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的經驗分享
提早面對社會現實,我仍堅守敢衝敢撞的信念
「我的高中生活很平凡,每天就是帶著書包和餐具上課、下課。」徐昀彤來自臺中清水,曾過著充滿課業的單純生活,18 歲那年,她決定為自己留下不一樣的足跡,因此開始打工,卻遇到男女同工不同酬、被前輩惡意為難的情況。「這促使我提早面對社會問題,慢慢變得更加堅強、獨立,但也保留著自己敢衝敢撞的熱血。」由於從小家境困難,昀彤曾受到許多善心人士幫助,使她期許自己長大後能為社會注入一股暖流,選擇進入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社工組。「進來前,雖然不清楚生死學系在做什麼,但因為這是全臺灣獨一無二的科系,又能實現我成為社工的理想,因此來到南華。」在講座中,昀彤將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元的服務、接觸更生人的經歷而體察社會角落的需要,更蛻變成不平凡的自己。
南華大學簡介
南華大學是一所由星雲大師創立、百萬人興學的佛教學校,重視生命教育,特別推行三好運動、I/ We Can 計畫、成年禮等。南華大學座落於嘉義縣大林鎮,距離大林火車站約為 15 分鐘車程,同學可利用學校提供的接駁車往返車站與市區,或自行騎乘機車。校內外皆設有宿舍,房間數量充足且設備新穎,而附近的大林夜市、中正大學、民雄市區都是覓食的好去處。南華與中正、嘉義、虎科、雲科等大學合作,同學能跨校修課,另外,學校也提供許多資源與補助來協助同學考取證照。
生死學系社工組:培養從生到死的專業助人者
在昀彤眼中,生死學系培養的是「從生到死的專業助人者」,教導同學從個人與社會的角度來面對生死。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共有三組,分別為殯葬服務組、社會工作組、諮商組,入學前即已完成分組,同學若想轉組,需經考試程序。昀彤認為,生死學系社會工作組和一般社工系訓練差異不大,但系上更注重生死相關的議題,從新生兒托育到個案親人過世,社工的角色是針對服務對象的年齡層來連結社會資源,進而解決問題。昀彤說明,社工的工作內容主要包含連結資源、會談、設計方案,三大工作方法則分為個案(一對一)、團體(一對多)、社區(一對整體社區)。一般的服務流程依序為接案、資料搜集、預估、處遇(社工與個案共同討論解決方案)、事後評估,最終結案。
社工組四年課程安排
生死學系課程包含基本理論、實作與實習,三組共同課程為生死學概論、哲學概論、心理學、社會學,社工組的基礎課程可分為三個領域。探討「社會層面」 者包括社會福利概論、社會統計、社會心理學、社會福利行政等;「專業技巧層面」如方案設計與評估、心理輔導與諮商、社工會談技巧等;「管理層面」則有社工管理、社會政策與立法、非營利組織管理。在進階課程方面,同學可選修特別的相關課程,如社會企業、災變、矯治、青少年冒險治療等。昀彤提到,系上老師常分享自己的實務經驗,也會帶同學至醫院、療養院、看守所等機構參訪、帶活動,另有 120 小時的期中實習與 280 小時的暑期實習,讓同學提早認識服務對象,探索適合自己的領域與機構。(詳細課程內容、四年課程安排請點選「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和社會系、諮商系有何不同?我適合念社工嗎?
相較於南華的「應用社會學系社工組」,昀彤認為生死學系社工組的優勢在於擁有三組的跨域專業;而相比諮商系的訓練,社工的專長是連結資源來協助個案解決問題,諮商師則較關注個人層次的心理問題。「只要熱心助人、有善良的心,都很適合念社工組!」在未來出路的部分,社工主要工作場域包含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只要修滿學分、實習時數達標,同學在大學畢業後就已具備「社工員」身份,若欲進一步成為「社工師」,則需考取證照。昀彤說道,社工師證照及格率約為 36.5%,雖然不容易,卻是專業的象徵。
印象深刻的課程
「青少年冒險治療」這門課教昀彤針對青少年設計方案,例如在不帶任何 3C 產品的狀況下,嘗試僅憑一張地圖去到不同城市旅行,藉由「冒險」來改變孩子的態度與觀念;「社會團體工作」這門課讓同學有機會分組進入不同機構帶活動,也使昀彤初次接觸「矯治」領域,開啟了她對相關領域的服務熱忱。「我當時帶領一個酒駕團體,發現這群人很容易被社會忽視,也因此在之後的實習選擇進入矯治機構。」;而「方案設計與評估」這門課讓昀彤去到大林的社團國小進行反霸凌的活動,她直言過程中不斷碰壁,卻使她培養從零開始規劃、完成活動的能力。
想不到我做得到!課外活動帶給我的成長
昀彤曾參與環境志工隊,在主打「青銀少共學」的營隊中,帶領長者與孩子在科普遊戲中互動,她也曾至泰北海育中學擔任國際志工,在當地漆油漆、畫球場線、教導孩子書法與中文,也成為她首次出國的難忘經驗。昀彤也特別提到自己進行 I/ We Can 計畫的過程,大一時,她曾向學校提交了到雲林希望工場服務心智障礙者的計畫,文書雖然被退了五、六次,使她倍感挫折,卻也在過程中反省不足、努力改進,最終成功帶領眾多學員到新竹綠世界參訪。「我記住了 60 幾位學員的名字,看見他們的轉變,也從夥伴身上得到肯定,讓我對自己更有自信了!」
實習經驗:社會的邊緣的更生人
大三下學期,昀彤進入「更生保護會」實習,協助電訪、監獄輔導與相關活動。「在實習過程中,個案給我很大的感觸。有位女個案因為吸毒被關了 19 年,但因為丈夫不離不棄、完全接納她,她也非常積極返回社會、照顧婆家。這讓我體會到,個案的家屬其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失去家屬支持,也很難有其他資源成為個案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昀彤感嘆道,相較於青少年擁有師長和朋友,更生人擁有的社會資源相當稀少,更容易感到孤立無援,也承受著巨大的刻板印象。這個實習經驗使昀彤決心走向矯治,關注社會邊緣中的邊緣,也從無力感中走出,更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社工是精神上的巨人,但助人前必須先助己
生死學系社工組培養了昀彤的觀察力與同理心,然而,對她而言最大的收穫在於對自己看法的轉變。「社工是精神上的巨人,可以給個案強而有力的支持,但我知道助人前必須先助己。我其實是個負向情緒比較多的人,進入社工組後一直在學習正向思考。」找到對社會工作的使命感、希望人人都有被公平對待的權利,昀彤擁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18 歲的我很平凡,從沒想過能有所作為,如今卻真的踏上了回饋社會的這條路,也在服務中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