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東華華文系的經驗分享
遠離城市
疾步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車潮,這是從小在都市長大的文臨對台北的印象。畢業於明倫高中的他,熱愛詩歌、文學及電影,害怕台北高樓限縮自己的眼界,因此在大學時決意離開都市,來到位於花蓮的東華華文系:「花蓮什麼都沒有,而甚麼都沒有的花蓮,只剩下你自己」。
開放自由的東華大學
東華大學坐落於花蓮,遠望就是遍布的農田與綿延的山脈,花蓮市區內的公車雖不便,但從台北到花蓮只消兩個小時。東華大學有38個系所,學程制的課程制度讓學生便於跨領域學習。雖然學校距市區較遠,資源卻不稀少,像是圖書館實體書館藏量就有257萬冊。談及東華大學的特色,文臨不免驕傲,因為學校對於師生在公眾議題的立場是採取開放的接納態度,鼓勵學生多發表意見,主動與社會連結,才能影響世界,「大學生就是要思考、與體制抗衡。」他說道。舉例來說,在太陽花學運議題上,東華大學是第一間公開發表聲明,支持學生參與公共社會議題。另外在反核、同志婚姻等議題上,東華大學都不遺餘力地鼓勵學生關心社會時事。
關於東華華文系
華文系與中文系,乍看名稱相似的科系,其課程卻是大大不同。東華華文系專注在世界各地的華文文學,用更宏觀的角度觀看文學作品與文藝思潮,非常適合喜歡現代文學的人就讀。東華華文系學生必須修完四個學程才可以畢業,其中包含院基礎、系基礎,而系上更開設華文文學學程、文化創意產業學程供學生修讀。另外,東華大學每學期都會請駐校作家舉辦講座,讓學生近距離與作家接觸,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何謂文學?
文學能做甚麼?能找到一份工作嗎?能賺大錢嗎?這些問題在文臨進入華文系後撲天蓋地而來,但他堅信:「我們不是為了什麼才學文學,而是因為喜愛而學文學。」文臨認為當人為了某個原因而學習,那麼一切就變質了。而東華華文系到底學些甚麼?大眾對於文學的想像常限於紙本,然而,田野調查是文學的一種,觀山看海也是文學的一種,甚至當2016年民謠歌手BobDylan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都一再告訴我們:文學形式是沒有邊界的。東華華文系想給學生的不是經史子集,而是培養美學鑑賞以及論述創作。系上的「文化研究概論」更是打開文臨的眼界,從社會學、傳播學去分析廣告、音樂、文學,同學如果沒有具備高度的思考及感知力,有時上起課會覺得有些枯燥;「電影與社會」的蔣竹山教授用獨特的方式切入每部電影;吳明益教授的「當代世界文學選讀」更讓他將文學視野擴及全球,評析當代文學作家的作品。
看見真正的台灣
「把自己埋進土裡,去認識真正的台灣。」離開喧囂、資訊爆炸的城市,文臨來到東華後,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真正了解台灣這塊土地。第一次看到牛群走在路上、看見農田一年兩收的稻作,在他心裡,農舍漸漸取代都市的水泥叢林,一點一點地靠近台灣。遠離台北的他,參加太平洋詩歌節的詩歌朗誦、舉辦野望影展、到香港交換學生,還到綠島的人權文化園區實習,這其中還有他堅持不輟的寫作,在大四時他發表第一本個人作品「來鹿不鳴」。寫作對他來說,就像將紙箱套在頭上,能夠放肆想像,卻始終不脫離現實,因為最後還是要與世界產生連結。當然,他建議大家,來到東華大學一定要「看山行海」,如果有一部機車,就能靠近太平洋,在晴朗無雲的天氣裡,空氣中都有浪的聲音。
不為目的而學習
「現在你要上大學了,你覺得讀大學是為了什麼?」綜觀社會大眾的想法,總是將大學當作技職體系就讀,而文臨認為做一件事若只看見目的,而缺乏熱情與動機,當這些目的不如預期時,就可能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後悔。「既來之,不安之」,他希望大家到東華大學不要因此妥協,應該不斷自我質疑、不斷打破框架和界線,因為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與他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