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林承緯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Coding、社團、國際交流+醫學研究,他可是全方位的醫學系卷哥

「我認為在醫學的白色巨塔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物值得去發掘,去認識自己在醫學專業以外,還可以成為怎麼樣的人。」總是全力以赴、喜愛探索自我潛能的林承緯,受到高中班導的一句話「與其想著命中注定,不如靠自己去改變」所啟發,在高一就開始學習程式語言 C++,領悟到世界不該為國、英、數、社、自等考試學科所侷限。學業成績優異,加上對於探索生物科、人體結構的知識有著明確的興趣與動力,承緯在考完學測後,順利進入他的理想志願——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我對大學的憧憬就是,來到大學會有更多自由的時間以及選擇,讓你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剛成為大一新鮮人的承緯,積極參與北醫豐富的社團活動,醫學之夜、服務隊義診、系學會、啦啦隊競賽⋯⋯,曾為了在期末同時完成報告、考試和社團成發,整整兩天沒有闔眼。大學生活過得精彩,但面對眾多強者同學,他仍會感到有些挫敗,只得將這份心情轉化為學習動力,積極把握北醫的學習資源,修習 AI 學程、出國參加東亞醫學生會議、進行醫學專題研究、擔任系學會會長,更同時拿下書卷獎,一面完成國考。立志成為醫師的他,正是用大學六年體現了自己所言「來到大學的每一天都充滿著變化,每一天都會變成更好的自己。」

認識臺北醫學大學

「北醫是一所學風自由的醫學大學,有許多校際活動、學術或娛樂性質的講座,還有超過 100 個社團可以讓學生參加。」在承緯眼中,臺北醫學大學的社團風氣相當興盛,學生們成立包含康樂性、聯誼性、服務性、體育性、學藝性等上百個社團,學校亦開設外語、社會、人文、創意、藝術、科學等多元的通識課程,自然養成北醫學生跨域學習的思維。若想跨校修課,也可透過北醫與臺北大學、臺灣海洋大學、臺北科技大學所組成的「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或是與中原、東吳、輔仁、實踐、逢甲等十多所大學成立的「優久聯盟」,進行跨校修課、輔系或雙主修。

承緯表示,北醫設有醫學模擬中心,提供劇場式的教學環境,導入虛擬實境、超音波等資訊科技,輔助臨床技能的學習。近幾年,北醫成立了跨領域學院,學院內再分設跨領域學習中心、自主學習中心、創新創業學習中心,學生可依據個人興趣,選修人工智慧、深度學習、Python 課程,或參與 AI 達人工作坊、C++ 程式設計工作坊、木工職人工作坊等等。而北醫的附屬醫院包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新國民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提供學生實習或醫學研究的豐沛資源。(更多北醫的生活守則,請點選「校系」章節鈕觀看)

醫學系要讀六年,都在學什麼?

「七年制的醫學系已經過去了,現在的醫學系都是六年制的。」現正於醫院進行臨床實習的承緯,將醫學系的學習內容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大一至大二的基礎科學與醫學、大三至大四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大五至大六的醫院臨床實習。大一會修習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普通心理學等基礎學科,以及醫學產業與研究概論、醫學人文在系統與文化脈絡、拇山人文講座等人文及通識課程。大二以基礎醫學課程為主,開設流行病學、寄生蟲學、微生物及免疫學、問題導向與小組討論⋯⋯,並展開以器官系統為主題的「整合課程」,包含呼吸循環系統、消化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神經系統等等。

大三課程正式由基礎醫學銜接臨床醫學,課程有大體解剖學、綜合概論(病理學及藥理概論)、進階神經解剖學、實證醫學,以及消化系統疾病、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感染與免疫系統疾病、外科概論等以臨床系統疾病為主題的「整合課程」。大四是醫學系學生在校的最後階段,會專注於臨床醫學,如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進階內科學、進階外科學、遺傳及小兒疾病、急重症醫學等「整合課程」。(更詳細的課程介紹,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讀完大四,迎接醫學生的國考之路

