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講座由馬偕醫學院與 IOH 合作產出

小幫手:郭建賢、陳念廷、周瑾宣、李峻瑋、張紹敏

責任編輯:張紹敏

核稿編輯:Bella Huang

馬偕醫學院 醫學系 彭偉倫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馬偕醫學院醫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臺大資工畢業重考,我在醫學系找到志業

「臺大耶,又資工耶!」學測後,彭偉倫進入前景一片看好的熱門校系,卻發現自己不願成為日日在電腦前打 code 的工程師。對於助人、關懷社會有高度熱忱,他萌生重考醫學系的念頭,大四那年,在家人質疑、同儕壓力下,他仍執意埋首苦讀,如願進入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回頭看,我是很幸運的,但我必須跟重考生說,我不能保證重考是對是錯,我無法鼓勵或阻止你,但人生每段經歷都有意義,你的決定最終不一定適合你,但努力都不會白費。」在資工系的四年是否白費?踏上更加漫長的醫師養成之路,該有何心理準備?且聽偉倫在講座中娓娓道來。

我眼中的馬偕醫學院

「我們在三芝,不是芝山。」馬偕醫學院位於北海岸邊陲,如同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同學平日住校,並靠汽車、機車、861 公車往返市區。馬偕醫學院目前(2019 年)僅第 11 屆,學校規模不大,師生比約為 1:2,全校各處室、教授、同學間感情非常緊密。此外,也因為成校不久,硬體資源新穎,除了體育館、琴房、重訓室、練團室,馬偕醫學系的實驗室、器材、標本、模型也十分完整。由於學生人數少,同學有更多跟著教授做研究的機會,醫學系也和英國愛丁堡、韓國延世大學等校簽約,提供海外見習資源。同學若考上國立大學、其他私立醫學院,將馬偕列為第一志願,就能享有第一年學雜費全免,若成績維持前 10% 更能續領獎學金。對偉倫而言,別具意義的還有馬偕眾多深耕的服務隊。「很多營隊都怕和當地孩子建立太深的關係,因為不知下次何時會去,但馬偕的服務隊都是長期經營的!」

醫學系和你想的不一樣

醫學系頭腦很好,什麼都會?偉倫笑說:「剛考進來,大家成績都很好,但經過大學訓練,我們的背誦能力其實遠大於數理解決能力。」而醫學生最常被問到的不外乎「要選什麼科」,但同學在畢業實習後才分科,大學期間樣樣都得學。醫學系的訓練基於西方科學革命的成果,重視實證,中醫系則學習經驗智慧的結晶,兩者各有長處。而相比於專精「實作」的牙醫師,醫學生畢業後多於大醫院服務,且必經「值班」階段,但科別選擇也較為多樣。偉倫介紹道,醫學生的日常是不斷讀書、考試,從大三開始每月一大考,其中還穿插跑台實驗考,大四更日日從早九上到晚五,「共筆制度」也因應海量知識與密集考試而生。「你問我醫學到底在學什麼,總歸就是了解疾病成因、訓練診斷與治療方法,最終解決病人的問題。」

馬偕醫學系核心課程

醫學系的核心領域包含基礎教育、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院見習。「基礎教育」包含三類必修(如普通生物、有機化學)及基礎醫學(如: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流行病學、統計學等),也有醫學人文、醫病溝通等課程,探討愛滋病、安樂死等議題;「基礎醫學」課程中,會學習人體結構(如解剖、組織)、人體運作(如生理、藥理)、宿主防禦(如免疫學、微生物學);接著進入「臨床醫學」,可分為系統類(如循環學、神經學)、科別類(如外科學概論、急診醫學、精神醫學)、診斷檢驗類(如影像診斷學、實驗診斷學)。此外,偉倫也特別提到「社區醫學」這門課,能協助同學認識診所、偏遠地區衛教,看到醫學的另一個樣貌。(欲聽偉倫介紹課程詳情,請點選「科系」章節觀看)

實習教會我的事:醫生不是神

到了大五、大六,同學需輪流至內科、外科、二線科實習。內科主要根據診斷、查房等方式給予對應藥物,外科治療多位於手術房中,二線科則較不會接觸病人,在幕後協助分析病因。偉倫在一般內科病房實習時,曾遇過一位高齡 95 歲的老先生,不僅心臟衰竭、肺臟有慢性病、幾乎對所有可用藥物都有抗藥性,家屬仍希望醫生多做些事。「醫生都知道病患難以救回,也只能依照家屬的做法,當時看了其實很難過。」偉倫說道,家屬終究被說服簽下 DNR(Do Not Resuscitate, 拒絕急救),但病人從入院以來已歷經許多不必要的措施,身體想必非常痛苦。

然而,偉倫也曾見證昏迷不醒,急救後卻順利出院的案例,不禁思考身為醫生到底該如何決策。「以前課堂上總是教你碰到什麼病、就給什麼治療,但在醫療現場,每個人都不一樣。」偉倫有感地說,有些治療有效,有些卻不會好轉,因此臨床處理的不只是醫病,更要與家屬溝通。「醫生不是神,無法預測病人的狀況,我們能做的是透過經驗、科學方法,讓病人減少疼痛。」

醫師養成的漫漫長路,你準備好了嗎?

