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系迷思 /學測申請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考試衝刺 /108課綱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哈佛學生也瘋 Gap Year 和出國旅行!為什麼出走很重要?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The Road Not Taken”, Robert Frost
2020-01-03

哈佛大學官網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讓下一代喘息或者累垮」(Time Out or Burn Ou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裡面提到「從小開始,孩子就接受龐大的資訊量、想盡辦法擠身至一間好的學校。但面對這種快速成長的步調,學生卻明顯愈來愈沮喪,很多甚至酗酒或產生自殘行為。」為此,他們鼓勵學生用一年停下腳步,在累垮前找回呼吸的空間,這一年也就是所謂的「Gap Year」。

每年大約會有 80 - 100 位哈佛學生選擇出走,參與志工服務、去國外實習、或甚至放空。這些學生一年後回來,通常有同樣的想法 : 覺得自己充飽電,更認識自我、也更有實現成功人生的可能。

出國有什麼特別的 ? 我也跟團、跟朋友自由行過啊?

「深度旅行」近年來在國外是相當盛行的詞彙,指的是調養身心、深入走進當地的旅行,讓人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體會人生,而非傳統旅行團的走馬看花、跑景點。哈佛大學史上第一位女校長 - 凱薩琳.德魯.吉爾平.福斯特(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對自己與孩子也有很特別的要求 :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認為這是訓練小孩突破同溫層、挑戰自己的一個很好方式。在西方社會中,「出國旅行」早已在意義上有不同詮釋,不再只有看看景點,也看見了自己。(推薦講座:出走其實不需要英文很好,甚至未必要出國)

生命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

2018 年夏天,我與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一起舉辦為期 7 天、給臺灣高中生的哈佛臺灣領導營(Harvard Taiw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HTLC)。在這三個禮拜,除了一起規劃課程、感受他們獨特的思維外,更跟這些遙不可及的哈佛學生有了密切的接觸,聽到他們超乎一般人想像、令人感動的生命經歷。我發現這些學生的生命中都有「一段刻骨銘心、留下特殊意義的旅程」,使他們看見生命的不同樣貌。

本文將分享兩位哈佛學生的出國經驗、講述他們在旅程中得到的種種,告訴臺灣學生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任性出走。

出國,一趟陌生的歸途

Photo Credit: Darrell Huang

Darrell Huang,在哈佛大學主修生物工程,一位出生在夏威夷的臺裔男孩,為了舉辦 HTLC,他第一次來到臺灣。不管是到熱炒店喝酒、品嚐道地下酒菜,或去礁溪瀑布、山林步道探險,都讓他深深愛上這裡,感覺自己的「根」從未丟失。在活動中,他也深刻感受到臺灣高中生的潛力,同時覺得有義務、也相當樂意把學生當成自己弟弟妹妹,一起成長。因此,他展開到臺中探親的旅程,更深入了解臺灣文化,也決定在第二年回鍋擔任哈佛營主辦人。

啟程前,Darrell 雖然興奮、卻還是不免緊張,飛越一萬三千公里,一下飛機便立刻被臺灣人散發出來的友善與熱情感染,使他不再害怕。在臺灣那幾天,常看到一群哈佛學生拎著一大袋鹹酥雞回房、大談八卦,偶而混雜幾句不標準的中文,卻像道地的臺灣人。

在一個舒適圈裡待太久反而容易被身邊的人對你的既定印象綁住,使你無法突破。

「來到遙遠的國度,才真正能夠解開枷鎖、做自己。」Darrell 說,來到臺灣的他彷彿把曾經因為在高壓環境下忘記的個性找回,用他獨特、樂觀的夏威夷氣氛感染了身邊每個人。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發現一種久違的感動

Photo Credit:哈佛臺灣領導營

西方社會裡,父母往往讓小孩有較多自由、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到處闖闖」的念頭其實是從小培養起的。但對於臺灣學生來說,在高中前接觸到的人往往大同小異——要先強調,這沒有什麼不好 ! 找到溫暖的歸宿是生命的重要目標,然而,很多人沒想過的是,我們也許能有另一個避風港。

