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小幫手:周瑾宣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臺北醫學大學 呼吸治療學系 廖紫安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學測後的選校策略,她轉系失敗後再次面對迷惘

「選填志願時,我很保守,也有點膽怯,沒有勇氣追尋我一直以來的夢想。」現正就讀臺北醫學大學胸腔醫學碩士班一年級的廖紫安,原本在國小、國中就讀的是音樂班,為了開拓更寬廣的人生道路而在高中改讀普通班;由於對生物、化學科目有著高度興趣,加上參與藥學營後對藥學系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將藥學系視為理想科系。

但在學測成績不如預期的情況下,紫安採取選校策略,先進入臺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期待能透過轉系考,進入嚮往的藥學系。升大二的暑假,紫安參與轉系考失利,「我開始反思我是不是對未來還是很迷惘?我真的那麼喜歡藥學系嗎?」她想著,或許留在呼吸治療學系,也可以找到其他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才靜下心認識呼吸治療這門專業,並加入呼吸毒理研究實驗室,從零開始學做實驗、寫研究計畫,所付出的努力也讓她榮獲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啟發了她繼續升讀研究所,踏上科學家之路。

認識校風自由的臺北醫學大學

「北醫有著非常自由的校風,學校裡到處都是會玩又會讀書的人!」紫安表示,臺北醫學大學的社團風氣相當興盛,學生們成立各式各樣的社團,校園內經常舉辦主題多元的活動、講座及工作坊;作為醫學大學,醫療服務隊也是北醫的特色之一,運用寒、暑假期間至偏鄉、離島進行醫療服務。

臺北醫學大學擁有六所附屬醫院,包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新國民醫院、臺北癌症中心、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是學生們臨床實習的單位首選。為培育具備跨領域能力的醫學斜槓人才,北醫設置跨領域學院,開設包含程式語言、3D 列印、木工、創業等課程與工作坊;學校也鼓勵學生修習微學程,如資訊傳播微學程、大數據微學程、健康物聯網微學程⋯⋯。如對醫學研究感興趣,可以加入各系所的實驗室進行專題研究,或透過學校參與和中研院合作的課程,另有海外醫院見習、學術交流的機會。

「呼吸治療」是在教怎麼呼吸?呼吸治療師在醫院的角色定位是?

「在醫院裡面有群人穿著白袍、戴著聽診器,但卻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我們是呼吸治療師。」紫安說,呼吸治療師(Respiratory therapist)在醫院裡簡稱為 RT,可稱為「心肺的守護者」,主要負責心肺、呼吸有狀況的病人;若罹患慢性肺部疾病,在快走、慢跑時都會很喘,便需要呼吸治療師教導病人進行呼吸調控。此外,呼吸治療師的工作也包含重症照護、氧氣治療、肺部復健、氣管衛教等等,在醫院的加護病房、急診室、肺功能檢查室、肺復原室、一般病房,都能經常見到呼吸治療師的身影。

關於未來出路,呼吸治療系的畢業生通過國家考試、證照考試後,可進入臨床擔任呼吸治療師、高壓氧技術人員、睡眠技師⋯⋯;也可到呼吸器廠商、醫材公司、藥廠工作,或是於學界從事研究。北醫呼治系除了提供附設醫院作為實習單位,學生也可選擇臺大醫院、馬偕醫院、長庚醫院等其他醫院進行實習,海外見習的單位則包含美國杜克大學、新加坡陳篤生醫院、新加坡 KK 婦幼醫院,或可申請與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碩士班簽訂的雙聯學位,畢業後考取美國呼吸治療師執照,留在當地執業。

呼吸治療學系學什麼?四年課程怎麼規劃?

「經過 Covid-19,你可能聽過救命神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我們就是儀器設備的駕駛員,操作各種呼吸治療的相關設備。」紫安以救治一名新冠肺炎的患者為例,當一位確診病患被送到醫院時,呼吸治療師需要先了解疾病,為患者進行檢查與評估,再執行治療與照護;「了解疾病」須運用呼吸治療系所學習的呼吸疾病學、重症醫學概論,「檢查與評估」須具備心肺檢查監測學、胸腔影像診斷學概論課程的專業知識,而「執行治療與照護」則與基礎呼吸治療學、呼吸器原理與應用等課程息息相關。

在四年課程的規劃上,大一以醫學基本知識為主,開設物理學、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呼吸生理學等入門課程,在「解剖學」認識人體的結構與細部構造、呼吸使用到的肌群等等,在「生理學」認識人體複雜的生理機轉。大二規劃學習呼吸治療的入門知識,開設基礎呼吸治療學、呼吸治療設備學、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等課程,在升上大三的暑假進行首次實習。大三則需要學習呼吸器原理與應用、胸腔影像診斷學概論、胸腔內外科學概論、呼吸疾病學等呼吸治療的進階課程;大四屬於臨床實習與知識整合的階段,上學期展開成人重症、新生兒與小兒、長期照護等三階段的實習,下學期專心準備國家考試。(更多課程介紹,請點選「科系」章節鈕觀看)

