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講座由臺北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教授 吳瑞裕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北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醫學系教授 吳瑞裕 訪談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Q1. 當教授或老師,最有成就感或最快樂的時候是什麼?

與學生間的噓寒問暖、互相關心,我覺得是教學上最大的回饋。

Q2. 北醫的校風或資源方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雖然北醫校園小,但坐落於台北最精華的地段,這點區域優勢帶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資源,不論在教學資源、各項硬體設備都是全台數一數二的。

Q3. 請簡短介紹一下北醫醫學系

我們擁有傑出的校友,如現任衛福部長、林口長庚醫院院長、中研院院士,另外北醫醫學系風是非常開放自由,造就同學不只是專注於學業的表現,我們鼓勵同學參加社團、學習經營人際關係,畢業後自然能在社會上很有成就。

Q4. 北醫醫學系和其他大學的同系相比,有什麼不同或著重的地方?

全台有 11 所醫學系,北醫醫學系在 1960 年成立以後,已經有 10,000 多名系友,而且我們鼓勵同學參加社團,做多元的學習,未來不僅是在學術上面考取醫師執照,在經營人脈、與病人溝通上更有利基。

Q5. 系上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資源、實習或交換機會?

目前北醫有 100 多所的姊妹校,其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世界的前百大,我們在五六年級會有一個自學的課程,為期兩個月,同學可以自己申請到姊妹校交換或實習。

Q6. 什麼特質的人適合來就讀你們系?

醫學系當然最重要的目標是當一名醫生,那我覺得當一名醫生已經不是只有醫術上面,還有在病人的溝通上面。好醫生的定義,已經不像是老師的年代,把頭痛、感冒、生病治好了就是一名好醫生,不管是在人格的特質上面,技術、醫術上面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考量,你如何去培養你人格的特質?我把這叫作軟實力,醫術上面是硬實力,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只比硬實力的時代,硬實力要加上軟實力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

Q7. 備審資料中,你最常看到的錯誤或是缺點是什麼?

最常見的缺點是有點在隱惡揚善,同學只會把自己很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但每一個人都會有優缺點嘛!看備審資料的老師們反而希望看到你比較有缺點的部分,你自己有沒有一些想法。同學常說我習醫的動機是親戚朋友生病了,所以我立志將來就要照顧我的親戚朋友,那我就覺得這太狹隘了,你將來當醫生,even 發生在戰爭時期,敵人你也要幫他醫治,不是只有跟你關係親密的人,你才要去醫治他。

所以你要想一些更深入的,同學在寫的部分不夠深入,寫得還是比較穩扎穩打,或是比較八股,那一般來講備審資料,老師是希望看到不一樣的、你有沒有思考過的東西,這些東西跟你未來如何當一名醫生是息息相關的。我希望同學從這方面著手,否則就淪為大家大部分都是一樣的,都有參加過很多科學競賽,大家都一樣的好,但是我看不到一些特點,或有關於你的特色。

Q8. 入學面試中,什麼樣的答辯或態度是會扣分的?

我觀察到每個來面試醫學系的每個高中生都是經過很多事前演練,但因為時間不多,所以大家都變得制式化,基本上都會猜到老師會問哪些題目,譬如說習醫的動機、三分鐘自我介紹,但是大家回答出來都不是很自然,或是深度是不夠。你可以想一下:當一名醫生核心的價值在哪裡?或是你有沒有看過一些生命的書,或是影響你最多的一個人,或是一句話?

不要看這個很簡單,這些都被大家忽略掉了,大家只會說自己參加了奧林匹亞競賽、得過什麼獎,但這都無助於老師去了解你,更無助於了解你為什麼選醫學系。你明明知道當一名醫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但是你好像完全沒想過自己將來如何去面對這些事情。

Q9. 系上畢業的學生,大多從事哪些工作?

