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大同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的經驗分享
與機會碰撞,設計無限人生
樂於助人、擅長發想創意的黃千騫,被朋友稱為「大同里長婆」。高中以前,她熱愛畫畫、喜歡將事物變美,但從未想過以興趣為業。也曾報考電影系、戲劇系,但後來才發現並不真正了解這些領域,最終透過指考,回到了設計領域,就讀大同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我要在我所能到達的地方,成為那個領域中最出色的人。」黃千騫認為,每段經驗都是未來的養分。大學期間,她努力讓自己與機會碰撞,參加系學會、課外實習、霍特獎主持人。大學畢業後,繼續就讀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研究所,也錄取奧美廣告紅領帶計畫。如今,已升上碩二的她,即將赴日本千葉大學交換,擁抱更多職涯體驗。
不只電鍋有名——大同大學介紹
大同大學或許沒有大同電鍋有名,但千騫說它可是「全球前 20 名設計學校之一」。校園融合歐式與日系建築,坐擁四大學院,分別是工程、經營、設計與國際學院。在獎學金方面,除了有校友贊助獎學金、社團服務獎學金,每位學生每年還可獲得 1.5 萬元的學費補助。此外,「麻省理工學院林挺生獎學金(T.S.Lin Fellowship)」更提供高達 9 萬美金(約新台幣 270 萬元)資助,涵蓋學費、健康保險及助學金,鼓勵學生赴外深造。(想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請至大同大學官網查詢)
作為「優久大學聯盟」成員之一,大同大學開放學生與東吳、世新、輔大、實踐等校進行跨校修課。2024 年,校方更加入「AI 聯盟」,開放修習台大、清大、交大及政大的 AI 課程,可取得學程證書。海外交流部分,大同大學於全球有 180 所姊妹校,其中有超過 20 間的交換機會,與 7 間雙聯學位申請機會。千騫分享,比較特別的還有「跨校松營隊」,是由北科、北醫和大同大學合作舉辦,讓不同院校學生在 4 天內腦力激盪、實作交流;而頗負盛名的「學生界諾貝爾獎」——霍特獎,更有大同大學的一席之地,在這場國際商業提案競賽上,入選者將有機會角逐 100 萬創業基金(美金)。
感官與科技的交會,大同數媒系未來出路?
「很多人問我,你是做動畫的嗎?」千騫表示,大同數媒系的核心,在於透過數位媒體分析,改善使用者的體驗。因此,他們主要聚焦於動態設計,也就是將平面設計動態化,應用範圍更廣泛。至於設計很花錢嗎?她解釋,一台高效能電腦是必備,其他設備則是依作品需求來選購。
以「人」為本的大同數媒系,強調結合人類五官與科技,為使用者創造有效又美觀的數位體驗。大同數媒系原分為「互動媒體設計組」與「數位遊戲設計組」,2026 年開始,招生將合併,主軸為互動媒體設計組,數位遊戲設計組則納入課程模組。千騫說明,系上畢業條件是 128 學分,其中包含必修 66 學分,113 年度開始,更要求至少 160 小時的校外實習。近期,學校也陸續推動 720 小時的學期實習,旨在提供學生更深入的業界經驗。(想進一步追蹤相關資訊,請至大同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官網查詢)
除此之外,大同數媒系也提供豐富資源,與各國學校、企業機構合作,例如日本千葉大學的教授曾來臺拜訪,舉辦設計工作坊;校方也提供京都工藝纖維大學、日本森澤股份有限公司的參訪機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工藝科學,見證字體設計的製作過程,與國際專家交流、學習。千騫補充,由於系上與業界連結緊密,未來可擔任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UI)、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UX)設計師、品牌設計師、平面視覺設計師、展場設計師等,或延伸從事活動企劃、專案管理及社群行銷,都是常見的職涯管道。
大同數媒系四年學什麼?