學姊推薦的呼治系必修好課

「這堂課會教導所有呼吸治療必備的基本知識,可以想像成 RT 的入門指南。」大二必修的「基礎呼吸治療學」學習氧氣治療、插管、氣切、吸入型藥物及其使用方式等呼吸治療的常見技能;課堂上透過實際戴上呼吸治療設備,體會病人接受呼吸治療的感受,並加以紙筆考、技術考,模擬臨床的技術操作與溝通,紫安說自己因此更認識本科系的專業與臨床工作範疇。

大三必修的「心肺檢查監測學」規劃於前半個學期學習學理內容,後半個學期走入醫院,觀摩支氣管鏡檢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生理檢查等技術。「很多時候執行這些技術的人不是呼吸治療師,但我們還是需要這些技術是怎麼操作、原理是什麼、數據要怎麼判讀。」紫安表示,臨床觀摩的過程也能認識到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方式。而屬於通識課程的「三國演義」由臨床心理師授課,帶領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三國演義》的人物與故事,在每週的閱讀摘要、小短劇、反思日誌以及期末報告中,紫安認識到劉備高超的溝通技巧所帶來之效益,也收穫了同學的不同見解。

真正面對病人!呼治系各實習階段大公開

「未來如果你想要成為呼吸治療師的話,實習是必經之路!」紫安表示,北醫呼吸治療學系所安排的臨床實習有大二升上大三時的基礎呼吸治療實習,大四則依照護對象、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成人重症、新生兒與小兒、長期照護等三段實習。在最初的「基礎呼吸治療實習」階段,大家才剛學習完大二的內容,懞懞懂懂地踏入醫院,學習觀察生命徵象、與病人的溝通之道,進行抽痰、氧氣治療等技術操作。「第一次抽痰時,我面對的是昏迷不醒的病人,儘管在學校已經練習過好多次,面對真正的病人我還是很慌張,手抖到手套都戴不好。」紫安建議學弟妹們,操作技術的機會不是時時都有,當學長姐或老師詢問「有誰想要試試看」時,務必要把握機會。

「成人重症呼吸治療實習」的場域為加護病房,實習生會跟著主治醫師進行「大查房」,觀摩呼吸治療師與醫師的溝通方式,也會學習為病人制定專屬的呼吸照護計畫。「新生兒與小兒呼吸治療實習」的場域為新生兒加護病房、小兒加護病房,由於新生兒及小兒與成人的生命徵象、使用儀器、儀器參數皆有所不同,須學習許多全新的知識。而「長期照護呼吸治療實習」以協助病人與疾病共處、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帶領病人於肺復原室進行呼吸訓練、運動訓練等肺部復健運動,也須實際認識病人的故事、透過家訪認識家中環境,以制定完善的復健計畫。

臨床之外的可能,我加入呼吸毒理研究實驗室

「也許呼吸治療師的臨床工作不是我的首選,那除了臨床,我還能做什麼呢?」升大二之際,紫安經歷轉系失敗,想再多方探索呼吸治療的可能性。在參觀系上的實驗室、與教授討論後,她發覺自己對 Wet Lab 的實驗操作較感興趣,選擇加入呼吸毒理研究實驗室,以「缺氧與肺部發育的關聯性」為方向,展開專題研究。

紫安說,加入呼吸毒理研究實驗室能學習到包含細胞培養、缺氧暴露、西方墨點法測定蛋白質含量等細胞實驗,以及麻醉、取出特定器官、保定等動物實驗;也會經由指導教授的指引,跟著學長姐學習實驗執行的每個環節、數據分析,可說是「一步一腳印」的紮實訓練。紫安最終將自己的專題研究投稿至國科會的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獲得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她因此決定申請北醫的學碩一貫制度,在研究所期間繼續鑽研更精深的領域。(想認識學姊的社團生活,請點選「課外活動」章節鈕觀看)

大不了就邊做邊學,她這樣踏上科學家之路

「說到大學,大家可能聽過『由你玩四年』,不過大學絕對不是只有玩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要當個會玩又會讀書的學生。」最初採取「選校後轉系」的策略進入北醫呼治系,紫安轉系失敗後,決定一面累積本科專業,一面向外探索,她加入實驗室,參與大專生研究計畫、師生聯合學術研究發表會,也在校內的管弦樂團、國樂社擔任幹部。她說,大學裡處處都是學習的機會,要勇敢嘗試新事物,因為無論是什麼,都是試了才知道,大不了就像專題研究一樣邊做邊學。

儘管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她經常感受到自己像個「笨小孩」,有諸多不足之處,一開始不但不熟悉任何實驗技術,想自己補足知識,卻連在 Google 上搜尋什麼關鍵字都不知道;但紫安依然勇敢地問出「笨問題」,在一次次的實驗失敗中,學習排除實驗問題。她說,就隨時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態吧!因為每一個研究員,畢生都在研究新知。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