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高雄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教授 林錦宏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高醫教授說給你聽系列:心理學系教授 林錦宏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跳至Q1. 教授當初升大學時,為何選擇就讀心理學系?

高中前我就對哲學、人性、動物行為非常感興趣,我會在半夜的速食店裡,觀察夜市收攤的場景。當年我一到八個志願都填了心理系,一心希望解開自己長久以來對人性的問題,因此選系時沒有糾結。

跳至Q2. 在求學過程中,有想要感謝的老師嗎?為什麼?

求學過程中,我碰過幾位恩師,都讓我覺得在國內念書一樣能得到名校訓練。真正啟蒙我的是邱耀初教授,當時我上了他的一門課,才發現原來心理學能用那麼多角度來分析一件事。在大二的暑假,颱風過後的一天,我去到學校,看見邱老師蹲在研究室中,他見到我,就從書堆中搬出一張小摺凳、遞給我一杯茶,我們因此聊了很多。當時他舉例說,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升起,但實際上是地球在轉動,說明人所看到的「事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可能是不同的。

跳至Q3. 教授後來為何選擇唸神經科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智歷程與行為的科學,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可以涉獵的領域很廣。心理學有哲學與生理學的歷史脈絡,也和社會學、經濟學有關,舉凡涉及人類行為的,心理學都有接觸。當時之所以挑神經科學,是因為社會心理學需要對人的群體行為、社會現象具備高敏感度,若走臨床心理學,成為專業的臨床工作者,又需要時常切換情緒,對我而言上述都是高難度,因此我偏好神經科學,腦看得到、摸得到,比較好操弄(這個想法可能受到臺大心理系梁庚辰教授的影響)。

跳至Q4. 教授先後在不同的地方做研究,可以分享當時的研究內容嗎?

我從碩班開始,想做的就跟情緒系統較有關聯,我其中一位指導老師(陽明大學的謝仁俊老師)就是做神經科學、腦造影的,而另一位老師,也就是東吳的邱老師,是做行為決策方面的,因此後來我就結合情緒、決策與腦造影三者。觀察人類行為本來就是心理學的議題,而我研究的是面臨特定情境時,人會如何做決定。人為什麼在某些「動態不確定」的情境下,常常會變成「笨蛋」?我們在實驗室中就會模擬人在股市、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去觀察人在什麼情境下,會做出短視近利的行為。

跳至Q5. 教授認為這些研究或心理學對於社會的價值是什麼?

心理學可以應用的層面非常廣,像我們在做基礎研究,可能只能分析某些行為,但心理學的價值不一定跟工作、職業有直接的相關性,像在八零年代的美國心理學家 Loftus,她就發現人有可能被植入記憶,記憶本身在某些情境下是不可靠的,這個研究對美國的司法部門在「人證」上的看法有很大的影響,也平反了不少冤獄;2002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他也發現人受到「描述」的影響很大,並不會只分析利益與期望值,也就是所謂的框架效應,改變許多人對於「理性人」的認知。

跳至Q6. 教授對於跨領域學習或合作的看法是什麼?

我真的是滿幸運的,從大學、研究所到博後的階段,都可以嘗試不一樣的領域,也真正感受到跨領域的「震撼」。跨領域一定是未來的趨勢,同學應該先準備好主軸的領域,再到其他領域去學習。跨領域最大的困難在於「信任」,進入新的環境之後你要先「付出」,讓人家看到你的專業度後,才有辦法知道如何與你合作。在國內,大家的專業都相當專精,但在協同合作上,還需要彼此信任的環境。

跳至Q7. 高雄醫學大學是個怎麼樣的學校?

高醫其實有幾個特點,第一,他是台灣第二所醫學院,也是南台灣最早的大專院校,有非常好的歷史傳統,也是最多醫療奉獻獎得主的學校。第二,高醫非常重視教學,花時間辦「書院教育」,書院教育簡單來說就是生活、品格的教育,許多常春藤名校也在實行這種教育。有很多重要人物,他們結交的朋友、跨領域的合作,不只來自學術專業,也來自於生活上,因此書院教育其實是要將學術專業、生活與品格融為一體,以往我們的教育都將它們切割,那可能是有效率的模式,但不一定有利於長遠發展。另外,高醫體育風氣非常盛行,學校中擠滿了打球、運動的人,是很有活力的象徵。

跳至Q8. 可以請教授簡介心理學這門學問嗎?

心理學基本上是一門研究人類心智系統與行為的科學,他有「哲學」上的脈絡,但和哲學不同之處在於它有實驗的典範;跟「生理學」不同之處則是身心並重,生理對心理的影響當然非常重要,反之亦然,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研究也是結合在一起的。

跳至Q9. 高醫心理學系有別於其他學校心理學系,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高醫心理系屬於比較「全面」的心理系,從臨床、諮商、工商、華人、正向、基礎,基本上現在想得到的心理學趨勢,都有師資。

跳至Q10. 高醫心理學系有什麼特別的上課方式嗎?