除了跳脫醫療體系成為作家、從政的例子,多數醫學生在畢業後會選擇符合志向的科別,成為醫生,此外也可從事研究或出國學習更先進的技術。若選擇繼續成為醫師,經過四年在校學習後需先通過一階國考,大五、大六進入醫院成為實習醫學生(Clerk),畢業後進行二階國考、拿到醫師執照,緊接兩年 PGY (Postgraduate year)訓練,接下來是住院醫師(Resident)階段,時間則依照科別 3-6 年不等,結束後若醫院仍無缺額,可能會暫時成為研究醫師(Fellow),最後才會升上主治醫師。「從高中畢業,有可能花上 16 年才會當上主治醫師!」偉倫提醒,醫學系適合喜歡與人互動、會從幫助他人中獲得成就感的同學,同時需要擅長背誦、有毅力堅持到底,也需有較好的英文能力來吸收大量原文資訊。

這堂必上

「大體解剖」這門課讓偉倫發現課本與臨床的落差,真實病人總有變異,但身體結構即便並不「標準」,卻仍能正常運作。在實驗前,若家屬有意願,同學也會進行家庭訪視,了解大體老師過去的生活,幫助同學更清楚大體並非道具或物品,以更為尊重、感激的態度面對;另外,三、四年級皆有的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也是每位醫學生難忘的課程,同學需自行主持會議,針對個案找資訊、挖掘問題、回報討論、確立結論。「症狀就是線索,而檢查是為了排除與驗證推論,最終才能得出診斷。」偉倫指出,PBL 訓練醫師鑑別診斷的邏輯思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在系外選修中,「臺灣手語」令偉倫格外深刻,這門課讓他接觸聾人文化,發現許多聾人並不會將「聽不見」視為障礙或需被治療的疾病,也讓他有機會藉由手語更深認識這個族群。

課堂之外——拒當只埋首書本的醫學生

在馬偕期間,偉倫致力於投入「達魯瑪克原鄉服務隊」,除了參與寒暑假的育樂營、營隊前後的課業輔導班,甚至利用平日週末往返台東,前後造訪當地十幾次,為的只是陪伴偏鄉的孩子成長。「這讓我重新思考服務的意義,重點不是成為他們最喜歡的大哥哥,而是成為他們的榜樣,給予正面的影響。」另外,偉倫也曾擔任「臺美營」總召,協助安排兩地醫學生進行文化交流,更嘗試以全英文介紹臺灣的聾人文化。而在每位醫學生必經的加袍典禮中,偉倫也參與難忘的加袍歌錄製,讓同學們享受披上白袍前的舞台。(聽偉倫介紹更多精彩活動,請點選「課外活動」章節觀看)

擁有臺大資工光環,卻不想成為渾渾噩噩的工程師

偉倫在高中時將醫學系當作目標,但因學測後自然級分不足,錄取臺大資工系。當時認為發展前景好,也不願再衝指考,偉倫決定進入資工系,等待他的卻是痛苦的打 code 人生。「當時覺得資工系好像都可以當駭客、進 Google,但進去發現同學都很強,自己卻不太喜歡寫程式、Debug 很難,沒有熱情又沒有耐性,讓我很痛苦。」偉倫說道,當身邊同學一邊寫程式、一邊閃爍著光芒,他也希望能找到自己願意傾注一切的志業。幸運的是,臺大是一所相當多元的綜合型大學,偉倫參加竹友會、到英國牛津大學上語言課、修習領導學程,也因為接觸返鄉服務隊,發現自己更能從「直接幫助人」中獲得成就感。「我也可以繼續當一個渾渾噩噩的工程師,但我不想這麼做。」

到底該不該重考?重考心路歷程

偉倫想起自己高中時的目標,萌生重考的想法,但爸媽還是希望他將資工系的學位拿到手。一路苦撐到大四,當同學都在準備研究所、申請出國時,他每天埋首於高中講義中,孤軍奮戰。「家人沒有完全支持,別人也都在前進,自己裹足不前又有經濟壓力,我開始懷疑自己真的想當醫師,還是只是不想讀資工?」靠著信仰撐過重考的高壓生活,偉倫終於如願申請上馬偕醫學系,即便晚了身邊的人四年,他在課堂、實習中卻能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怎麼確定這個決定適不適合你?就是當你看到別人有巨大成就時,不會有羨慕或嫉妒的感覺。」偉倫提到,許多資工系的同學進入知名企業與學校,此刻的他都能誠摯祝福他們,因為他很認同自己在走的路,也清楚成為一位醫生是一個能回饋社會,也讓自己快樂的決定。「達則兼善天下,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偉倫期許自己謹記初衷,在未來將專業帶入偏鄉、國際,成為自己想看見的改變。

【推薦觀看】披上白袍的責任,你真的清楚嗎?先看看在醫院的實際工作樣貌分享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