醫學系 99.9 % 畢業出來就是當一名醫生,北醫相較其他醫學系可能奇葩、奇人比較多。現在大學法鬆綁,北醫醫學系允許同學有兩個學籍或唸兩所大學,而系上現在有四到五位同學,他們同時也是台大醫工所博士班學生,或台大微免所、法律系學生。

我覺得同學要思考的是──我將來不是只要看病人,我這六年學問有沒有辦法用到將來的 40 年?我還有沒有同樣的優勢?我相信你的答案一定是 No,但你應該怎麼去做?我覺得現在就應該思考怎麼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和附加價值。

Q10. 在高中時可以提早做些什麼準備或參加什麼活動,會對申請你們系比較有幫助呢?

從理想跟現實面來講,當然學業成績要先顧好,理想是你額外去探索自己,譬如參加社團,父母傳統觀點會覺得參加社團就是去玩,而你一定要讓做這件事變得有價值性,你就不會淪為只是在玩,你應該更深一層去看待自己做的每件事情。

Q11. 普遍來說,你覺得現在的高中生需加強哪些特質?

高中的課業是相較枯燥乏味的,但同學若平日多去想自己未來的人生與核心問題後,回來想你現在應付的這些課業,你就會覺得沒什麼,課業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老師不是說課業不重要,課業是你的門票,但你要想清楚這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覺得多去思考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找出自己的優點,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是對目前高中生最重要的,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找出自己的楷模,找到幾句影響自己的話,好好去體會這些人所做的事情,這些話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你能了解的話,我想幫助是非常大的。

Q12. 現在的學生在求學、選科系上,需考量的點跟你當時的年代有什麼不同?

我覺得要先了解自己適不適合走這個。每一個人都有其特質,特質一定會找到人生的出口,套一句諺語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放棄自己,你一定會找到人生的定位,只是你有沒有用心去找過。你要先了解自己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比較適合念文法商?還是唸理工?還是念生醫農呢?同學如果選擇醫藥衛生學群,那你知不知道它的核心在哪裡?

醫藥衛生學群的核心就是人,不管是治療、預防、檢驗,你圍繞的核心就是人,你喜不喜歡人?你有沒有看清楚?而不是我把它貼個標籤──我將來考醫學系,就是要當名醫生,醫生就會有比較好的社會地位,有好的經濟收入,如果你是這樣去想的話,只是把自己蒙蔽了,你沒有辦法了解為什麼自己要唸這個東西?到底它真正的意義在哪裡?唸下去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回頭看:「我到底為什麼要去唸這個?」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Q13. 你覺得大學應該要選系還是選校?

選系是理想,選校我把它歸類為現實。以台灣的環境來講,選校一定是從國立開始填嘛,台成清交、中字輩,還是看分數,同學還是用很傳統的方式填,這是一個現實。但理想是看清楚自己適合唸哪個領域,我剛剛講過學術只是一張門票,你真正進入一個系之後,系跟你的人格特質、思考能力、軟實力是非常息息相關的。當你了解自己的時候,我會建議你當然是選系,因為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Q14. 當家長和自己小孩對於校系的選擇持有不同看法時,你會建議家長該怎麼做呢?

當家長跟小孩想法有衝突時,我覺得同學能試著想各種方式說服父母,情緒是不能解決問題。

Q15. 對於系上相關產業體系及未來發展,教授有什麼看法呢?

面對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以後看小病也可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大學四年或六年當然 100% 不足以讓同學用這些知識到退休,同學要能 self-learning,知道怎麼去找資料、分析與研判資料,才能變成自己有用的 data,化為自身的軟實力,這是不可被取代的。硬實力都是很制式的,你去背這些,不是說沒有用,而是容易高度被取代。

Q16. 如果可以跟現在的高中生提出一個建議,這個建議會是什麼?

人生只有一次,你慢慢要有能力去篩選別人的建議、經驗有哪些是對自己重要的。學習是可以重複的,但人生的歷練無法,好好規劃自己的時間,做有效的學習,不要浪費,盡量去學、去探索。大學不是學了就學問很大,大學是什麼都要學,那如果同學不繼續念研究所,大學就是你進入職場,最後的職前教育。你要試著培養一針見血的洞察力,才能更有效率地規劃大學生活。

人生就像一場賽跑,而且是長跑,你現在跑贏在前面,你不一定就是終點第一名,一定要持續地跑,持續地跑需要耐力,不要以為跑到大學就是終點,大學只不過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