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馬偕醫學院醫學系的經驗分享
註:影片中所稱「見習醫生」一詞,現皆稱為「實習醫學生」
非醫不唸?我可能是大眾眼裡最典型的醫學系學生
「我想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聰明,但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把事情做對。」聰明,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努力,劉凱碩從明星高中考上馬偕醫學院醫學系,成為外人眼中一帆風順的醫科高材生。但在臨床見習之際,凱碩卻突然對未來感到毫無把握,他開始思考這一路以來順遂的求學過程,是否真能帶領自己走向更完美的方向。「我到底適不適合唸醫學系?」凱碩誠實地道出心底的疑問,而這同時也是許多醫學系學生都曾面臨的困惑。
認識馬偕醫學院
「我們學校只有三個學系、三個所,全校幾乎都認識彼此是誰。」馬偕醫學院設有醫學系、護理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以及生物醫學研究所、長期照護研究所、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一屆人數僅 170 人左右,學生之間關係緊密。馬偕醫學院位於新北市北邊的三芝,從淡水捷運站搭乘約 40 分鐘車程的公車可以到達;附近有淺水灣、白沙灣、八連溪、青山瀑布等自然景點,夜晚時抬頭即可看見滿天星空,想要賞流星雨、拍攝星軌都不困難。凱碩表示,馬偕醫學院的宿舍十分高級,兩人一間,四間一戶,配有共用廚房和陽台,同學們經常一起開伙。
醫學生的學習歷程
臺灣的醫學系已經改為六年學制,大一到大四為在校醫學生,學習基礎醫學,考過第一次國考後,於大五、大六開始學習臨床醫學,成為見習醫生。考過第二次國考後,正式畢業,隨即展開兩年的 PGY 不分科醫師訓練,再銜接住院醫師、總醫師,最後才能成為主治醫師。醫學系所學的核心領域可以大致分為基礎科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臨床實習,在足夠完備的知識背景下,建立起 Thinking Process,從發現問題、尋找線索、確認問題到解決問題,整個流程正印證醫學生被訓練出的推理能力。
別再問醫學生想走哪一科了!
「醫美很賺錢啊!耳鼻喉科很輕鬆,噴噴藥就換下一位了!」面對這些對醫生的誤解,凱碩表示,醫學領域的科別非常多,而每個科都有自己的專業,在學期間還無法確定自己究竟適合哪一科。直到真正進入臨床,看過多數科別內部的生活型態、病人樣態後,才較有概念。而醫學系學生必備的「共筆」,凱碩認為它只是輔助的工具,不應成為翹課的助力;由於每位同學製作筆記的思考模式都不同,也未必習得「排除性思考」的能力,所以考前只讀共筆絕對是不夠的。
馬偕醫學系及其資源
馬偕醫學系採取「橫向連接」的教學模式,將醫學知識分為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骨科系統等不同區段,融合各科的專業,例如心血管的疾病、X 光、電腦斷層攝影、抽血檢查⋯⋯,由有經驗的醫師將各科專業連接起來,有助於學生一覽疾病的全貌。在資源方面,馬偕醫學系擁有充足的研究機會和實驗設備,不只限於生物化學、分子生物、生理方面的研究,體育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其他領域也能找到教授指導。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達到研究目標,系上提供大體實驗室、生態學實驗室、生理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UpToDate、Accessmedicine 資料庫,以及 Elisa、光譜儀、共軛焦顯微鏡等設備。校方同時設立研究補助金制度,分為一年期和暑假期兩類,「一年期」為一個月可領 3,000 元的補助金,為期十個月,「暑假期」為一個月領取 8,000 元補助金,共可領兩個月。在職涯發展上,學生可以選擇到國外的醫院實習,或是進入馬偕紀念醫院體系,未來將能為馬偕醫院優先錄取,保障就業。
馬偕醫學系六年課程
