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IOH 編輯部

慈濟大學 醫學系 蔡秉樵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解剖天賦、醫療服務經驗,助他披上白袍理想

某次闌尾炎經驗,讓建中畢業的蔡秉樵,對服務人群有了嚮往,決定朝健康科學領域邁進,並進入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在海量的知識環境下,「我開始無法想像未來披上白袍工作的樣子。」直到大二下接觸大體解剖學,他意外發現自己於解剖領域的天分,且受大體老師的捐贈心意感動,開始跟隨醫療服務隊進入社區,提供偏鄉及無國界醫療服務。「慈濟醫學系要訓練的不是一個優秀名醫,而是一群好醫生。」他有感於導師所言,在大五、大六期間,也加入醫學研究行列,企圖結合實證醫學,持續朝外科專業發展。

臺灣東部哈佛—慈濟大學介紹

慈濟大學位於花蓮市,是臺灣東部唯一的醫學院,秉樵分享當初立校原因,是為了改善花東地區的偏鄉醫療困境,「所以慈濟也被我們戲稱東部哈佛。」他指出,在校內資源方面,慈濟於臺北、花蓮皆設有醫學中心,在嘉義、臺中也設立了大林與臺中慈濟醫院,醫院體系規模龐大。而校方為延攬優秀人才,亦開放「慈濟公費」制度供學生申請;獎學金部分,則包含許永祥教授病理獎、研究發表、慈濟就學獎助等獎勵,並有各式語言、專業證照補助,海外交流更有超過 40 間以上的姊妹校供選擇。

此外,教學資源方面,除了「MD」、「MS」學碩一貫計畫(詳情請上慈濟大學醫學系網站查詢),慈濟大學的跨領域學程也相當豐沛,像是科技法律跨領域微學程;「學生與臨床醫師研究計畫」則提供學生深入臨床研究的機會。秉樵提到,校內還有特別的「慈誠懿德爸媽」制度,讓他結識了一位整形外科爸爸,引發日後投入義診服務的契機。

考上還不是人生勝利組!慈濟醫學六大專科挑戰

秉樵表示除了看診以外,查房、更新醫囑、看會診,或對住院醫生、實習醫學生進行教學,都屬醫生的工作範疇。「很多人覺得,讀醫學系就是人生勝利組。」他笑說,考上後才是一切的開始。慈濟醫學系課程緊密繁雜,每一、兩週就要面對大考,因此需要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在考試與準備考試的路上,找到對醫學專業的興趣。

慈濟醫學系有六大領域,分別是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小科與二線科。其中,「內科」是醫學系基礎,包含腎臟、腸胃、心臟等系統,是由點到線、線到面的複雜結構組成,特別注重鑑別診斷的思維;「外科」包含了不同部位的開刀手術,如神經外科、心臟外科等,實際學習不同 Tie 線(打結)、縫合方式,他分享,在「內視鏡課程」,老師甚至會直接攜帶腹腔鏡模擬器械訓練箱來課堂中教學;「婦產科」則是「內外兼具」的科別,除可診治婦女內科疾病,也會接觸生產等外科手術;「小兒科」相較其他科別較歡樂,卻不只是小孩的內科,還包含新生兒常見疾病如小兒腸胃、小兒感染,是重要的次專科;「小科」更偏重於某些器官,像是五官科、復健科、精神科等。「二線科可說是我們的幕後英雄!」其中像麻醉科未來可往重症醫學發展,病理科切片則是疾病診斷的黃金標準。秉樵指出,綜合以上六大領域專業,慈濟醫學系各科的國考通過率,一直以來穩定超於全國平均。

慈濟醫學系六年學什麼?

「慈濟醫學系很強調我們在做良醫前先學做人。」因此,大一期間,課程除著重於基礎科學奠基,如普通生物、普通化學、有機化學,還設有慈濟人文暨生命教育等醫學人文通識課程,大二開始則新增了微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等多元科目;大三後聚焦於大體解剖學、病理學實驗及血液、心血管模組等基礎醫學,並比照臨床設備進行解剖實驗,其中「解剖人文」讓秉樵深入理解到遺體捐贈者心理,「我也在這時候確認了自己對醫學真的有興趣!」