「大同數媒系是讓感受不被科技取代的系,分為體驗設計、使用者需求調查、遊戲企劃設計、美學與科技。」千騫分享,大一時,會先學習基礎繪畫知識,包含媒體設計概論、色彩設計、設計素描等必修。其中,「設計基礎」透過點、線、面訓練美感,「色彩設計」則如同料理的調味,影響作品視覺感受,學生修習完,亦可考取經濟部的初級色彩鑑定。
大二開始,會進一步研究使用者的需求,包含互動設計、互動技術應用、故事敘述與創作等必修。她提到,「互動設計」可以深入了解 UI、UX 設計,表現自己產品的設計理念;「互動技術應用」是透過程式技術,製作出簡易的互動裝置;「動態設計」、「數位表現」課程,則會全面將平面內容設計,提升到更豐富的層次。
進入大三,也是設計的實踐階段,學生可以完成自己的原創作品,必修課程包含數位創作與整合、設計方法、作品集設計等。其中,「設計方法」可以學習到多元的訪談方式,並透過觀察使用者需求,統整調查資料;選修課「數位運算美學」,則能將密密麻麻的程式,進一步轉為驚豔的動態花樣。
到了大四的成果驗收階段,學生必須將設計放到市場上驗證。必修課程包含專題設計、校外實習必修,如不想實習,亦可設定自主學習計畫,提供教授評估。千騫表示,「專題設計」這堂課,可透過新一代設計展,展現 4 年來的設計成果。當時她的專題「我的小視界」,便針對弱視兒童舉辦了工作坊,收集視障兒童的故事與願望,最後設計出一個藝術共創互動網站。後續,她與團隊甚至延伸製作了點字書、公益 T 恤,並將所得全數捐出,這次體驗讓她印象深刻。
這堂必上
「相比設計,我好像更擅長企劃和寫程式!」千騫在「數位創作與整合」這堂課中,跟團隊以大稻埕布匹文化為題,製作互動網頁與商品,發表設計成果。當時她發現,自己更擅長企劃和程式設計,因此在實作上,需要夥伴協助網頁設計部分。她認為,這是一堂整合過去所學的課,在更了解自己的優勢、缺點之外,畢業專題也能以此為根據組隊。
而「作品集設計」這堂課,可以有效建立自己的形象,千騫說明,作品集的整理與呈現,是未來就業看重的一環。當時在這堂課中,她就設計出自己的 Logo,並學會如何以個人形象,與他人進行溝通。而她特別提到「視覺化資訊設計」課,「一開始我很挫折,因為自己對資料的掌握度很差。」她說,每個人選擇主題後,就要從草圖到完稿,將複雜的資訊,轉變為好理解的動態視覺圖表。所幸在業師指導下,她勤奮摸索,終於在這堂課收穫了成就感。
Memopresso、Skyline、奧美廣告實習
熱愛探索的千騫,大學期間曾任系學會副會長,接下畢製主視覺之責,也擔任霍特獎競賽主持人,見識到許多傑出的商業提案。課堂之外,她還申請平面設計助理實習,在製作團體服的布衣漾有限公司實習達 3 年之久,積極接軌業界。千騫畢業後持續於大同大學媒體設計研究所深造,「我媽告訴我,專心學習,學到就是你的。」這個鼓勵有如定心丸,讓她全力投入設計,並參與了全球展出的太空人設計案,收穫滿滿感動。
對千騫而言,業界經驗同樣重要,於是進一步至 Memopresso 拍貼機公司、Skyline 海外機會平台,以及奧美廣告紅領帶實習計畫,從 300 人當中脫穎而出成為 6 位錄取者之一,從事數位體驗部的社群行銷、企劃等工作。「我慢慢找出自己的『破洞』,挖掘自己擅長的事。」她分享,實習期間認識到許多優秀的人,讓她發現自己擅長管理組織、優化程序。她認為,即使是私立學校,也有機會脫穎而出,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的雙鑽石人生,是打磨出來的!
「雙鑽石在設計思考中,是不斷擴張再收縮的設計理論,我的人生就像雙鑽石,從設計出發,歷經擴張、探索後,又收斂於設計,不斷和特別的機會碰撞。」回憶學習旅程,千騫建議,只要是充滿想像力、願意嘗試的人,都很適合來就讀。她鼓勵學弟妹,多探索興趣,善用所有資源尋找答案,而作品集是對外說話的工具,「要上戰場,工具就要磨得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