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台中 張永瑞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多一點熱心 哪怕窮熱心」

責任編輯:張紹敏

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趙芳瑀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想成為自己的偶像,從聽見自己的聲音開始!

趙芳瑀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看似沈穩內斂的她,實際上是個花招百出、懷抱許多奇特想法的人。芳瑀形容自己如同「雙面人」,面對人群時多半正向積極,內心卻隱藏著悲觀的一面,因此習慣以閱讀與寫作抒發心情。「除此之外,我從小就會透過朗讀、演講的方式奠定自信心,藉由自己的聲音得到力量。」她立志想成為「自己的偶像」,卻又是如何在迷茫的滄海尋路過程中,聽見自己真正的聲音呢?

認識政治大學

政大位於信義區近郊,同學多以公車為主要交通方式。學校四周環山,好處是能親近自然,壞處則是常受雨神眷顧。在食宿部分,學校提供山上與山下的宿舍,而面對「美食沙漠」的稱號,芳瑀建議同學不妨利用學校周邊超市,動手 DIY。「在政大,隨便在路上拉個同學,對方有很高的機率是有雙輔修的!」芳瑀提到,學校為了因應跨領域的趨勢,也開設了許多學程供同學選擇,她本身就同時輔修韓文系、阿拉伯語系以及華語文教學程。而政大以人文科系著稱,擁有豐富的企業贊助和姐妹校,校內也常能看見外籍學生。此外,芳瑀也介紹了政大獨有的掉傘文化、可愛校狗以及趕課好幫手「一元公車」。

政大新聞系?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

考量到單一專長不足以因應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政大傳播學院採取大一大二不分系,同學至大三才會選擇分流至新聞系、廣電系或廣告系。「若要我形容傳播學院,一言以蔽之——自由又痛苦,真切實際又虛無縹緲。」芳瑀說道,系上雖開設許多實務型課程,但由於同學剛上大學並不隸屬於特定專業,選課自由度大,如何汲取精華、應用於職場,對大一生而言是一大挑戰。傳播學院設有 ETP(English Talk Program)課程,幫助同學精進英文能力,也提供同學許多實習單位如新聞與媒體實驗室、政大之聲、麥高芬劇團等,並經常不定期舉辦講座、外請講師教同學各類軟體。論到師資,芳瑀說:「系上老師很認真,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寫信詢問,老師從來不擺架子,也會用心回覆!」

政大傳播學院與政大新聞系課程

大一大二屬於不分系階段,大一必修包含基礎影音製作、靜態影像設計、傳播概論、傳播與社會,大二則有傳播敘事、資訊搜集與應用,讓同學培養說故事、分析資訊的能力。芳瑀形容不分系的選修課程就如同「自助餐」,讓同學憑興趣任選,而她也正是透過選修課來確立自己對新聞系的偏好。大三分流後,各系皆設有兩類學程,政大新聞系設有「新聞與資訊學程」以及「媒體與文化學程」,前者偏向實作,討論如何產出新聞、做版面編排等,後者則偏向學術研究。芳瑀選擇了「媒體與文化學程」,其必修包含傳播學的想像、傳播方法與實踐等,讓她深入了解各個傳播領域的背後學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選定其中一個學程,仍可跨學程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想了解詳細課程安排,請點選影片「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政大傳播學院適合我嗎?

與其他相似的科系比較,芳瑀認為政大傳播學院特別適合對傳播有興趣,但目前仍沒有明確想法、不願侷限於特定領域的同學。進來前,你不一定要身懷特殊技能(如 AI、PS),可以在日後依照自己的需求慢慢學習。而讀新聞系的未來出路不只有記者、主播,許多學長姐也會投入編輯、公關等行業,若能有結合跨領域專長的能力,更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道路。芳瑀坦言,自己進入傳播學院時也曾經歷難受的迷惘,卻也從中練就保持彈性的強健心臟,對未來從事傳播相關行業有很大的幫助。

印象深刻的課程

傳院必修「基礎影音製作」中,藉由理論及拍片教學,同學將學會分析構圖、運鏡等,以小組為單位產出短片,從無到有設計出每一個小細節,賦予芳瑀滿滿的成就感;「傳播與社會」則由系上四位老師輪流授課,不但使她體悟傳播與社會現象的緊密連結,更激發她選擇新聞系的想法;「科學風險傳播」這門選修課則討論人們何以對同樣議題有不同的關注程度,藉由文本閱讀與老師的講解,芳瑀與組員們也在期末時創立粉專,傳遞所學。此外,她也修習了傳院的 ETP 課程、軟體應用導論,甚至是初級會計學。她鼓勵同學們,不要害怕延伸自己的學習觸角!(欲知上術課程詳細內容,請點選影片「印象深刻的課程」章節按鈕觀看)

提升視野的課外活動

在尚未有明確方向前,芳瑀決定積極參與大大小小的活動。其中「理律盃」是為了培養年輕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創立的盃賽,芳瑀在其中與來自不同科系的人共同激盪想法,雖然最終沒有獲獎,卻使她擁有更寬闊的視野。另外,她也參加了青年國際會議社、博雅書院舉辦的三校交流活動,使她在懷疑自己之際,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並思考自己的潛力所在。而為了確認選擇新聞系的決定是否正確,芳瑀加入「新聞媒體實驗室」,從找線、報線、跑新聞、寫稿、退稿的過程中,發現一切不如想像中容易,經歷一整年的磨練後,她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新聞的實務工作,因此選擇了「媒體與文化學程」,走向學術。

迷惘中仍要不斷升級自己

升大一時,芳瑀申請參加博雅書院,她形容這是一個非常「燒腦」的團體學習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必須閱讀大量的文本,並完成需耗費大量腦力的作業,過程雖然痛苦,卻大幅提升了芳瑀在跨專業上的知識。而為了精進對語言的應用能力,她加入模聯並前往美國芝加哥參與會議,在訓練文字處理能力之餘,更立下「不害怕開口講英文」的心志。「參加模聯給了我敦促自己的警鈴,看到場上許多很有能力的人,讓我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芳瑀提到自己原本因為想賺外快而接了家教,卻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反思起教育的意義,開啟申請至 IOH 實習的契機,進而在 IOH 漸漸看清自己的方向。(完整實習心得請見此

掙脫高中課表束縛,自由卻是有副作用的

「上大學」是芳瑀人生中的重大轉捩點。「高中以前的課表都是被排定好的,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九點回家,行程很規律,目標一致是『考上好大學』,卻很少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從前我以為自己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上大學才發現我很迷惘、很孤單。」芳瑀說,掙脫了課表的束縛,看似自由,要思考的事物卻多了,甚至會有落後於人的感受。但歷經掙扎過後的她學會了接受每一刻的自己,相信每個階段都會成就未來的她。芳瑀鼓勵學弟妹們建立一套自己的原則,心裡就能更加安定、不至於隨波逐流。「我們很容易活在既定的社會框架中,但真的沒有必要委屈自己,每個人的 DNA 都不一樣,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色彩。即便在迷惘中,一定要持續相信自己的價值。」

【推薦觀看】傳播科系比較: 大傳系 vs 廣告系 vs 新聞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