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 HPX 社群創辦人 蔡明哲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面對多變的未來,記得要保持好奇與勇氣,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樂趣!」

講座由中山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

小幫手:李欣怡、史璧華、周奕瑞、曾貽萱

責任編輯:張紹敏

核稿編輯:林立麗

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徐嬿婷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夢想可以當飯吃!沒有理由不追隨自己的心

徐嬿婷從小喜歡與人交流、善於傾聽,常常被親友當作是「心情垃圾桶」,擁有三個哥哥、向來備受保護的她,不甘做溫室中的花朵,想用自己的特質與專業守護他人。「傾聽是最溫柔的陪伴,陪伴是最大聲的告白。」嬿婷憑著這般信念,開始思考就讀心理系的可能性,雖然經過質疑與掙扎,她仍決定聽從內心的聲音,進入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立志成為一個不被現實束縛的人。「現實很殘酷,要如何在現實中保有彈性、靠自己的力量打造出康莊大道,才是最棒的能力。」嬿婷想透過講座宣告,夢想可以當飯吃,人沒有理由不追隨自己心底的渴望。

中山醫學大學介紹

中山醫學大學簡稱為中山醫,距離高鐵烏日站約十分鐘車程,步行到大慶火車站僅需六分鐘,捷運也預計於 2020 年通車。學校與「好食」訂餐平台合作,同學若於網站上填寫訂單,隔天即可在校內取得美食,此外一中街和勤美一帶也是覓食好去處。中山醫提供宿舍,若同學未抽中床位或偏好外宿,可以上「雲端生活租屋網」瀏覽經學校認可通過的租屋選擇。

中山醫校地不大,卻是資源與人才聚集之地。學校與美國聖馬丁大學、日本德島理文大學、日本村川學院女子大學締結姊妹校關係。學校緊鄰附設醫院,提供同學實習見習機會,相關科系也會邀請醫師開課、分享臨床經驗,同學憑學生證去附醫看診更享有折扣。學校的身心健康中心有名為「關懷天使」的出隊計畫,讓同學在接受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後,進入國高中進行班級、團體與個別輔導,並安排學長姐和老師進行督導。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

「你一定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吧?」這是心理系學生常被問到的問題。嬿婷表示,心理系並不是在培養「讀心」能力,而是探討動機、記憶、注意力、學習、智力、情緒、壓力、認知等面向。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有特別靈活的大腦,藉由研究腦波變化、腦區耗氧量與外顯行為等,心理學家可以建立理論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模式。由於人的內在特質十分抽象,若要測量一個人的情緒或智力,必須使用心理測驗進行客觀的行為採樣,因此,心理學家所採用的心理測驗與常見的網路測驗不盡相同。

中山醫心理系簡介

中山醫心理系為人數眾多的大系,師生關係緊密。系上設有不同領域的實驗室,包含兒童發展、認知神經、生理等面向,有興趣的同學可自由加入。系上常邀請心理師舉辦講座,講者也經常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與同學分享經驗。系上提供見習課程,讓同學有機會在臨床上觀摩心理師的治療方式與工作態度。

除此之外,中山醫心理系相當鼓勵同學跨領域學習,因此許多心理系學生會選擇修習「老人照護學程」、「早期療育學程」或「認知神經科學學程」。嬿婷認為上述資源是探索未來方向的墊腳石,多加利用、不斷提問是確立未來方向的好方法。

中山醫心理系四年課程

大一必修包含普通心理學、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心理學研究法,分別介紹心理系各領域的基礎知識,學習利用統計學分析資料,並且有能力編制出設計良好的實驗。大二時,同學需修習發展、人格、知覺、認知、變態、社會心理學,同時,為確保同學能編制出具備公信力的心理測驗,尚需學習心理測驗學與心測實務。大三課程加入神經解剖與生理學、生理心理學、諮商理論與技術、臨床心理學,此時同學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理論與學派,並分成小組演練諮商過程。到了大四,基本上沒有必修課,同學可依照興趣選擇進階課程或見習。整體而言,中山醫心理系主力培養同學在生物、邏輯與理論方面的專業。

如何成為心理師?中山醫心理系畢業出路

臺灣只有心理師,並無心理醫師,若在美國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則可考取心理醫師執照。在臺灣,若欲成為心理師,首先必須要有臨床或諮商心理學之碩士學位,並在兼職實習一年、全職實習一年之後,考取心理師執照,方可進入職場。心理師不同於社工師,前者主要工作是心理衡鑑、治療、輔導,後者則關注生活、工作環境、人際與家庭關係改善。

