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陳繼芸、張鈞婷、李孟蓉 協助 責任編輯:劉庭瑄 核稿編輯:張紹敏

銘傳大學 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 魏汝璇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銘傳大學國際學院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願為故事浪跡天涯,壯遊世界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因此選擇了傳播學程。」對故事深感著迷的魏汝璇,認為聆聽他人的經驗分享,能體驗自己無法經歷的生命故事。受到故事的感召,汝璇進入傳播的領域學習專業,甚至踏上壯遊之旅,到美國蒐集各式各樣的人物誌,除了拓展視野,也完成了自己傳遞故事的使命。「我喜歡在這條路上奔跑、遇見特別的人與風景,也希望藉由我的經驗,激勵更多人,讓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沒問題!」

坡上的銘傳大學

銘傳大學位於上坡處,學生需爬山上學,下山即可抵達士林商圈,鄰近劍潭、士林捷運站,食衣住行非常便利。四個校區分別位於臺北、桃園、金門、美國。美國的分校致力推廣國際交流,寒暑假會開設遊學團,讓臺灣學生用優惠的價格,到當地交流體驗;銘傳大學同時是臺灣第一所經美國認證的亞洲大學,畢業時會領取兩張畢業證書。

什麼是「國際學院」?

汝璇就讀的「國際學院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究竟是學國際事務,還是學傳播?「國際學院」有別於一般學院,底下的學位學程皆為英語授課。國際學位設有六大學程,分別是臺北校區的大傳、國企,以及桃園校區的觀光、資訊應用、外交、時尚創意學程。國際學院採校內入學,須通過英文面試、筆試,汝璇形容「很像校內轉系」。 國際學院有很多來不同國家的學生,背景多元。「認識同學前,我以為中南美洲那一區的文化應該都差不多。」藉由文化交流,汝璇發現每個國家都各有特色,且每個人讀書、做作業、甚至自我表達的方式,皆有所不同,打破她從小以來的學習認知。

銘傳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課程介紹

銘傳的大眾傳播學程較偏重「新聞」,也會廣泛學習其他傳播領域。因為是全英語授課,四年來不需要擔心外系學生來搶課,課程皆由系統安排好,毋須擔心學分不足。大一到大四的課程中,在「新聞」方面,著重國外的新聞發展史,打好基礎後再接觸實務(如編輯課、採訪寫作),學會挖掘故事,也需要思考,身為新聞人該有什麼特質;「公關」領域中會學習公關策略與實務應用(如危機處理、關係建立與保持),適合貼心、細心、喜歡舉辦活動的人。「廣告行銷」方面,會實際透過市調、訪問,找到適合的受眾與廣告方式;「廣電」領域包含廣播、電視,會學習如何製作音效、剪接後製,做出片頭與節目等等。國際學院的畢業門檻是多益 780 分、128 學分及 288 小時的實習,讓學生充分接觸產業的環境、累積實務經驗。

大眾傳播廣而不精?

大眾傳播接觸的領域廣,未來出路的選擇也非常多元,雖然學習的範圍很大,無法每一個項目都深入研究,但反過來說,同學也有更多機會去探索。只要你能找到想鑽研的領域,師長都很樂意提供資源,此外,國際學院的學生具有語言優勢,亦有英文版作品集,只要能清楚地將自己定位,便有更多機會進入國際產業、國外片場等等。

印象深刻的課程

大二的「新聞採訪」,由當時在 Taipei Times 擔任編輯的英國老師授課,「他告訴我,新聞不只是新聞,新聞是故事。」老師教導學生如何安排故事的起承轉合,讓閱聽者接收精髓。汝璇在這堂課中,找到傳播的價值,也找回對傳播的熱愛;「圖片編輯」是汝璇接觸攝影的第一堂課,藉由鏡頭與畫面,帶領觀眾觀看攝影者眼中的世界;「電影概論」由 Hollywood 的紀錄片導演擔任講師,講師是個對世界充滿熱忱的人,會介紹電影發展歷史、分析電影拍攝手法,幫助同學學會剖析電影的架構,能更理解導演想傳達的故事與思想。

