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小幫手:張紹敏

責任編輯:張紹敏

中山醫學大學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邱慧玲

分享此講座

中山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 邱慧玲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研究、臨床到管理,人生絕非直線一條

在父母期待下,邱慧玲教授當年進入了醫事技術學系,走過國考、留學、研究、臨床,到跨足管理與法律,如今任教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同時兼任教務長一職。邱教授說,自己最大的特質就是「變」,但人生本來就隨時會轉彎,因此跨領域、在職進修都是必要的。邱教授在擔任中山附醫檢驗科主任期間,意識到「管理」知識對於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在繁忙的工作、家庭生活之外,仍花時間就讀 EMBA 在職專班,讓自己的視野、高度不受醫院所限。

畢業不進醫院,我選擇到英國開拓新路

「我的同學有一半在畢業後直接走臨床,但我在四下實習後,覺得當時的檢驗環境、工作內容一成不變,所以比較沒有興趣。」邱教授說道,醫技系有許多實驗課、強調動手實作,也因此開啟了她對學術工作的熱忱,在因緣際會下到了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研究病毒學。「我被他們工作、休息非常分明的態度嚇到了,他們在工作上非常認真,卻很尊重研究生的休息時間。」談到出國的收穫,邱教授提到當時指導老師請她執行一項實驗,但重複數月仍苦無成果,最終鼓起勇氣向老師提出失敗的原因時,老師卻說:「我早就知道這個實驗不會有正面結果,是希望藉此挑戰來自臺灣的學生,練習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希望你體驗失敗這回事。」如此難忘的經驗也成為邱教授在研究路上的重要養分。

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檢驗科

檢驗科是醫師背後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診斷皆有一定程度需依賴檢驗科、影像、其他醫事領域的協助,才有辦法精確。「一般民眾只會看到在前線抽血、搜集檢體的同仁,但其實背後有更多人正在針對不同領域,提供正確的檢驗數值。」邱教授指出,例如血液、生化、血清,以及近年來大力發展的分子檢驗、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次世代定序)都包含在醫檢的範圍內,人們熟知的遺傳疾病判別、產前檢查、精準醫療等,也與此息息相關。醫技系同學的未來出路除了一般臨床檢驗單位,也能到生技公司、臍帶血公司、CRO(委託研究機構)中就業。

醫檢師國考通過率低?會被自動化淘汰嗎?

近年來,由於增加「分子檢驗」考科,出題較難捉摸,間接影響醫檢師國考的通過率降低。邱教授進一步補充,醫技系每年畢業的學生很多,有些醫院卻仍陷入找不到醫檢師的困境。「現在有很多學生都認為在醫療單位要輪班,很辛苦,但同學應該要知道,任何工作都有其辛苦之處,對於職場的新鮮人尤其如此。」此外,面對 AI 崛起,許多實驗室建立起自動化系統,因而開始出現「醫檢師會被淘汰」的說法,邱教授則回應,醫檢師的工作不只是前台的例行事務,更重要的是確保檢驗品質。「與其莫名恐慌,我會建議同學將此視為挑戰,在專業課程之外再去修習一些資訊相關的課程,利用 AI 創造更多醫檢相關的工作。」

接任檢驗科主任,開啟在職進修之路

在回到母校後,邱教授因為在行政工作上有所表現,受邀擔任中山附醫檢驗科主任一職。不同於一般醫檢師,檢驗科主任較少接觸第一線臨床工作,但同時需向院長負責、與醫師維持良好溝通、管理該科超過 70 位醫檢師,在錯綜的人際關係下,公平地安排業務、調配人力,並帶領檢驗科通過 ISO-15189 品質系統認證。「過往都在單純的學術單位,從研究跳到臨床主任的位子,沒想到這麼複雜!」邱教授分享,初到職位時,曾因貿然調動部門造成同仁困擾,使她備感挫折,卻也從此深知花時間聽取意見、先謀定而後動的重要性。擔任主任的經驗也讓邱教授意識「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到逢甲大學的經營管理在職專班進修。「同一個班級裡,同學有市議員、建築師、傳統產業老闆,因為不同的背景而有不同的腦力激盪,對於我的管理概念、人生體驗都有很大收穫。」

投入醫檢工作該有的心理準備

邱教授指出,醫技系涵蓋的科目非常廣,加上有許多實驗課程,因此較適合喜歡動手做、願意投入的同學,再加上醫技系的就業發展有許多新趨勢,應該抱持繼續進修學習的心態。另外,由於檢驗工作通常無法由一人單獨完成,因此也講究同學以團隊解決問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國考之外,我建議同學可以多涉略實驗室、品管的課程,雖然大部分學校沒有列為必修,但現在的醫檢非常重視品質管制的議題。」邱教授更提醒即將進入職場的同學們,在臨床檢驗上,必須以非常嚴謹的態度來看待病人的檢體。「因為你是學生,犯錯是可以被容許的,但在醫院則不然。」

中山醫教會我的一件事:踏實

「從我那個年代到現在,不論是學校外觀到學生本質,中山醫一貫的精神就是『踏實』。」邱教授說,業界對於中山醫學生的評語多半是「乖」、「願意做」,而她一路從求學到回母校任教,也養成了努力去做、不畏挑戰的作風。「這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我們不會花資源做華麗的宣傳,基本上都把資源投入在教學、同學身上。」這般校風也影響了邱教授的工作哲學——不好高騖遠、一步一步走得踏實,造就她成為更善於與同仁溝通的管理者。

在職進修是必要的!教授的跨領域心法

「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或多或少會碰到問題,需要繼續進修,但其實在職進修也不限於學位上的追求,上外面的專業課程、自學也是方法。」邱教授分享道,攻讀學位還需要考量時間、成本、家庭生活,必須事先排各方面的優先次序,倘若決定進修,就必須堅持下去。「其實去念 EMBA,比擔任檢驗科主任還有更大的衝擊。」邱教授從中接觸到醫療領域之外的專業,也見識許多出人意料的異業結合。「未來的新興行業,其實就會來自於不同領域的結合,因此學醫的同學,仍然要盡量學習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目前中山醫學大學也大力推廣超過 20 個跨領域學程,例如讓醫技系的同學也能跨域學習大數據分析。不論是基於工作需求或自身興趣,邱教授都鼓勵大家抱持開放的心態,若想接受更多挑戰,充實自己就是最重要的前提!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