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的經驗分享
熱愛腦力激盪,我從棋局中領悟科研的魅力
「因為太調皮被抓去學圍棋,就此愛上黑白棋子間的廝殺。」鄉村長大的宗浩笑說,圍棋不僅是他的興趣,也塑造了他的人生觀。對他而言,每一步落子都是一次選擇,而下圍棋的過程則像極了做研究——布局如同實驗規劃,中盤是實驗過程,而收官則是結果分析。正在攻讀中興大學材料所博士班的他,特別喜愛研究中的腦力激盪,就像棋局一樣充滿變化與可能性。
宗浩在高中時原本計劃進入醫藥衛生科系,卻因成績未達預期,在「選系」進私立大學醫藥衛生科系與「選校」就讀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的抉擇中,考量經濟及喜歡動手實作的他,最終選擇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大一、大二的宗浩埋首於理論背誦,到了大三,參與企業實習的經歷改變了他的想法,他起心動念想要去攻讀研究所,在實驗室中,透過實驗理解理論的過程讓他產生了極大的成就感,而每次靈光乍現的研究突破,則讓他感受到無比的滿足與熱情。
資源多元的中興大學
以農立校的中興大學,是中部頂尖大學,共設有 12 個學院、34 個學系。學校的資源豐富多元,學生除了能透過「臺灣綜合大學系統」進行跨校選課,還可以修讀微型通識課及跨域學習學程,拓展學習視野。學校也提供各種實習機會與海外交換計畫,讓學生累積實務經驗與國際視野。宗浩特別提到,工學院學生可申請海外雙聯學位,可到美國、澳洲、日本、越南等大學,並有多種獎學金、完善的圖書館、體育場館與社團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
生活所見全是材料
「你身邊接觸到的一切,從金屬、陶瓷到高分子與電子元件,都是材料。」宗浩開門見山地解釋材料系的核心價值。材料科學的魅力在於用微觀角度看世界,探索現象背後的原因。他說:「找不到答案,可能是看得還不夠細。」材料系的學習圍繞成分、性能、組織與製程,將理論轉化為實務。
學材料能做什麼?宗浩舉例,畢業後可擔任晶片製造、封裝測試工程師,或進入學術與研發單位深耕專業。對於物理、化學基礎好,喜歡動手實作,或尚無明確方向的學生,他認為材料系領域多元,是探索未來的理想選擇。至於材料系與化工系的差異,他指出,材料系以固態物質為主,而化工系則聚焦氣態與液態的應用。
材料系四年課程規劃
中興材料系的四大領域涵蓋金屬、陶瓷、高分子與電子,在材料製程方面,學生會學習金屬加工、奈米技術與表面工程;在功能材料方面,則涉足光電材料、生醫材料與能源材料。課程規劃上,四年逐步從基礎到專業。大一以基礎學科為主,如材料科學導論、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等;大二開始進入工程學科,包含材料熱力學、物理冶金、材料力學等。宗浩特別提到熱處理的四把火,「例如古代造劍,利用淬火提高劍的硬度和強度,回火則能提升韌性。」
大三專注於材料的實務探索,如材料分析及金屬、陶瓷與電子材料,「材料分析這堂課會研究材料晶體結構與表面結構,並學習 X 光繞射分析、掃描式與穿透式的電子顯微鏡的操作。」他也分享大三下到大四上,會開始進入實驗室進行專題實作,深入探索自己的專長與領域;大四課程則進階到高分子、磁性與複合材料等,他推薦半導體製程與設備概論這門選修課,這是了解半導體產業不可錯過的學習機會。。
印象深刻的必修好課
宗浩首先分享了大一必修課「材料科學導論」,課程內容涵蓋材料的機械性質,如何計算楊氏模數,理解材料的彈性與塑性區域。他提到:「學會量化分析後,就不再只是憑感覺,而是能明確掌握材料特性的差異。」接著,他談到大三的「製造工程學」,笑稱這是一堂充滿想像力的課,讓學生思考日常產品是如何製造的。他指出,課程不僅教導製造技術,還需了解產品定位與成本分析,才能找到適合的製程方式。
最後,他推薦了大四的選修課「半導體元件物理」。課程從 P 型與 N 型半導體的基本原理講起,並延伸到 PN 二極體的運作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半導體元件運作原理及物理現象的全面理解。
從實習啟航,發現自己為何而學的答案
在大四時,宗浩前往勾具製造商-振鋒企業實習,這段經歷成為他決定攻讀研究所的重要契機。實習過程中,他負責研究材質與尺寸經熱處理後的變形量與強度,並協助公司解決熱處理異常問題,降低製造成本。他坦言:「當時覺得組員都比我聰明,學校學的理論也忘得差不多了,自己能做什麼?」這讓宗浩意識到自己的強項在於上台報告,以及在與工程師合作中激發的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激勵他攻讀研究所,追求更深入的專業。
研究所階段,他進入電化學能源材料與介面分析實驗室,專注於鋁電池的研究。然而,研究的現實讓他深有體會:「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困難在哪裡。」他形容研究所的學習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不斷質疑與突破自己。「念研究所和大學最大的差異在於,以前讀書是為了解決考試,現在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有興趣就會驅使你投入更多時間。」
從迷惘到堅定,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宗浩相信,正是過去在實習、實驗室、系學會與打工中的多元體驗,塑造了現在的他。「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就不會有現在的我。」他建議學弟妹,在選科系時務必要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選擇讓人連想像都後悔,那就應果斷放棄。他認為,探索的過程沒有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只要相信自己,耐心尋找適合的道路,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