國際志工與交換經驗

汝璇曾參與 NGO 組織活動,到柬埔寨做國際志工。「起初去當志工,是認為自己可以給予他們自己擁有的資源。」然而,實際到當地時,她才發現自己在服務對象身上學到的經驗、與當地人交流所產生的生命火花、感動的時刻,都是這個環境所給予自己的,收穫超乎想像,讓她無法去定義,誰是施予者、誰是接受者。「我對他們的感謝真的很多,他們讓我學到什麼叫做知足惜福。」

在外語環境待久,汝璇也萌生了回到母語環境學習的念頭,於是她申請中國的交換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環境出走。她的交換學校是位於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當時,汝璇鼓起勇氣,以「兩岸議題訪問」為題,訪問當地 20 幾組學生,深入訪問中國人對於網路翻牆、臺灣獨立、中國歷史的看法。「因為我是媒介,所以要客觀地去聆聽、給予回覆。」汝璇相信,客觀溝通能讓彼此更願意接納對方立場、看見雙方差異,充分理解彼此的思考脈絡,就能互相理解、甚至認同與支持。

不做不怎麼樣,做了很不一樣:美國壯遊之旅

「火柴青年」是汝璇與朋友們組成的粉絲專頁,計畫以「壯遊美國」的方式,實踐自己的人生夢想。當時正值汝璇的迷惘期,「我很想去世界看看,但在臺灣其實沒有 Gap Year 的概念,念完高中就念大學,萬一你休學、延畢,很多人都會覺得你是特例。」其實人都需要休息、找答案,這群感到迷惘的青年決定出發到美國,看看別人怎麼作夢。他們與企業談合作,貢獻專業技能,獲得廠商贊助商品、媒體曝光度,最後順利拿到旅行資金上路。一路上,認識了休學後在紐約地鐵唱歌的街頭藝人、在路邊畫畫的藝術家。「一天只能睡四小時,我當然會累,但這些都是必經之路,若能完成夢想,那這些犧牲也不算什麼!」藝術家的一番話,以及和許多實踐家交流的過程,讓汝璇看見一個人為了夢想努力耕耘的震撼力。

帶著淬鍊過的心靈,從美國滿載而歸,火柴青年不僅出書,還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將這趟豐富的旅程用文字、影像紀錄下來,汝璇也獲得機會,到各地去演講,鼓勵更多學弟妹。「演講時,我會去思考,這個年紀的學生想聽什麼、而我可以給予什麼?」汝璇期許自己能藉此「練自己的膽,壯別人的心」。(欲了解更多壯遊歷程,請點選「經驗」章節按鈕觀看)

沒有錯誤的嘗試,找方向比不停奔跑更重要

「大學不是由你玩四年,而是要找到你自己的定位。」汝璇提醒,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一味跟風,而不去思考自己為何而做,先找到自己的定位、盤點自己的能力,再用自己的專業去換取需要的資源,才能踏踏實實地發揮影響力。「在做夢這條路上,其實你不孤單。」汝璇鼓勵大家,勇敢地去嘗試,就算「試十個錯九個 」,那九個「錯的」都會讓你更接近那一個「對的」。

「尋找未來的出路,就像走迷宮,你要不停嘗試不同的路,因為你不知道前方是陷阱、是阻礙,還是出口。」即使停下,也不見得比較慢,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慢下來調整速度或方向。 如果只是不停往前跑,卻不知道終點在哪,那麼當別人到達時,你很可能還在路上。無需去追隨別人的步伐,而是去理解自己的特別、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燃燒生命。「只要你願意用力摩擦,你就能點亮別人。Find your own way to burn!」

【推薦觀看】傳播科系比較: 大傳系 vs 廣告系 vs 新聞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