「大四課程結束後,就是第一階段的國家考試,會將大一到大四的基礎醫學課程濃縮在考卷上。」談到醫學系學生的國考與實習時程,承緯表示,順利通過第一階段國考後,就來到醫學系的大五、大六階段,成為所謂的「Clerk」。醫學系在大五、大六將分別規劃 36、48 週的醫院臨床實習,讓晉升為 Clerk 的醫學生實際走入醫院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及其他專科,而北醫醫學系的實習醫院主要為北醫附醫、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

結束大五、大六的臨床實習後,將迎來 OSCE 臨床技能測驗,考驗每位醫學生問診、檢驗、判讀、臨床技能操作、與標準化病人互動的能力。通過 OSCE 考試後,便達到醫學系畢業門檻,得以取得畢業證書,再接續著考第二階段國考,以取得醫師執照,隨即進入兩年的 PGY 不分科住院醫師階段。(更詳細的成醫之路,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北醫醫學系的未來出路與學習資源

經過漫長的成醫之路,直到成為主治醫師後,所肩負的任務可不只有臨床服務的門診、手術、住院、照護⋯⋯,醫師的工作也包含帶領後輩的專科及教育訓練、醫學研究、論文寫作等等。而在醫院之外,醫學系畢業生也可走入生技製藥產業、大學擔任「醫師科學家」,或從事公共衛生政策、醫事法律、醫院管理、醫療資訊產業等工作。

承緯表示,若對醫學研究、醫師科學家感興趣,不妨在大學期間,嘗試修習系上的「專題研究」;北醫醫學系亦設置「學碩一貫學程」,修畢「專題研究(一)」即可申請,於醫學系大二到大四期間先修碩士課程,以五年時間完成碩士學位,也可在醫四入學碩士班後,逕讀博士學位。

此外,北醫醫學系尚有特殊學程,如「清大北醫電資醫學生培育專案計畫」,提供醫學系學生跨校選課,在六年期間完成清大電資的輔系學位,或以七年時間完成醫學、電資雙學位。「多元自主學習計畫」則可申請 Gap Semester 至國內外的頂尖名校學習,另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簽訂雙聯學位,修畢後可同時獲得北醫醫學學士、美國公共衛生碩士雙學位。(更多科系資源,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學長推薦的醫學系必修好課

「『大體解剖學』是醫學系的必經之路,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體結構學習之旅。」大三必修的「大體解剖學實驗」立基於大二的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實際操刀,打開人體皮膚下真實的構造。課堂上透過解剖大體老師,辨識神經、血管、肌肉的排列與結構位置,考試則採取「跑台考試」的形式,每題須於 30~45 秒內,觀察教授標示的解剖構造,立即寫下答案。這門課也會舉行大體老師的啟用與火化典禮,傳達大體老師犧牲奉獻自己,所欲延續的生命價值——「寧可在我身上割錯千刀,也不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

大三必修的「實證醫學」為承緯形容是「醫學生的必備技能」,課程將逐步進行文獻閱讀、資料整合與分析、撰寫英文論文,最終完成成果發表。承緯以乳癌治療為主題,由資料庫中查找了上萬筆文獻,進行 Excel 整理與資料分析,得出不同的乳癌治療方式將影響復發機會的結論,並將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初步收穫了臨床專科的研究能力。

而選修的「初階臨床體驗」可在初入醫學系的大一階段,便進入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跟著不同專科的老師進行一對一的「典範學習」。承緯即跟著麻醉科醫師進行門診的術前麻醉諮詢,觀察到病人多半擔心麻醉的副作用與術後影響,學習到醫病溝通的技巧;也曾隨著老師進入刀房觀察病人麻醉後的生命徵象,遇上生死一瞬間的刀房搶救經歷,領會跨團隊合作於臨床醫療的重要性。

