倫斯的建築與都市設計」為東海建築系的暑期羅馬異地教學的先修課程,是從羅馬歷史文化著手,了解當時的生活需求如何影響都市空間;「數位構築與美學」則結合數位自造工坊的資源,帶領同學實際操作 Rhino 3D 軟體、雷射切割機。
見證全球建築人的實力
在校園之外,暄雅更參與工作營、海外實習,跳脫紙上談兵的理論,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在注重「生產、營造、設計」環節的實構築中,暄雅與團隊以綠游擊作品促進居民和臺中綠園道之間能有更多的互動;東海建築系在羅馬的暑期工作營則分為歷史導覽、建築設計兩部分,讓學生體驗羅馬在地生活之餘,還能拓展個人建築的視野;東海 - KRVIA 共同設計異地教學計劃為 Kamla Raheja Vidyanidhi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KRVIA)與東海大學合作開設,以 Leh Ladakh 為基地,同學會針對古城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下的演變,提出對策;暄雅也曾到日本天工人山下保博事務所實習,從中她不僅學習到現實面的構圖問題、建築人的社會責任,也實際面對業主,更從日本高壓的工作環境中有了不少體悟反思:「日本人是用拚命三郎的精神去完成每個作品,第一次就有五個提案,實力真的不容小覷!出去這一趟回來後,你會發現自己必須要更努力更努力才行。」
發現真心喜愛的事物
「為什麼東海建築系要讀五年?其實我覺得五年都還不夠,不足以支撐你成為一名能力很好的建築人。」暄雅回憶著進入東海建築系後最深的感觸:「進入大學之後,會發現真的很不一樣,建築系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建築』兩字,其實它是一個非常、非常需要多元知識的科系,以蓋房子為例,你要考慮到的不只是設計,還有結構,考慮構築的方式,到水電、空調等基礎設備,以及藝術性美學層面。」雖然建築人的學習過程一點也不輕鬆,但暄雅熱愛這樣充實的生活,她說因為建築系讓自己能很高密度、高強度地接觸到高中時不曾修習的內容,在生活上的體驗更多。「因為全球化是未來的趨勢,不論你接不接受或要不要,我們都必須要走出去!」經過海外實習、異地教學的洗禮後,暄雅建議高中學子們念東海建築系不僅需要有「好奇心的特質」,更重要的是「喜歡」,如果你清楚建築是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她相信即使再辛苦再累,你一定能有熱情撐過去,不斷精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