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的經驗分享
從內向沒想法,到開始找尋心之所向
小時候常躲在媽媽身後,露臉就大哭的張筠真,是個內向害羞的女孩。筠真坦言,從前的自己不怎麼積極探索自我、思考未來,但「救人一命」一直是她的夢想。偶然接觸到建築,她深受其美麗的設計所吸引,更發現建築也是能夠救人的專業,便下定決心朝這條路發展。在未來,筠真希望能以一己之力為社會上的弱勢做出改變,讓每個人都有溫暖的家可以住。因此,筠真的目標是透過所學與遊歷所見,借鏡國外的例子,實踐自己理想中那個福利好、能拉近居民距離的社會住宅。
認識中國文化大學
文化大學位於陽明山上,筠真笑著說,文化的學生都在國家公園內上課,冬天時可能會有風大雨大、雲飄進教室的情況,也因為山上潮濕,建議同學可以準備一台除濕機。在餐食方面,學餐與校外美食街皆有供應餐點。若同學有意外宿,筠真提醒,校外房源因壟斷導致租金較高,建議可以到「文化租屋網」或詢問學長姊以覓得較佳的租屋處。在學校資源方面,文化亦有眾多姊妹校,並鼓勵同學跨領域學習。
進入建築系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針對建築系、都市計畫系、土木工程系三系的差異,筠真分別從操作尺度、設計範圍、設計項目來解釋,並提醒同學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說起建築人的生活與特性,她以自身經歷分享生活方式與思考模式,並特別解釋「評圖」的詳細流程與經驗。筠真表示,學習如何「在健康與課業間找到平衡點」是建築人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精彩解說請點選「科系」按鈕觀看)。
在一般大學裡,多數科系為四年制,但建築系要讀五年。針對這個差異,筠真解釋道,若高職生原就讀職科為建築專業,至科技大學建築系時便僅需四年;而高中因無專門建築課程,因此教育部規定須修習五年。
認識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文化大學建築系設有 「5+1 取得碩士學位」及「 5+2 取得哈工大雙聯碩士學位」的制度,有意進修者可以參考並提前規劃。由於畢業校友眾多,資源也相對豐富,同學們會有較多機會到學長姐開設的事務所學習。此外,系上提供的設備齊全(如雷切機、出圖機等等),在交換學生方面,締約學校有以建築著名的中國清大、哈工大,及歐美、澳洲等多國姐妹校。筠真也特別提到「老六校建築系」的概念,各校建築系都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與特色,例如:成大重結構、東海重設計、淡江重參數式建築(數位化建築)、文大重多元發展等等,建議同學可以多方比較再選擇。
文化大學建築系的課程規劃
筠真直言,為了不在職場上吃虧,從土地規劃、畫圖、建設、政府單位跑照流程到房子落成,每個環節同學都需要接觸。課程規劃上分「理論課」與「設計課」,「理論課」包含建築史、敷地計畫、都市計畫、結構、法規、防災等等,並須於建築相關行業實習 8 小時;「設計課」則為系上的核心課程,讓同學實際應用所學。
文化大學建築系的五年課程介紹
大一課程如「建築概論、建築導讀、環境設計概論」等等入門知識,旨在了解未來五年所學之概要,以及生涯規劃的初探,這個階段的「設計」,其創作成果藝術性質較高,與建築設計較遠;大二開始進入專業領域,進階課程如「應用力學及材料力學、中國古建築與古都分析、西洋建築史」等等;設計方面也逐漸更貼近建築設計,但仍可以天馬行空地創作。
筠真坦言,大三是比較辛苦的一年,會接觸「建築結構系統、營建法規、建築結構都市計畫」等更困難的實務課程,設計範圍加廣、樓層數也增加,並且從手繪轉換成電腦繪圖;大四時,學習範圍擴及都市層面,課程如「近代建築史、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等等。到了大五,多為銜接業界的課程,也需進行為期一年的畢業專題,自行設計題目並製作。
這堂必上
系內必修「建築設計」以師生一對一討論的方式進行,將先前所學實際應用。當時筠真製作的作品「身體異器」是她第一個獲得肯定的設計,此外,她更分享自己如何結合在地環境改造森林小學,將教育理念融入設計。「後疫情及衛星社會」是筠真大五的設計題目,她以疫情導致生活樣態改變為出發點,探討建築可能的轉變。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設計,筠真開始了解自己的設計風格。
系內必修「電腦製圖」教導同學如何以電腦繪製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會接觸到繪製 2D 圖面的 AutoCAD 與 3D 模型的軟體,如: SketchUp、 Rhino 等等。筠真補充,初期通常以概念表達設計,多以手繪呈現;後期時為加快製圖時間,會以電繪進行。
透過這些活動,讓我離建築更進一步
「實習可以將知識實際應用,並在職場複習學過的知識,進而比較兩者的差別。」筠真於大二至現在分別到過不同的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從書寫工程字、練習字體、手繪、速寫開始,至招標文書、送審文件,而後被派至工地擔任監造人員。
此外,筠真更離開熟悉的環境,獨自飛往哈爾濱工業大學。「這次交換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一個人出遠門。」在哈工大上課時的種種,使她領略臺灣與哈爾濱在建築教學上的差異。交換期間,筠真遊歷多個城市,分析各地建築特色與市容規劃。回首交換這半年,筠真認為無論是在課堂所學、旅遊或是參觀歷史建築,都使她收穫滿滿。
揮別內向,我用建築設計替自己發聲
「為了站上台和大家分享設計理念,我揮別內向,勇於爭取、辯駁,替自己發聲。」從前的筠真十分內向害羞,在建築系的訓練之下,現在的她可以侃侃而談、勇於爭取自己的機會。建築系培養了筠真對周遭人事物的觀察力,更容易辨識出生活中有問題、設計不佳的建築構造。筠真深刻體會到,世界之大,人不該侷限眼前,突破「不勇敢」的防線,試著表達自己、累積社會經驗,會使自己比同期更有競爭力。面對未來的自己,她說:「我會鋪好路,讓未來的妳可以有勇氣地去踏。」排除了內向的阻礙,筠真朝著理想建築之途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