到了大四,會延伸大三的生理藥理病理知識,每二至三週轉換不同模組學習,包含像是神經模組的腎臟與泌尿系統模組、內分泌模組的腫瘤模組,「鑑別診斷過程就像瞎子摸象,分次驗證疾病的樣貌,才能得出診斷結果。」他分享此時也會面臨第一階段國考,驗證四年所學;而大五開始,學生會實際前往醫院的內外婦兒或家醫科實習,大六則更著重專科實習,包含精神科、復健科、骨科等等。畢業前也需考 OSCE(臨床技能測驗),藉此檢視治療技能、醫病溝通方面能力,最後迎戰第二階段國考,才能考取臨床醫師執照,接續兩年的 PGY(post-graduated year),也就是不分科住院醫生之路,並於結束後依照各專科,進行 3-6 年的住院醫生訓練。

此外,秉樵認為,選科也是醫生職涯的重要里程碑,以衛福部公布的 23 種醫學專科而言,其中就包含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與急診科五大科,「因為科別選擇太多,所以在大一到大四期間,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去自我探索。」他舉例,像是以病人種類、侵入性治療與否作為考量因素,但最好的方法還是親自實戰體驗,才能擁有可追本溯源的紮實能力。畢業以後,則可進入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衛生所工作,或開診所、擔任藥廠研發等職務。

這堂必上

秉樵分享大三必修「大體解剖學」,會使用器械探索大體老師的肌肉、神經或血管構造,對空間概念的建立很有幫助;「解剖人文」則參與到典禮及家訪,在校方、學生的努力下,學生放入大體老師棺木中的手寫信甚至成為研究主題,被刊登於醫學教育排名第一期期刊上,「原來一個人在最脆弱的時候,還可以想到要成為醫學生的教材。」特別的解剖經驗,讓秉樵決定之後要往外科發展。

大三、大四必修「生理」、「藥理」、「病理」 ,是開啟醫學科學的鑰匙,課程會回顧臨床個案,以思路圖、機制圖釐清病人教案;而選修「實證醫學」是醫生職涯必學,因慈濟實證中心在全國非常有名,「而且實證就是用證據說話。」他分享,課程會針對臨床問題,去評估病人的病史狀況,並從文獻、資料庫尋找應用方法,徹底實現人本治療精神,秉樵也因此代表慈濟醫院團隊,榮獲了全國醫療品質獎,建構紮實的臨床技能。

人醫菲揚服務隊、世界醫學生聯合會,服務終點在於「不服務」

「每場義診都像變化球,不管是人力分配或資源調度上,都需要事前規劃。」受懿德爸爸於東非的義診經驗影響,秉樵加入慈濟人醫會,隨隊前往菲律賓擔任海外志工。除了震撼於嚴重的貧富差距,他也從家訪過程看見衛教資訊的缺乏,「病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秉樵表示,在一場場「拔苦予樂」的義診中,他看見了愛的傳遞與不分地域。此外,他也參加世界醫學生聯合會,擔任人權和平部部長,協助國際特赦組織推廣各項人權議題,藉此種下更多元的醫療人文關懷,並發覺服務的終點,在於不再需要服務。

大體模擬手術、刀房、家醫科實習

大五、大六期間,秉樵在「大體模擬手術實習」課程,進行了外科手術、內科侵入性手術的技術練習,並從「刀房實習」的頸部淋巴球縫合過程,面臨血流不止的壓力,因此體悟「臨機應變」是外科醫生的必備技能;「家醫科實習」則會前往衛生所、基層診所及長照機構進行參訪、訓練。他分享自己也曾在「急診科」實習,透過病史詢問、開立檢查單與藥物,與老師核對,於第一線協助處理較不緊急的病患;「加護病房實習」則透過查房、跟診、跟刀,接觸到較進階的臨床技術,如中央靜脈導管等儀器。綜合實習經驗,秉樵認為相較於埋首學術,「以病人為師」更能建立完善的臨床思維並加以應用。

加入醫學研究行列,成為知識生產者

大量的實戰經驗,讓秉樵發現臨床上仍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像是眼鏡停戴後,可能產生的問題,或是脊椎最適合的排列方式等,因此於學生時期,提早踏上學術之路。他擔任的角色是計畫執行,負責協助老師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及論文寫作。雖面臨題目被搶先發表,他仍秉持「學無止境」的精神,額外參與工作坊、觀摩他人論文,從過程逐漸摸清自己對於學術研究的潛力和熱忱。

時間管理王者,第一志願不是標準答案

「成績要顧,但該玩的也不能少!」回顧大學生活,秉樵指出要對自我效能有所認識,適當調配產出與休息狀態。在時間規劃方面,則要區分「帶狀」與「零碎」時間,前者用於創作論文、學習等需完整思考的事項;後者則專注於喘息時間,或加強複習臨床案例。此外,同班六年的大學時光,也讓同學彼此成為貴人,提供未來開業、研究等職涯交流選擇。「第一志願不是標準答案,你也要花時間探索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