在舊有的社群裡,我們已經習慣一切日常,也習慣了身旁的人對你的愛或認識。

當我們走出臺灣,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團體,反而不用害怕被之前的評價侷限,而能敞開內心,表達最真實的自己,這樣何嘗不是一種成長?當然,也可能結交到一群不被先前評價而影響的好友,使你找到第二個家。

Darrell 從夏威夷走進哈佛,心裡依舊住著自由、無拘無束的少年,但也許是看見身旁的大家都是佼佼者,在時光洪流裡卻讓他丟失過去那個快樂的靈魂。但他卻說「在臺灣,我找回了許久未見的快樂與感動」,這份感動不僅是重新獲得一個家、那裡的人用溫暖感動你,也可以是因為這趟旅程,使人生有了轉變、找到了方向。花一段時間在國外,我們可以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看見別人和自己生命的不同樣貌。

出國,一場浪漫的流浪

Photo Credit:Heidi Lai

Heidi Lai,主修英文,一位再典型不過的美式女孩。升大學前一年,她毅然決然給自己一個 Gap Year ,到柬埔寨山林裡深度旅行。雖然當地環境不如大都市一樣便利,但在部落裡,她經常坐下、與當地住民交流,這些看似世界上頂級聰明的一群人,在住民身上反而悟出許多從未了解的道理。

當地人的生活態度多是「讓生活帶領他們,而非他們帶領著生活。」沒有過多的慾望,反而靜靜地感謝擁有的一切,跟隨自然規則,不為這個世界或為自己的人生做過多改變,如此生命、時光靜好,便也不會去強求太多讓自己壓力過大、神經緊繃的事物。Heidi 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哲學,感悟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 ! 

還有更多時間,Heidi 常一個人躺在樹上的吊床上、安靜感受生命與自然。回歸內心的平穩,她每天都寫下日記、靜靜反思想變成哪樣子的自己,這些都成為她回國後最堅固的心靈支持。這都是以往在忙碌的都市叢林、在社交、在成績的追求裡未曾體驗的感受。放下 3C 設備, 使她找回原形的自己,浪漫地只管享受生命。

流浪看似貧窮,卻其實更富足

Photo Credit:Heidi Lai

Heidi 的經驗,何嘗不是一場放逐自己的流浪 ? 生活簡樸了,心靈卻更富有了。

想提到一個 Heidi 在哈佛營鼓勵學生們實行的概念——Mindfulness(正念)。所謂 Mindfulness 是一個察覺當下的狀態,願意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去了解自己的內心與周遭,並且不批判所有的察覺。當我們把自己掏空,在一段時間靜坐、完全融入自然,不想其他事物,只有當下,我們得以回歸平靜與純粹,減輕外在卻因為不斷的自我對晤、反饋給自己滿滿能量。

出國就好像踩了一塊煞車板,讓我們用一段時間調整好自己狀態,其實也是讓我們能有機會找回失去的 Mindfulness。

與其讓出國成為快經濟下的產物,Heidi 說,深入走進一個不那麼繁榮、簡單的地方,反而可以找回許久未見、緩慢而富足的生命力量,而回歸一開始提到的「深度旅行」,這種出走模式才能讓我們真正成長吧!(推薦講座:從事國際志工的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勇敢)

旅行的意義

從哈佛學生到看回我們自己,臺灣學生缺少的不是機會,而是多一點勇氣去走不一樣的路 ; 而正如兩條路在我們眼前,似乎大多數人會選擇較輕鬆的康莊大道。但今天既然「出國」這筆錢都砸下去,在放鬆之餘,我們或許可以學學哈佛的學生,讓旅程帶給我們久違的感動與流浪的反思。

一趟歸途、一場流浪,有機會的話,真心鼓勵大家把自己交付給旅途,靜靜喘息、靜靜享受 ! (推薦閱讀:花大錢出國只為開拓視野,值得嗎?

作者 李峻瑋

其實很溫暖的厭世老師。喜歡文字、音樂、旅行和吃。就算常認為世界是一灘爛泥,還是努力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