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 鄭智修 訪談
哦~你是做復健的——被誤解的物理治療師
「有些人做過物理治療,會以為我們就只是做熱敷和電療。」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的鄭智修老師解釋,物治的專業在於評估病人的問題,進而搭配不同治療方式,除了儀器治療(Modality)外,還包含徒手治療(Manual)和運動治療(Movement),三者常被合稱為「3M」。物理治療是一門西方實證科學,主要有骨科、神經、心肺、小兒四大專科。「我雖然是骨科的老師,但我這幾年的研究是過去屬於神經領域的老人研究,心肺也是我要注意的問題。」鄭老師指出,物理治療師是「動作」的專家,不管在哪個領域,從事的皆為「分析動作、解決動作問題」,因此在臨床上並無明確分野。
物理治療師 vs 復健科醫師
在當前的醫療法下,僅有「醫師」可施行打針與開藥,因此成為復健科醫師處理問題的常見手段。「但對物理治療師來說,我們治標也治本。」鄭老師說,身體的疼痛會告訴病人有地方出了問題;然而,疼痛處未必就是問題產生處。物理治療師一般會在完整的評估後,以 3M、衛教等方式,從病人根本的生活習慣層面下手,解決其動作問題。
物理治療師 vs 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也是物理治療師常見的夥伴,兩者在大學課程上雖有不少雷同處,但在專業、臨床技巧方面則完全不同。職能治療的評估重點為病人生活中的精細動作、感覺統合等;以中風病人為例,若有偏癱的狀況,物理治療師能幫助他恢復站立、行走的能力,職能治療師則協助他恢復職場所需的精細動作。
讀完物理治療系,未來只能在醫院?
「除了醫院之外,也有人進入居家或社區,更貼近病人的需求。」例如近年來推行的長照 2.0 或運動場邊的防護工作,另外在特教學校、高科技產業中,也有物理治療師進駐。此外,若與醫學工程結合,同學亦可往產業發展,從事如健身器材、輔具、護具開發等工作。最後,當然也能投入學術研究或教育工作,成為物理治療在臨床上發展的後盾。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重點課程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為四年制,第一年為通識教育;第二年介紹基礎學科(如解剖、生理、肌動學、評估學);第三年進入專業課程(如治療學、運動處方、物理因子治療等等),並有分組見習的課程;第四年進入 36 週的臨床實習,與病人面對面。為了因應時下趨勢,系上設計了兩個特色學程,分別為「健康老化與照護」及「運動傷害防護」學程,讓同學具備進階技能,有機會把未來的路走得更廣。
「我們並不是職業養成所,不是說教你一套降龍十八掌,以後遇到任何病人就只要從第一掌打到第十八掌,總有一套能解決問題。」鄭老師強調,物理治療系教同學的是如何分析臨床問題、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因此最重要的訓練在於邏輯思考。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特色資源
「我來到長庚已經 11 年,真的覺得這裡是個很好的地方!長庚大學的臨床與研究資源非常豐沛。」由於長庚是一所研究型大學,大學生即可跟著老師們投入有興趣的專題,且因設有「雙導師制度」,系上師生關係相當緊密,能提供同學生涯規劃上的切身建議以及豐沛的產學合作資源。長庚物治系和新加坡、澳門數個醫院已簽署協議,同學可利用暑期至海外見習,系上也不乏在海外工作的畢業生,另外,系上也與美國 University of Nebraska 簽訂博士雙聯學位,讓同學有資格在世界各地從事臨床與教學工作。
什麼樣的同學適合走物治?如何準備備審面試?
「如果沒辦法設身處地為病人思考,你在臨床上會像是一個工匠,只是重複操作一樣的事。」鄭老師說,想成為醫療人員的首要條件是「對人的關懷」;此外,治療脫離不了「溝通」,也要認知到這是一門講求團隊合作的專業。而擁有多年申請入學審查經驗的鄭老師也分享道,「因為腳踝受傷、阿嬤跌倒所以想要念物治」已變成公式化的例子,其實在備審、面試中最重要的是對科系的了解程度。「當然,還沒進來就說自己喜歡物理治療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我想要看到學生是做過功課,才來做這個選擇。」
證照只是一個門檻,結合更多專長才能立於不敗
「坦白說,我當年選擇物治也是因為親戚在醫院工作,覺得這個很好。但進來之後,我發現這真的是我喜歡的專業。」鄭老師笑說自己是個愛講話的人,物理治療師無法開藥打發病人,總能多次接觸同位病人,因此相當適合自己。實際上,鄭老師在臺大物治系畢業後,選擇攻讀醫學工程碩士與博士,才再次回到原領域。「醫學教育其實是個門檻,從物治系畢業後,我開始思考除了這道門檻外,有沒有辦法加上其他門檻,讓我成為一個無法被取代的人。」他提醒同學們,醫學是經驗的累積,本來就不易被取代,但若能整合更多跨領域的知識,價值與貢獻就會更高。
擇其所愛,不等於一直切換軌道
「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領域來發展,但我要強調,在過程中不要一直換來換去。」鄭老師比喻,不同的選項就像是不同的「梯子」,同學選了其中一個,爬了兩步覺得不適合就下來換另一個梯子,如此反覆切換之下,永遠無法了解各個領域能帶給自己什麼。「興趣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當你堅持一件事,會慢慢發現這對你的價值、對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鄭老師建議仍在徬徨中的同學們,不妨多多和身邊的老師們聊聊,他人的經驗雖然無法複製,但當你腦中累積了許多故事,就有辦法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