在我的課堂中,會盡量以示範(demo)實驗、影片等方式,讓同學了解抽象的概念。我希望同學能夠從做中學,會有比較完整的體會與經驗,例如我在教知覺心理學時,為了讓同學體驗人的視覺系統的限制,我可能會變個硬幣魔術(詳情請看影片)。

跳至Q11. 正向心理學是什麼?和一般的心理學有什麼不同?

八零年代前,心理學大致著重在研究疾病或偏態行為、研究那 5% 較為極端的行為,但在八零後,賓州大學開始有一群人提倡應該要提升其他 95% 的人的心理素質,有能力去應對危難情形,類似預防醫學的概念。高醫是台灣第一個,也是現在唯一在「院」層級成立「正向心理學中心」的學校,歡迎想要了解正心的同學加入行列!

跳至Q12. 高醫心理學系四年的課程安排為何?

高醫基本上在各領域師資滿平均的。大一時仍為基礎課程,如普通心理學、統計學;大二會修習專業的基礎科目;到了大三、大四,會讓大家有比較多時間進行選修、跨領域課程,現在高醫心理系還多了大四的「心理實務與實習」必修,讓同學選擇自己想去的實習、見習單位,提早適應不同領域的生態。

跳至Q13. 在大學階段學生有機會跟教授一起做研究嗎?

大二學完心理學實驗法後,就能找老師指導、練習做實驗,到了大四,如果他對於研究有興趣,也可以跟老師討論出一個專題執行,甚至若對某些議題有興趣,有些老師也會額外指導,機會很多,重點是和老師是否有討論出共同的研究興趣。

跳至Q14. 請教授分享自己的「決策神經科學」領域,國際上有類似的研究嗎?

有些實驗室稱這個領域為「決策神經科學」,有些稱之為「神經經濟學」,大多是探討人或有機體的選擇行為。例如人為什麼會做出損人不利己、利他不利己或報復的行為,社會上很多犯罪的事件,都可以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來分析。

跳至Q15. 高醫心理學系的學生如何在四年課程中探索自己?

高醫基本上是一個有很多「執照」的學校,在就業上相當有保障,同學有充裕的空間、時間來思考未來。我們系到大三、大四後的必修課極少,同學可以試著去尋找跨領域的課程,例如我們有一些和其他系所合開的「學程」,如藝術治療、早期療育學程。另外,因為中山大學和高醫的課程是互通的,也可以跨校、跨領域修課。

跳至Q16. 高醫心理學系有哪些海外交流、見習、實習的機會?

高醫其實與許多國外學校是姐妹校,但學生必須要主動準備資料(如:成績與語言能力)申請、由系上老師來幫他背書或寫推薦函,只要他有興趣去交換,系上都是樂見其成。

跳至Q17. 心理學系畢業之後未來的出路有哪些?教授以前身邊的同學現在都在做什麼?

從國外到國內的統計資料,大部分心理系的出路,臨床或諮商心理師大概就佔了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其他有些會走工商心理,如人資、教育訓練等。我也有幾個同學畢業後唸了工業工程後進入竹科,也有進入廣告產業的,當然也有進入研究領域的。

跳至Q18. 教授會建議同學繼續念研究所嗎?

做研究不是碩博士的專利,也有大學學歷的畢業生就拿到諾貝爾化學獎的(例如田中耕一的故事)。不一定要等到大學的訓練,高中生就能做研究了,重點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從事研究。如果要念研究所,要對人的心智系統、行為現象有一定的好奇心,唸起來會比較有趣,當然,我們的環境下,學歷還是重要的條件,但具備好奇心對研究生而言還是件好事。

跳至Q19. 心理學系最終希望培養學生哪些能力或特質?

心理學訓練的關鍵就是「實驗」,實驗的精神、方法和程序,和其他領域會不太一樣。

跳至Q20. 在備審面試過程中,最常看見同學犯的錯誤是什麼?

在面試的過程中,重點是有沒有辦法把自己的特質誠實地呈現出來,或為什麼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我一直相信面試是雙方在評估彼此適不適合,我們常遇到說看過《24 個比利》、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同學,但有時候並不是事實,這樣完全加不了分。

跳至Q21. 教授就自己的角度有想對心理學補充的嗎?

進入心理系,可以選擇非常多不同的子領域,不一定「有同理心」、「常有人找自己傾訴」這樣的特質就適合從事心理相關的助人工作。「心理學就像醬油,各個領域、很多菜都要用到它,『單獨吃』不太可能,關鍵是如何把心理學倒入菜中,提出這道菜的味道。」這句話引自高醫心理系校友蔡志浩教授,對心理學應用在實務領域的看法(原文章出處請見此)。相較於其他領域,我想心理人能在各個領域發揮所長,主要可能是因為「具備對人類行為和心智歷程觀察、分析、解讀和驗證的能力」。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