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長庚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 李坤穆 訪談
從環工、高分子到太陽能,「認真」就會生興趣
從長庚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學系畢業,再回到母系任教,中間這 18 年,李坤穆教授一次次踏上不在人生規劃中的研究之路。喜歡化學的他,讀了更偏重物理的化材系;原先預定碩士畢業後就要步入職場,最後卻在父親期許下進入博士班。但這一路上,李坤穆教授並不迷網。
「認真之下,你就會產生興趣。」李坤穆教授說,在求學過程中,他總是主動提問、尋求前輩建議,也在各式各樣的課程中,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最初,他對環工領域有興趣,後來轉向高分子博士班,到現在從事太陽能的材料與元件研究⋯⋯,他的跨域之路,正體現了化材人的精神——有嘗試的勇氣,才能產生新的可能性。
結合化工與材料,懂生產也懂源頭
相對於獨立的化工系、材料系,化材系的優勢是能鏈結產業間的斷層。「化工的重點在於把已知的成分做製造、量產,材料的重點在於調控材料結構與性質間的關係。所以化材的好處在於懂生產也懂源頭,就有更多發揮空間。」李坤穆教授介紹道。
從半導體、金屬、電池、生質酒精、柴油、食品到生醫產業,處處都有大量生產、製造的議題。若同時擁有化工、材料兩種背景,除了能成為最常見的製程工程師,更有可能往研發工程師、製程整合工程師等職位發展。此外,若能開發出特別專精的技術,也很適合創業,進而在供應鏈上扮演要角。
化材人的下個舞台:循環經濟與節能
「臺灣的產業、甚至是全球的生產製造業,都要走向循環經濟與節能。」李坤穆教授提醒,過去只生產所需產品、將副產品通通拋棄的概念,已經不適用現今產業。
從源頭的材料選擇,到生產的步驟設計,如何選擇最節能的製程?使用後如何能夠回收、再利用成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這些都是當紅話題。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開始被要求使用「再生能源」,也帶動轉化率更高的材料研發,如新的觸媒、新的起始原料、更高效能的電池等等,也是蓬勃發展中的領域。
針對上述趨勢,化材系中的「單元操作」、「熱力學」、「反應工程」等課程,就是關鍵的必修科目。
長庚大學化材系課程規劃
長庚大學化材系特別規劃了「綠色製程」、「材料科技」與「生化科技」三大類課群,讓同學依照興趣選修。此外,系上也規劃了「先進製程設計學程」,提供給對於工廠實務操作、或是用軟體輔助工廠設計有興趣的同學申請,藉由在暑假期間修課,學習相關知識之餘,還有機會提早一年到半年畢業。
而為了讓所學與實務連結,長庚大學化材系也特別規劃「化工產業實務專題講座」,邀請資深的廠長級講師為同學進行專題式的介紹。不過,李坤穆教授認為,培養實務能力最好的方式,仍是直接進入企業工讀或實習。系上除了提供到台塑工讀的機會,也規劃了在大三暑假到工廠實習的必修課程。同學可以提早進入不同廠區、生產線見識,也有機會到工研院、中研院、食品所等單位實習。
長庚大學化材系資源介紹
長庚工學院成立了「綠色科技中心」與「生醫中心」,前者研究主題包含電池儲能、產能元件等,後者則包含了生醫材料、細胞培養等領域。「如果你對這些領域有興趣,可以進入老師的實驗室,就有機會用到更多設備和資源。」李坤穆教授以自身為例,他的研究主軸是「光產電」的應用,隸屬於綠科中心,因此同學若是加入他的實驗室,就有機會用到綠科中心近年花了上千萬添購的新設備。
「現在是一個搶人才的時代,」李坤穆教授指出,針對優秀新生,長庚大學提供了「金質獎」、「銀質獎」等高額獎學金;針對在校生,台塑也提供了「公費生計畫」,同學可與企業用人單位媒合,若在實習後順利進入該單位服務,能獲得相當於四年學雜費的獎學金;針對畢業生,也可以藉由校友推薦機制,進入台塑企業服務。
在海外學習方面,長庚大學化材系和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日本岡山大學與鶴岡專校等校皆設有交換、交流制度,值得同學好好把握。(最新的海外交換、實習資訊,請參閱長庚大學工學院官網)
給想讀化材系的高中生,該如何從高中開始預備?
「對於高中生,我一直認為好的基礎科學訓練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太早去追求你對哪些科系是否有興趣。有了興趣、沒有根,是無法發揮所長的。」李坤穆教授指出,若能在高中階段,打好數學、物理、化學基礎,未來無論選擇任何理工科系,都不會有所畏懼或自我設限。
打好根基後,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化材系?「如果你從小喜歡亂調配東西、做實驗,不怕亂加東西之後會被罵,就滿適合化材系。」李坤穆教授解釋,化材系需要進行新材料的開發及量產,關鍵就在於嘗試新事物、不怕失敗的勇氣。他建議同學,在校時參加相關社團、科展或營隊,可以直接驗證自己是否具備相關特質與興趣。
用大學四年,走出生涯廣度
談到對於化材系同學的期許,李坤穆教授的第一個忠告是——不要急著畢業,多方認識自己。除了透過選修外系課程,他也特別推薦同學閱讀相關雜誌與期刊,藉此檢視所學科目和產業關心的議題有何關聯。此外,若想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寫作」是最有用的方式:「能夠把你閱讀進去的知識,經過消化、建構出文字內容,那是真正經過你的判斷的訓練。」
至於,大學畢業後該不該直接讀研究所?李坤穆教授認為,「興趣」仍是最重要的衡量依據,擁有「探知一項未知主題」的動力,是教授選擇學生時最在乎的事。若是沒有經濟壓力,他建議同學直接唸完研究所再就業,就產業行情而言最為有利。
主動和老師成為朋友,一起修正未來方向
「上大學後,沒有所謂的『考試範圍指定科目』這回事,而是多元的學習,」李坤穆教授回憶起自己大學階段的點滴,也細數許多恩師對他的影響,除了化材系的老師們,包含中國現代史、法學概論、唐詩選讀等通識課程的老師們,都大大開拓了他的知識廣度。
「我常跟學生講,老師不是教你東西的人,而是你學習的對象。除了學他的專長,也是學他的邏輯跟世界觀。」李坤穆教授強調,老師最大的價值就是與學生對談的過程;因此,同學們此刻若是還沒找到清晰的學習動機,不用慌張,不妨主動向老師請益、建立關係,你能得到的,不只是課程上的解惑,更是人生長路中更廣的思考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