醫學專題研究——與研究不期而遇

「我從大一到大四一直在找尋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興趣,是不是適合生物化學?或是微生物免疫學?」承緯在大一修完「醫學研究概論」後,還無法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從事學術研究,看著同學紛紛加入實驗室,只能在心裡一面著急,一面探索不同領域。「到大四的時候,我快要放棄了,覺得也許我不太適合研究,也許我對醫學研究沒有興趣,而且就快要實習,也可能不會再進行相關的學習了。」經歷過大三的「實證醫學」,承緯對於研究依然相當迷惘,直到大四,才在蘇柏全教授的帶領下,有方法地探索研究面向、進行以免疫治療為主題的專題研究。

「我重新拾起免疫學的知識,卻發現要從事專業的醫學研究,那些 t 細胞、b 細胞、CD4、CD8、CD57 等書本所記載的知識,不過是該領域最基礎的部分。」承緯一度進入撞牆期,不但要深入學習不熟悉的腫瘤免疫學,還要將其轉化為科學寫作的形式,只能努力靠著調整心態、靜下心來完成每個階段性目標。他的研究還在進行當中,但已經明顯感受到自己在閱讀學術文章、邏輯思考、論文寫作能力的提升。(想了解學長擔任系學會會長、跨域學習 AI 的經驗,請點選「課堂之外」、「人工智慧微學程」章節鈕觀看)

大五醫學生的 Clerk 實習之旅

「在開始實習生涯之前,我們會有一場授袍典禮。醫學系的授袍典禮其實就是向大學生活道別,相當於其他科系的畢業典禮。」承緯說,在授袍典禮上依序披上白袍,象徵著醫學生們正式成為實習醫學生 Clerk,即將開始 36 及 48 週的兩年專科實習階段。

實習醫學生 Clerk 的實習生活主要會跟著主治醫師查房、病史詢問、病歷書寫、學習專科疾病診斷與治療、晨會報告⋯⋯,在門診時觀摩臨床醫師如何問診與評估,也會在學長姐的監督下,實際為病人放置導尿管、抽血、換藥;承緯強調,這些臨床技能的操作對於 OSCE 考試有很大的幫助。

「在兒科的教學門診,是我第一次面對活生生的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診,那時候講出的第一句話是『您好,請問今天哪裡不舒服?』」承緯的實習首站為兒科,學習新生兒、孩童的疾病照護,突破與患者乾瞪眼的窘境,學會系統性地問診,進行處置和理學檢查,也嘗試向科主任、住院醫師報告病歷的診斷與數值判讀,逐漸從臨床的 Outsider 蛻變為 Insider。(學長在醫院實習還學到什麼?請點選「臨床實習」章節鈕觀看)

立志成為醫生,但我還可以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醫學系並不是職業訓練所,不要覺得『自己未來注定成為一名醫師』,就不再去發展更多興趣。」身為醫學系的「卷哥」、大一就進入醫院跟著麻醉科醫師學習,更著手醫學專題研究,承緯立志成為一名值得依靠的醫生,但他並不侷限自我的其他面向。「就因為你讀醫學系,你可以更好地去裝備醫學以外的自己,因為你已經有一條明確的道路,你需要的是讓自己了解到——除了醫學以外,還可以成為怎麼樣的自己。」

大學期間,他一面努力完成醫學生的本分,也跨域學習人工智慧及程式語言,參與啦啦隊競賽,國際醫學生會議,趁著暑假隨服務隊到澎湖義診,更從大一的系學會秘書部部員,成為大三的系學會會長,帶領系上同學籌辦一系列的活動。承緯自信地說「我是一個全方位的大學生,可以有效進行時間管理,也為大學生活添加豐富的色彩。」

事實上,承緯也曾因醫學系的高強度競爭環境而感到挫敗,但他逐漸明白——在自己的時區裡完成你所規劃的事,那才是最帥氣的!他也建議有志於醫學系的學弟妹們,「來到醫學系,你不需要拿自己跟他人做比較!每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不同,想辦法完成階段性目標,再回頭看看大一的自己,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你所想成為的人。」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