心理師一般分為「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兩種。臨床心理師以「心理病理」為出發點,著力於了解病因與危險因子,藉由特定工具進行疾病鑑別,工作場合可能在醫院身心科、小兒神經內科、復健科、個人診所、企業等,法院也需要心理師進行犯人的心理衡鑑;諮商心理師則以「學派理論」出發,提供個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聚焦情緒輔導與伴侶諮商,這類心理師常在學校、基金會、助人機構服務,也可開設個人的心理諮商所。

心理知識之於生活

嬿婷於講座中分享了與日常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人的睡眠分為五個階段,前兩階段屬淺眠期,到第三、第四階段時進入深層睡眠期,最後則是 REM 睡眠期。在 REM 睡眠期期間,身體非常放鬆,腦袋卻忙著利用此時穩固記憶,由此可知睡眠品質的重要性。在讀書方面,一般分為少量多次的「分散學習」與少次多量的「集中學習」,研究指出前者是較有效率的讀書方式,且若對於該領域有高度興趣,人在學習時會更有效率、記憶更為鞏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情投入!」嬿婷再次強調。

喜歡聽故事就適合念心理系?

嬿婷最初以為善於傾聽的人即適合念心理學,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她發現「邏輯能力」非常關鍵。當個案陷入負面情緒時,心理師必須保持冷靜地從旁協助個案,引導對方走出固有的僵化思考,找出其他解決方案。想念心理學的同學們也要保有對人的好奇心,才能察覺個案表達過程中的線索,進而找到成因、推動治療。必須留意的還有面對病患的態度,在治療室裡的晤談與治療內容皆應保密,即便是兒童也應享有和成人同等的隱私權。

印象深刻的課程

「兒童遊戲治療」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激發每個人的批判性思考。「玩具是孩子的字彙,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對於欠缺表達能力的孩子而言,玩具是認識他人與自己的媒介,更可能將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反映在遊戲中。舉例而言,經歷過大地震的兒童在遊戲中將自己搭建的建築物推翻,可能是在表達自己經歷該創傷時低落的控制感。心理師的角色便是協助孩子反映情緒並且陪伴孩子。

在「兒童偏差行為」這門課上,同學會以分組演戲的形式讓其他同學分析演員詮釋的疾病為何,進而由老師帶領同學透過行為觀察找出適切的鑑別診斷、安排治療策略。嬿婷也在修習「發展心理學」時前往幼兒園舉辦活動,讓孩子透過自由創作闡述自己的經驗。深受孩子的純真吸引,使嬿婷決定在未來持續往兒童領域發展。

課外活動:這股傻勁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除了連續參與兩屆的心理營,嬿婷也參加了學校的熱舞社。對她而言,跳舞是鍛鍊體力、抒發壓力的好選擇,更喜歡跳舞時既有自信又有魅力的自己。嬿婷也成為中山醫第一屆「瑰麗親善大使」副團長,在學校舉辦大型慶典活動或國際研討會時擔任接待外賓或頒獎的角色。參加親善大使的契機來自系上老師的邀約,嬿婷當時一口答應,卻在此投注了比想像中更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喜歡挑戰新的事物,因著這股傻勁,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水深火熱中看見自己的不凡。」 

見習經驗

嬿婷在大二時選擇至小兒神經內科跟診,觀摩醫師的問診過程與個案反應,過程中體會到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嬿婷非但沒有受挫,這個見習經驗反而激發了她充實自我的行動。嬿婷在大學期間也曾前往「愛心家園」見習,愛心家園是位於台中的幼兒機構,其中多屬功能低落的孩子,例如無法自己進食、行動或與人溝通的狀況。初次接觸在發展上有嚴重遲緩的孩子,嬿婷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升大四的暑假,她到了「澄清兒童發展中心」見習,觀摩心理治療如何運用在兒童身上,也使她更有動力地繼續往心理學的路上邁進。

自信是最美的化妝品,勇敢追隨內心是愛自己的表現

「自信是最天然又最美的化妝品,關乎有沒有勇氣去踏出嘗試新事物的那一步。」當人投入有熱忱的事物時,自然會充滿自信與魅力,嬿婷提醒學弟妹們好好利用大學的自由時光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事物,莫如無頭蒼蠅般不斷往前衝。人們在疲憊之際難免忘記初衷,嬿婷建議大家停下腳步,勇敢接受負面情緒,但千萬不要輕言放棄。她深信吸引力法則,鼓勵已有夢想和目標的同學們,若遲遲沒有下定決心的勇氣,更該拿出自信與勇氣,勇敢追隨內心的想法,才是愛自己的表現。

【推薦觀看】社會心理科系比較:心理系 vs 社工系 vs 社會系 vs 輔諮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