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張紹敏

中山醫學大學 口腔醫學院院長 張育超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中山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教授 張育超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進入牙醫系,發現我有著科學家的研究魂

「當初因為分數不夠,只能讀牙醫系,沒想到現在牙醫竟然翻轉成一個炙手可熱的科系,現在回想起來有點賺到的感覺。」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畢業後,張育超院長決定留在母校的附設醫院接受臨床訓練、擔任主治醫師,每天下診後還繼續在實驗室「上小夜班」,前後花了九年完成碩士與博士的學業,雖然相當辛勞,他卻也在不斷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培養出對研究的濃厚興趣。張院長自嘲自己「手不太靈巧」,當年經過幾番評估後,投身了牙周病領域,發現小小的口腔藏著博大精深的學問,後來更與團隊共同研究牙周病與全身系統性疾病、失智症的關聯性,獲得英國泰晤士報廣泛地報導。「我想告訴各位,牙醫並不是傳統所想像的,只是幫病人補補蛀牙而已。」

你知道牙醫人才市場已經飽和嗎?

「搜尋牙醫系,都會覺得實在是非常讓人羨慕、好好賺的職業、不用值班等等,但是牙醫能有今日的榮景也是區區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張院長指出,牙醫的市場和整體經濟發展成正比,過去在經濟條件較差的環境下,其實很少人願意掏錢來做牙醫保健,直到導入全民健保後情形才有所翻轉。

然而,截至 2020 年底全臺已約有 16,000 位牙醫師,以臺灣兩千三百萬的人口來計算,一位牙醫師僅能分配到約 1,500 位病患。此外,在醫療工作上,牙醫投入的工時也相當長,部分牙醫師一周甚至要看 15 - 18 診,長久下來的職業傷害不容小覷。「如果你看到有一群學術團體在聚會,每個人都彎腰駝背像是烏龜一樣,你大概可以知道那就是牙醫師的聚會。」

牙醫產業的未來趨勢:數位技術與 10 大專科

面對人才飽和的危機,張院長請同學不必太擔心,科技飛快進步之際,也為牙醫產業開創出許多新藍海,例如隱形矯正、一日假牙等等,都是數位時代之下的新產物,目前也仍屬自費項目。除此之外,衛福部已於 2018 年公告了牙醫的 10 大專科,除了原來的三大科(口腔外科、齒顎矯正科、口腔病理科)之外,增加了兒童牙科、牙髓病科(根管治療)、贋復補綴科(假牙)、牙周病科、家庭牙科、特殊需求者牙科、牙體復形科,目的不外乎是提升病人在各個項目上的醫療品質需求。

張院長說明,實施部定專科醫師制度後,必然會提升牙醫師持續進修的動力,不過專科醫師並不具有極大的「排他性」,依然能做不同領域的臨床處置,只是在遇到較為棘手的狀況時,將會更自然地轉診給相關的專家處理,確保病人得到更好的服務。(更多海內外牙醫發展差異,請點選影片「產業迷思與趨勢」按鈕觀看)

成為一位牙醫師的必經之路

張院長指出,臺灣各校牙醫系在課程規劃方面皆大同小異,符合所謂的「教、考、訓、用」,養成教育可說相當有制度且完整。一、二年級以通識教育為主,接著依序為基礎醫學教育、基礎牙科教育、臨床牙科教育,完成五年的在校學業之後,第六年則需進入各大教學醫院實習。

「牙醫比較類似外科教育,很需要動手做。例如從二年級開始刻牙齒、三年級做蛀牙填補、四年級做假牙⋯⋯,我們非常注重操作,也需要購買大量耗材。」張院長說明,一顆膠牙要價 100 元左右,過去同學若想多做練習,常需自掏腰包,這也成為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開始推動創新 Dental E 計畫的原因之一。

牙醫系畢業了,然後呢?

近年來,牙醫教育導入了 PGY 制度,希望協助同學多花兩年重新將基本功練扎實,倘若同學選擇不接受 PGY 訓練,一樣可以成為執業的牙醫師,只是不能擔任負責醫師、不能自行開業,且不能繼續接受十大專科醫師訓練。目前提供 PGY 訓練的醫療院所皆採取各自獨立招生的作法,前 18 個月為不分科訓練,後 6 個月則可自行選修想要精進的領域,方便日後銜接專科(更詳細的訓練內容,請點選「牙醫師的養成之路」按鈕觀看)。目前投入臨床工作者中,約有 86% 選擇在診所端服務病人,14% 留在醫院端,但張院長也提醒,目前臺灣牙醫界在教職端、研究端、公職端都比較缺乏人才,是我們相較國外發展較為不足之處。

迎戰數位時代:Dental E 計畫簡介

「Dental E 計畫是一個身歷其境的牙醫養成計畫,就從汰換設備、導入 VR 開始。」早在多年前,張院長便有推動數位牙醫教育的規劃,近年實際到荷蘭、瑞典等國參訪,並在董事會、教育部深耕計畫的支持之下,引入牙科相關的虛擬練習器、口腔掃描等設備。「以後在技工教學上,會升級到數位教學,和傳統技工同時做雙軌的學習,不需要一直購買新的耗材,可以無限制地在模擬器上練習,對於同學的專業度和病人的醫療品質都是一大提升!」張院長驕傲地說,目前從二到五年級的同學都能接觸到相關儀器,也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反饋。

未來的牙醫教育應如何改變?

在數位化、高齡化的趨勢下,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也規劃了「數位牙醫學導論」和「銀髮人生」等特色課程,並加強同學在心理學與溝通領域相關的知識。但在審視整體牙醫教育後,張院長認為「醫學人文」其實是最需要注入教育的元素。「一位牙醫最重要的還是你的道德,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夠回到自己的初衷,才不會在申請入學進來時,每個人都滿口仁義道德、要回饋偏鄉、返鄉回饋桑梓⋯⋯,但各位可以看到現在的環境,偏鄉還是找不到牙醫,醫科還是五大皆空。」

我眼中的中山醫學大學

張院長坦言,中山醫學大學並不是一間非常注重宣傳與排名的學校,事實上,中山醫是由牙專起家,也是全國最早擁有獨立建築物的牙科,靠著一群非常謙虛、腳踏實地的前輩打造了在業界的好口碑。長久以來,校方相當支持牙科設備的投資和教學,在臨床訓練方面,有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作為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國際交流方面,提供了廣布歐美與日本的出國見習機會;而在校友鏈結方面,張院長認為中山醫人相當具有草根性,更流著「開業」的血液,因此人脈也成為學弟妹十分可貴的資源。

給牙醫系新鮮人的建議

「一位病人最希望牙醫能夠傾聽他、了解他的治療需求,並且處理起來沒什麼痛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技能要求非常高。」許多人會形容牙科是一門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學問,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也堅持在學測申請階段測驗同學在雕刻、素描方面的實力,並篩選出具有耐心、服務和學習熱忱的同學。在訪談最後,張院長想對即將加入牙醫大家庭的新鮮人說:「在校的學習可能非常枯燥,但整個牙醫養成教育非常長,有些同學本來學業成績不是很好,但在接觸臨床時又重新受到鼓舞。所以在面對挫折時,勇敢地挺過去,你可能會找到你當初想要服務的初衷。」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