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臺中張永瑞先生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多熱心一點 哪怕窮熱心」

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 曾貽萱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我不斷追求新鮮感,卻擺脫不了升學中的迷惘

曾貽萱出生於澎湖,幼時曾在美國生活,國小、國中在南投就讀,高中時到台中求學,升大學時則選擇就讀位於臺北的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不斷改變的生長環境使貽萱成為「關不住的孩子」,更熱愛追求新鮮感。「我有一次申請參加中國的交流活動,錄取後才告知媽媽下週要去哈爾濱。」然而,看似堅強的貽萱說自己每逢大考必定情緒崩潰,對於升學、人生都充滿迷惘。「我花了那麼多歲月學習別人替我決定的科目,卻沒人教我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雖然大家都說不要用分數來定義自己的成就,我卻仍然常常處於自卑的狀態。」在講座中,貽萱將分享自己在上了大學之後,如何透過課內外的學習契機重建自我,找到面對迷惘的力量。

認識淡江大學

淡江大學位於風大雨大的淡水,地處坡地,若沿校園對角線散步,約需 15 至 20 分鐘。淡江大學的特色是擁有超過 200 個社團,社團參與更是畢業門檻之一,同學們可藉由入學時的社團博覽會了解適合自己的社團。貽萱也提到,由於淡江學生眾多,人數僅次於臺大,因此吃飯、選課都如場場戰爭。在資源的部分,淡江提供眾多國際交流機會,例如短期交流、交換學生、語言交換活動等,除此之外,同學們也能透過學校的活動報名系統參與演講、考取證照。學校擁有自己的 App「淡江 i 生活」,方便同學查詢課表、校園地圖與公車動態。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在唸什麼?

就讀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簡稱「教科系」)的同學最常聽到的問題是:「你將來要當老師嗎?」貽萱特別澄清,系上所學的重點是以各種「科技」輔助教學,同學若欲成為老師,須自行提出申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隸屬教育學院,系上提供豐富的硬體資源如單眼、DV、腳架借用,更擁有多台蘋果電腦的麥金塔教室、專屬錄音室與虛擬攝影棚,幫助同學練習以科技增進學習效率、降低知識傳播的門檻,使教育不再侷限於教室與課本中。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課程安排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的課程大致可分為教育、數位、人力資源三大類別。「教育」領域包含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等,同學也有實際上台授課的機會;「數位」包含多媒體、程式設計、2D 動畫、3D 建模等內容;「人力資源」則包含如組織發展、企業訓練實務等課程。系上課程的特色是考試少、報告多,且常以「組」為單位來呈現學習成果。另外,同學在大三下到大四上需完成畢業專題,自行與外部廠商合作,應用所學製作數位教材,貽萱的組別即選擇與「玩轉創意」合作,協助其課程線上化。

以後能做什麼?我適合淡江教育科技學系嗎?

「我們學的東西很廣,好處是能從中探索、找出興趣,但當你確立方向後,必須自行額外加強。」教育科技學系的出路如從事教材設計、多媒體設計、教育訓練,也有同學考取高普考教育行政人員類科。對貽萱而言,教育科技學這門學問出現得「很剛好」,現代科技早已翻轉了傳統的教育環境,教育這一行本該橫跨各個領域,而教育科技學系所培育的人才是能扮演不同領域橋樑的「溝通者」,因此適合擅於合作的人就讀。此外,喜歡實作、自學也是重要的教科人特質,貽萱以自己為例,她因為對平面設計有興趣,進而自學 AI 以及 PS,並利用學校資源考取證照。

印象深刻的課程

「教學原理與策略」這門課中有「微試教」的活動,要求同學在期末時自行選擇主題,向全班進行教學,當初貽萱與組員以 Evernote 為教學主題,運用課程中所習得的教學原理來設計、實現教案;「數位編輯系統」教導同學運用 Adobe Dreamweaver 來製作網頁,並於期末時呈現成品。「當時我直接在學校 24 小時開放的玻璃屋做到睡著!」貽萱說,光憑一學期的課程並不足以完成作品,勢必要額外多做功課,過程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成就感;貽萱也在系外選修了「弱勢團體與社會福利」,有機會拜訪晨恩精神護理之家,訪問其中患有思覺失調症的院民,聽見許多值得反思的故事。

改變我的那些活動經驗

在課堂之外,貽萱曾參加返鄉服務隊、加入 TEDxTKU 策展團隊,並透過學校的姊妹校資源,到天津與哈爾濱參與兩岸論壇。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貽萱實現了到尼泊爾擔任國際志工的願望,在當地教授英文、建設廁所,在困苦的環境中,她除了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更體會到教育的影響力在於給人不同的視野、啟發人做有意義的事情來改變現狀。大二時,貽萱因為一次在咖啡廳做作業,意外獲得機會與業界合作玻璃吸管套的設計。「過去製圖時我只會考量自己覺得怎樣比較好看,這個經驗讓我學會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換位思考。」而貽萱雖對平面設計懷抱興趣,卻仍不確定自己想一輩子走上設計路,因此決定參加 STP 種子人才培育計畫,並到 IOH 產品組實習,試圖在全新的領域中認識自己的其他面向。

珍惜學生身份,因為此刻別人還願意教你

「大學時可以自由地選擇想做什麼,其實我也是到這個時候才開始認識自己。」貽萱說,不論課內、外都有很多探索的機會,把握契機才能看見自己不同的面貌、長處與短處,她更提醒學弟妹們,學生時期是別人還願意教自己的年紀,出社會後,人們自然會覺得你要懂得很多技能,身為學生,仍能不計代價地為一個目標努力,更應該要把握此時做些瘋狂的事情。最後她將這句話鼓勵大家、也鼓勵自己:「不論過去是否對未來感到迷惘,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自己的價值。」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