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中興大學農藝學系的經驗分享
勇於挑戰,成績平平也能走出不平凡
小時候常在農園裡玩耍的彥秀,總是好奇:「未來的農地是否有一天會消失?」這樣的疑問在她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也促使她立志為農業做出貢獻。生長於高雄燕巢的她,形容自己是一個勇於挑戰的人,只要找到目標,她便會全力以赴。高中時她熱衷參加各類競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她發現即使成績平平,依然能透過不斷嘗試找到自己的專長,走出與眾不同的道路。
以興趣出發選系的彥秀,在升學時考慮過中文系、農藝系與園藝系。由於學科成績差異較大,她選擇透過特殊選才的方式,進入中興大學農藝系。大學期間她積極參加社團、農業實習與活動籌辦,笑稱自己是「農藝大條瘋狗」,不斷跨出舒適圈探索方向。為了更深入了解農藝領域並為社會做出實質貢獻,彥秀畢業後,進入台灣大學農藝所的作物生理組繼續鑽研農業。
以農立校的中興大學
前身為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的中興大學,是研究型的綜合大學,涵蓋文法商理工農等多元學科領域。在校系資源方面,學生可透過「臺灣綜合大學系統」與「臺灣國立大學系統」進行跨校選課;並有跨國的海外姐妹校與雙聯學制可申請,也可申請國際獎助計畫進行短期海外學習。此外,校內的圖書館資源、體育場館設施都十分豐富,周遭生活機能更是便利,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破解農藝系的迷思
「畢業後是要當農夫嗎?」彥秀微笑著解釋,農藝系的出路並不局限於農產業經營或公務員,還能延伸至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相關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全台僅有四所大學設有農藝系,分別是臺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和屏東科技大學。彥秀選擇中興大學農藝系的原因在於,該系不僅注重農業科技與產業應用,還包含農業基礎領域的全面學習;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農場實習,需要親自下田種植,體驗農業的核心實務。
至於大家常搞不清楚農藝系跟園藝系的差別?曾輔修園藝系的彥秀解釋:「農藝系主要研究糧食作物,也就是那些能填飽肚子的作物;而園藝系則聚焦在經濟作物,如果樹、蔬菜、花卉及造園景觀等。」至於與植病系的差異,她補充道,農藝系致力於研究如何讓作物生長得更好,而植病系則專注於預防和控制作物的病害。
農藝系四年課程規劃
中興農藝系的課程設計有三大核心領域:作物科學、遺傳育種與生物統計。「作物科學」學習作物的種植、生理意義與生理機制;「遺傳育種」則是利用基因、育種等技術,培育更符合人類需求的品種;「生物統計」領域著重在分析生物相關數據或建立預測模型。系上設有多個專業實驗室,彥秀在大學期間便加入實驗室,參與基因轉殖技術和 C4 水稻基因驗證等研究,在過程中培養了扎實的研究能力與儀器操作技巧。
四年的課程規劃從基礎學科逐步深入至專業研究,大一以基礎課程為主,像是農藝學概論、食用作物學與實習等,「興大三號就是蓬萊低升糖水稻,讓不能吃稻米的人也能享受吃米的樂趣」;大二進到專業領域如特用作物學、試驗設計與實習等;大三著重於植物育種學與假期實習等,「透過實習機會,學生就可以探索自己更傾向學術研究還是農場實務。」;大四以專題討論為核心,學生可從三大核心領域中選擇感興趣的方向,為未來進一步學術發展或就業鋪路。
農業愛好者的必修推薦
彥秀首先分享了大一的必修課程「作物生產概論」,這是一門奠定農業基礎知識的課程,涵蓋作物分類與農業生產技術,並從人才、土地與產業現況出發,介紹耕作技術、栽培環境及病蟲害防治等內容,為學習農業領域打下紮實基礎。
她特別推薦大三必修課「作物生理學」,探討作物如何適應環境的生理機制,對於未來想深入作物科學領域的學生來說,既重要又具挑戰性。此外,彥秀也選修了「作物保護學」,學習辨識對作物造成危害的微生物與昆蟲,並掌握防治生物危害的基本方法,為農業實務提供了更多應用知識。
活動策劃與田間實務:讓我堅定農業實踐之路
大學期間,彥秀積極參與活動累積多元經驗。她加入「兒少教學新創服務社」,設計共學活動激發學習樂趣,也提升人脈與活動規劃能力。此外,她擔任系上農藝展總召,推廣農業知識與周邊商品,並舉辦首屆「梓感農村文化節」,結合社區文化、農創體驗與市集,獲得廣泛好評,讓她更體會農業的價值與魅力,也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探索出屬於自己的農業之路。
彥秀在大一與大二期間申請有機農場實習,「老闆對永續農業的堅持讓我印象深刻,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並推行地產地銷以減少碳排放。」實習間她負責作物採收、餵養雞牛,規劃水旱田輪作,並進行農場導覽。在田間的烈日下工作考驗著耐心與毅力,但她克服挑戰,培養了農場管理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並學習操作與維修農機具,為未來奠定紮實基礎。
用熱情與行動,耕耘自己的農藝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探索自己喜歡的事非常重要。」彥秀建議,大學期間應積極建立人脈,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了解多元的價值觀。她也提醒學弟妹,在選擇科系時應「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因為如果對所學沒有熱情,這條路可能會變得艱難,甚至迷失方向。「即使我們不是最聰明最厲害的,但能適應環境並堅持到底才是關鍵。」她鼓勵農藝系學生,要主動與社會創造連結,而不是被動等待機會。唯有如此,才能展現農藝系的價值,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