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的經驗分享
我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我?用心理學探索從未想過的自己
身為家中老么,劉品辰從小就擅長察言觀色,「我好像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因對人充滿好奇,他國中就立志往心理系發展。本以為,心理學是一門時常「與人互動」的學科,進入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他才發現心理學是「透過理論理解人」的科學,所有病理、衡鑑與治療,都必須有所依據,對個案才有直接的幫助。
大學期間品辰透過擔任志工,發現自己真的長出可以幫助人的能力,也在醫學實習期間意識到理論基礎的重要性,因此決定攻讀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心理組,更能夠有所本地走入臨床場域幫助個案。「對外,我希望自己是溫柔、堅定而真誠的人;對內,我希望我的內在感受、外在經驗是一致的。」他表示想貫徹「內外如一」的性格,以更好的心態,將專業應用於個案、與世界更貼近。
慈悲喜捨—慈濟大學介紹
慈濟大學位於花蓮市,分為校本部與人社校區,品辰就讀的人發心系位於介仁街的人社校區,校內綠意蔓延,散步時常可見一座座青翠山林。除了來自全台的「慈誠懿德爸媽」每個月會定期至花蓮,關懷班級學生並一起用餐,校方也開設「浴佛」、「歲末祝福」等特色宗教活動,處處「法喜充滿」、淨化學生的心。
作為泛太平洋大學聯盟的一員,慈濟學生可跨校選修同樣位於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校內課程,且獎助學金種類豐富,包含書卷獎、慈濟就學獎助學金、急難助學金與研究生獎助學金等,皆可上慈濟大學官網查詢期限與資格。海外移動部分,則有美、加、德、日等 21 所海外學校可進行交換,如想申請海外志工,也可選擇川愛志工隊、泰北志工隊,或是申請國際交流獎補助計畫。
不只聊天解憂,慈濟人發心系更掌握「人文」專業
「心理諮商不是只要聽對方說話、陪他聊聊天就好嗎?」品辰表示,這是大眾普遍對心理系最大的誤會,「在對談之間,我們其實還有很多事要做。」像是觀察對方是否能打理好外貌、說話語速快或慢,都是當下評估個案狀態的標準。此外,他也笑說,不是讀心理系就一定要特別溫暖,「每個人都會依循自己的特質,長出幫助人的樣子。」
在臺灣,心理相關的職業可分為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三種,前者為醫學系出身;後二者需在臨床或諮商心理所就讀 2 年,並歷經碩三實習、國考,才能取得對應的心理師證照。而慈濟人發心系課程除了與眾多機構合作,實作機會多,相較一般心理學,更擁有「人類學」優勢,延伸四大重點領域: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及語言人類學,輔助人發心系學生從生理、文化、語言符號等多元角度,更全面的去理解一個人。
慈濟人發心系四年學什麼?
慈濟人發心系是結合「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學習,所以更能從較全面的脈絡去理解人。課程有三大核心,分別是基礎學群、人類學及「全人發展」為基礎的心理學。系上也有許多微學程,包含創意、美感相關的「文創微學程」、培養助人能力的「諮商臨床微學程」,或是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文療癒微學程」,提供學生多元學習面向。在大一、大二期間會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學習,像是「心理學導論」以當代心理學觀點出發,或從生物基礎去理解人體的神經、腦細胞等等;大三開始,較進階的課程有心理測驗導論、法醫人類學、臨床心理學概論,並新增「質性研究法」課程,以訪談方式,深入理解某個經驗、脈絡或現象;到了大四,課程涵蓋更「全人」,包含成人與老年發展、婚姻與家庭諮商,並進一步透過畢業專題、實習以增進實務能力。
「我們系上最大的資源其實是老師,」品辰分享,「他們都很願意花時間在學生身上、看見我們的亮點。」除此之外,慈濟人發心系也有志工隊長期深入部落學校,像是與佳民國小、花蓮高農配合的認輔制度,學生可透過一對一諮商、晤談,累積更多個案經驗。比較特別的是,系上還有專屬的 Podcast 錄音室,有些課程、報告,便會以此與同儕互動交流。「如果你對人充滿好奇,歡迎來念慈濟人發心系。」他補充,除了成為心理師,這項擅於觀察他人需求的技能,也幫助系上學生往輔導員、輔導老師甚至業務性質的工作發展。
這堂必上
修了「社會心理學」後,品辰認為自己對生活有更多觀察,也開始了解人在群體中某些特定行為背後的原因;「專業實習」這門課的實習場域,則包含醫院、治療所、少年觀護所及科工館等,「當初我是選擇精神專科醫院實習。」他知道,這是被許多人汙名化的地方,但在急性、慢性與日間病房接觸的大量個案,卻因此讓他見識到心理師臨床工作的真實樣貌。為了增進與人的互動品質,品辰也修習「助人技巧」這堂課,學習更進階的會談方法。更特別的是,在「愛情心理學」課堂中,他以「失戀後博物館」作為期末報告,透過展覽形式,完整呈現失戀到自我修復的療傷歷程,讓他更知道如何從經驗出發、再回到理論學習。
馬匹輔助教育中心、門諾會善牧中心,志工體驗覺察自我
一開始覺得以「馬」作為療癒的媒介很有趣,品辰加入「臺灣兒童發展協會馬匹輔助教育中心」擔任志工,中心內有馬匹互動體驗、治療性騎乘、馬術等課程。他提到馬是很敏感的動物,領馬時若自己走得不夠堅定,馬是不會走的;「教練從我跟馬的互動中看見,原來我是容易不耐煩的人。」透過跟動物的互動,他驚覺原來有一部分的自己並不如他所想,並在這裡收穫了自我覺察的能力。
後來他還加入「門諾花蓮善牧中心飛炫屋」當志工,服務對象涵蓋弱勢家庭與受暴婦女,他分享,平時會以隊輔、機動人員的身分,陪孩子一起攀岩、活動,寒暑期也會協助帶領營隊。「我們的介入真的有必要嗎?會不會只是把他們變成我們希望的樣子?」雖然曾經困惑,品辰仍選擇以行動驗證內心的想法,並從「體驗教育」的過程中,看到每個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方法,獲得了許多開放性驚喜與反思。
碩士班臨床心理組,影響生命的力量
畢業後,品辰繼續就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碩士班—臨床心理組,相較大學四年更多的閱讀量,並沒有澆滅他的學習熱忱。在「高等心理治療」這堂課中,需招募社區自願者進行心理治療,讓他發現「我好像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命」。
到了碩三開始進入一整年的實習,他選擇在臺北、高雄的單位各待半年,實習單位有精神科、復健科、神經內科與安寧病房可選擇,工作內容包含為病患進行心理衡鑑、心理治療及團體帶領。因為心理治療並不是立即可看到成效的,過程中他常會想「我的臨床判斷準確嗎?這個治療對個案真的有幫助嗎?」透過不斷的實戰累積經驗後,這趟充滿挫折與自我懷疑的旅程,讓品辰終於「長出自己的力量」。
開放的心,領他走向意想不到之處
「規劃很重要,但有時候不規劃,你才能走向意想不到的地方。」不論在擔任志工或研究所期間,品辰都不預設立場、保持開放的心,流動性的去覺察自己與他人。「我也改變過往經驗取向的學習模式,」他衷心分享,「理論和實務並行,才能更踏實的幫助到別人。」經過人發心系洗禮,他期許未來自己有能力活成喜歡的模樣,好好感受、好好生活,銘記服務人群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