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文藻應華系的經驗分享
對華文的熱愛
「路是人走出來的,你沒有去試,永遠不會知道事情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彭俞鈞從小就熱愛挑戰自我,儘管過去在英文科目成績表現較為突出,但是對華語文學的熱愛讓她選擇進入文藻應華系就讀,在系上多元課程的洗禮下,她發現自己對採訪報導的執著,更體悟文字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力:「我本身很喜歡寫作,也喜歡接觸不一樣的人事物、領域、產業,我覺得如果能用自己的筆將這些人事物寫實地記錄下來,那一定會是很有意義的事!」透過講座,俞鈞傳達的不僅是文藻應華系與他校中文系的區別,更想告訴學子的是如何在大學的黃金四年裡盡可能地抓住每個機會,放膽嘗試,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未來之路。
最堅強的外語教學
文藻外語學院自2013年改制為文藻外語大學,設有五專、二技、四技大學部、研究所,其特色為培訓同學深厚的外語基礎,來搭配其他專業能力,藉此打造具差異化的職場競爭力。以文藻應華系的英文課為例,四年學制中共計36學分,每年都依據英檢成績分班,提供適才適性的教學內容,且課程並非死板地學習文法、背誦單字,而是藉師生頻繁的互動,提升同學口語表達與獨立思考之能力,也助於其掌握國際社會議題的動向。
文藻應華系適合我嗎?
比起中文系多半是鑽研中國文學名著,文藻應華系的課程設計多樣,分為華語教學、傳統中文、編輯採訪三大領域,「華語教學」可以細分為華語結構分析、教學方法兩部分,讓學生從徹底探究語文背後的原理中,學習如何教導外籍人士中文;「傳統中文」則是古典文學賞析,課程如中國文學史、思想史、名著選讀等;「編輯採訪」則重在訓練撰稿報導的能力,非常很適合有志於朝媒體圈發展的同學修習。至於,要如何確定自己適不適合讀文藻應華系還是中文系呢?俞鈞認為如果你是想把中文當成工具,發揮在多元領域上的話,那文藻應華系應該是很適合你的選擇。
印象深刻的課程
在系上課程之外,俞鈞對「全人發展」課程特別印象深刻,課堂中小組每週會針對不同議題討論與上台發表,是學習人際溝通、團隊合作的大好機會;通識課「東北亞文化與消費者行為」則是探討民眾消費習性與文化的關聯,由於這門課讓俞鈞來到韓國做田野調查,從跟著當地人逛市場中,觀察其消費習慣,也透過拜訪家庭,探討韓國人置產、內部裝潢背後的文化脈絡。
海外交流的收穫
因為偶然看到學務處轉發的公告,俞鈞抓住了北京大學暑期研習的機會,一趟交流之旅下來,她除了造訪古蹟名勝、讚嘆於北大驚人的圖書館藏,也從「中國文化」課程中感受到兩岸不同的教學方式,俞鈞鼓勵學弟妹與其盡信國內媒體對中國的片面報導,還不如實地去走一遭,深入當地人之中,你將發現很多超乎想像的事情!除此之外,俞鈞還曾參加INNOVASIA和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從和不同國家、科系學生的討論中,練就自己對英文表達的自信,也透過實作的機會與夥伴培養出革命情感,其中她體悟最深的是領導力,俞鈞認為領導力是一種無形散發的特質,它無關乎年齡資歷,重點是個人的選擇。
給自己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由於二三年級參加文藻應華系報,讓俞鈞累積了排版設計、下標的實務經驗,雖然編輯這份工作不輕鬆,但她對文字的熱愛從未曾消退過,她認為正是處於媒體亂象層出不窮的時代下,更讓她看見編輯工作者的責任與影響力。回顧大學四年,俞鈞覺得自己成長最多的是化繁為簡的表達能力,她鼓勵學弟妹趁求學期間多去嘗試不一樣的事情,從中了解個人興趣與志向,千萬別為了一次的失敗而懊惱失措,畢竟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事,多一點碰撞,也不斷反思成長,你將發現這些點點滴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