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上銀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卓永財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虛心學習  勇於挑戰」

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薛家悅、劉大維、陳端博、謝任堯、鄭芷薇、呂易嫺 協助 責任編輯:莊婕廷 核稿編輯:林立麗

臺北醫學大學 醫管所 莊凱翔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北醫醫管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北醫簡介

莊凱翔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在大三時,他便決定先工作後再讀研究所,因此目前任職於台灣復健學會ICF研究團隊,同時修讀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研究所。台北醫學大學位於台北市精華區,緊鄰象山。在交通方面,周遭有信義安和、台北101、象山、六張犁捷運站。因為北醫位於信義計畫區與舊社區之間,所以吳興街、莊敬路、稍遠的臨江街夜市提供了學生豐富的飲食選擇。至於住宿上,北醫保障北北基縣市以外的學生申請校內住宿的權益,宿舍房型為四人房,每學期12,000塊。另外,學校架設了北醫賃居資訊服務網供學生參考。北醫的臨床資源更是豐富,包含附設醫院、台北癌症中心、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以及李惠利東部醫院,構成一校五院優勢,提供研究生大量的收案資源。

北醫醫管所管什麼?

「地球上最難管的一群生物是什麼?其實就是醫生。」凱翔笑道,一般人對「醫管」這名詞有些陌生,到底是學醫還是管醫院?他認為醫管勉強可以說是在管醫院的,也就是協調醫院體制內的狀況,提供員工及患者一個無阻礙的環境,為此,醫管人員會定期辦理教育訓練,或是定期監控醫院重要指標。北醫醫管所必須學習經濟、會計、流行病學、人力資源管理,甚至心理學都在範圍內,學習各種基礎知識後才能整理出最後的決策。北醫醫管所分為一般生與在職生,而在職生多為醫師、護理師、資料分析師等,所以不只能學到醫管專業知識,也能從同學交流間了解目前的職場情況,替未來做準備。北醫醫管所畢業門檻為必選修36學分,其中包含6學分的碩士論文與共同通識。值得注意的是,大學非醫管系畢業的一般生,還必須到北醫附醫或萬芳醫院進行10週的實習。

北醫醫管所特色資源

北醫醫管所延續了大學的基礎課程,偏向實務面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未來會遭遇的狀況,像是統計分析能力、研究分析能力,以及閱讀英文文獻。而碩一下學期必須至海外見習,汲取國外的醫務管理經驗。凱翔就曾到東京新創公司XE見習,學習如何利用3D列印技術協助身心障礙者;也曾到女子醫科大學交流了解日本未來長期照護政策的方向,但到國外見習不是每年都有補助,這點他提醒學弟妹們要特別注意。

研究所是職場入場券

系上同學大部分在畢業後會往醫院或醫療相關機構工作,但凱翔認為醫管課程中會接觸到很多專業知識,不一定侷限在傳統思維裡,有些學長姊會做企劃、文案編輯,甚至是攝影都有。至於是否一定要念研究所,他將同學就讀的原因分為三類,一種是遵照父母的話而就讀,一種是大學畢業後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才會選擇念研究所,最後一種是為了提升自我能力而來。但他認為對醫管或公衛領域的同學而言,學歷就像職場的入場券,即使在人力銀行的徵才資料上寫著經歷不拘,實際在醫院部門大部分都是研究所畢業。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對於如何選擇指導教授,凱翔認為只有一種方式: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北醫醫管所會在碩一下學期結束後才決定自己的指導教授,所以有一年的時間來觀察每位教授的專業領域與研究計畫,甚至是教授的個性是否與自己相合,不需要太急著決定自己的指導教授;畢業論文方面,醫管所在選擇論文主題時有三大方向:一種是疾病相關議題,若是對疾病與疾病間關聯性有興趣,可以透過二手資料或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第二種與費用相關,像是對藥物成本分析有興趣,可以從健保檔案來著手;最後一種為探討個人特質與滿意度,主要透過問卷調查及收案進行統計分析。凱翔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接觸身心障礙者,也了解身障者在日常生活遭遇的狀況,所以將研究題目定為「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相關因子探討」,他建議學弟妹們在尋找論文題目上,可以多了解指導教授目前有哪些研究計畫在進行,參考教授建議的研究方向,或是結合個人經驗訂定自己的研究主題。

北醫醫管所有趣的課程

凱翔建議大家在研究所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來選修課程,像是他因為對統計學、科技應用於長期照護等議題有興趣,所以選擇修讀「計量經濟學」、「醫療醫訊管理」這兩門課。「計量經濟學」是由許梅玲教授開設,一般同學在做研究時都會從數據中跑出統計,最後用報表說故事,但其實數據之間訊息量是非常大的,若只用報表來說故事,可能會喪失很多重要的訊息,因此透過這門課,可以去抓出更細微的資訊,並且為研究作調整;「醫療資訊管理」由簡文山教授開設,是一門實務課,學習與物聯網相關的知識,在最後還能接觸遠距開冷氣、開燈等有趣的設置。

課外經驗

凱翔平時會透過指彈吉他、登山健行等活動紓解研究生活的壓力,還曾到京都及澎湖自助旅行來放鬆身心。在打工方面,他曾是流行病學研究室的工讀生,從中不只學習如何與個案面對面溝通,也奠定了統計軟體的使用基礎,這對他之後的研究有相當大的幫助。而凱翔目前任職於台灣復健醫學會 ICF研究團隊。在團隊中,他擔任研究助理,負責衛生局的法規諮詢,以及判定個案的疑義,也運用資料庫進行分析,精進身心障礙政策的基礎修改。

學會自我判斷

在大學期間,學生常常不加思索就接收資訊,在研究所則會脫離預設立場,透過自我判斷去抗爭何謂正確,這是凱翔認為自己在研究所最大的改變。也許很多人是為了洗學歷而唸研究所,或是抱持不知為何而為之的態度來就讀,但對他來說,讀研究所就是享受失敗的過程,在其中累積自己的抗壓性,提升自我高度。凱翔也建議學弟妹們如果不清楚自己未來該不該進修,不妨先進入職場磨練後,知道自己哪裡還需要加強後,再來唸研究所,會是更好的選擇。最後他送給大家一句話:「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