在大一、大二階段,醫學系課程偏重基礎科學部分,普通生物、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等;在此階段,需要習慣閱讀原文,摸索出一套學習方法。大三時將會專注於基礎醫學的學習,生理、藥理、病理、神經解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醫學人文範疇的生死學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可以視之為醫學生最基本的工具。大四的課程屬於臨床醫學的範疇,有循環學、呼吸學、內分泌學、消化學、神經學、皮膚科學、骨學等眾多課程,為的是裝備好所有知識,銜接大五、大六階段的臨床應用。「沒有 Different Diagnosis 就會沒有 Diagnosis!」大五、大六時已經成為見習醫生,要學習的是在臨床上實施鑑別診斷、排除性思考的能力,也就是運用腦內的知識資料庫,將可能導致病徵的所有疾病都列出來,尋找證據一一排除,進行最終的治療。
讀醫學系該有哪些特質
「比起成績,醫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醫學系的內容多,考試也很多,一份考卷動輒 150 題以上,絕對需要超強的記憶力才足以應付醫學系生活。凱碩笑稱,就讀醫學系等於進入「前額葉特訓班」,你將可以大量訓練短期記憶的能力;也由於課業繁重,醫學生的多數時間都在苦讀中度過,心態上必須要能長時間地忍受孤獨。再者,醫學生將來要從事的是一份面對病人生死的職業,於是也要能果斷地做出決定,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的決定。
這堂必上
「病理為醫學之母!這是一門高付出的硬課,卻也讓我非常有成就感。」必修的「病理實驗」需要觀看大量的玻片,認識不同疾病的切片檢體所呈現的病理特徵,尋找微觀下的線索,以做出正確診斷。「大體解剖和神經解剖都是對臨床應用非常有用的工具。」必修的「大體解剖」旨在學習人體構造、器官功能及其周圍分佈,推論單個器官有問題時可能影響的範圍,有助於思考疾病的進程。「神經解剖」學習神經傳遞的全幅過程,從接受器、經過的神經纖維、神經節、腦幹部位,以及最後傳遞到大腦的哪一區;「神經解剖實驗」會實體解剖大腦,檢視腦內構造,了解腦部疾病及神經作用機制。「PBL 問題導向學習」的課程目標在於建立清楚的 Thinking process,課堂上會判讀教授設計的病患資料,利用各種檢驗模式,將發散的醫療知識,歸納出終極原因,這也是醫師養成之路上非常重要的科目。
到俄羅斯交換,喚起我對醫學的熱情
凱碩藉著在校內累積的研究成果,申請前往俄羅斯執行腦部斷層研究計畫。原本預計是研究交換,卻在抵達當地後,突然被改到皮膚科實習,成為了一趟「沒有研究的研究交換」。他也因此參與了當地的醫學營、工業展,到一般外科手術房、產房看手術;行程看似繁雜,卻在看見臨床醫師生活的同時,喚起自身對醫學的熱情。凱碩開始反思,高三時的自己可能只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選擇醫學系,直到海外交換後,才開始懂得何謂醫療者的熱忱與生命存在的意義。
研究經驗
升上大二的暑假,凱碩加入分生、生化實驗室,跟著教授研究肺癌小細胞轉移。沒有研究基礎的他,得從讀論文、養細胞開始學起,當同學忙著打電動時,凱碩默默地在實驗室做著細胞繼代培養。雖然付出了努力,卻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要勇敢地接受失敗!」他選擇重複去做這個實驗,以驗證這個現象可以重複出現。透過這次經驗,凱碩自認在實驗技術和心態上都有所成長,最重要的是提前學習,才能讓自己有所不同。另外,他還加入了教授的統計團隊,進行一項與醫學無關的美式足球研究,由於將自身的運動興趣結合統計學習,才能堅持四年不間斷的研究。最後,他將研究成果投稿到世界期刊《PLOS ONE》,獲得刊登認可,成為醫學生履歷上的一個亮點。
就讀醫學系,你將付出的代價
一般大眾只看見醫學生未來的社會地位,卻未必曉得從醫之路必須付出的種種代價。凱碩表示,在學時的學習時間和課業壓力就能壓得人喘不過氣,無數個紙筆考試、跑臺考試,再擅長考試的人都會疲累。在繁重的課業之下,通常只能拒絕其他朋友的邀約,為了進實驗室、完成跑台考試和國考,只能選擇犧牲過往的友情。更何況,進入臨床工作後,仍然要繼續考專科考試、次專科考試,處理醫院內的行政事務和評鑑報告,或是可能面臨的醫療訴訟,都是醫學生及醫生的辛苦之處。
問問自己的內心,你真的想讀醫學系嗎?
「很多人想讀醫學系是來自於各種幻想,口耳相傳說醫學系很賺錢,幻想著醫生是個很華麗的職業。」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非醫學系不讀,凱碩認為,尋找內心的動機才應該是選志願時最重要的一件事。「真的有動機和目的,唸醫學系才不會很痛苦,像我一樣一直質疑自己過去做的每件事情。」凱碩表示,過去的自己就是因為聽從別人建議而做出決定,才會不斷產生自我懷疑,把自己縮得很渺小。「世界明明很大,何必把自己活得很小?」即便面對未來,仍然有許多未知之處,凱碩選擇以正面的態度迎上前去,他相信勇敢與堅持的特質,能幫助他走出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