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 HPX 社群創辦人 蔡明哲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面對多變的未來,記得要保持好奇與勇氣,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樂趣!」

講座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姚昀、江芷清、丁巧蘋、廖玟怡、李孟蓉 協助 責任編輯:吳冠萱

臺北教育大學 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李芃莛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我的教育斜槓藍圖

「教育是一場溫柔革命,我想在體制下做出體制外的改變。」李芃莛從小就富有好奇心,並著迷於英語電影及歌曲,就此開啟自己對英文的興趣。高中時擔任英語小老師而有了上台教學的經驗,發現自己對於教學的熱愛,升學時以公費生的身份進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立志成為一名熱血的偏鄉老師。不甘於待在教育同溫層的他,在大學做出許多舒適圈以外的嘗試,是個名符其實的「白日夢冒險王」,敢於跳脫框架、認真感受生活。

芃莛希望成為老師後,同時能保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熱愛工作的同時也熱愛生活。他計畫在未來教學的過程中,整理並紀錄下他的教學歷程來分享給大家,期盼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名教育顧問,幫助老師去影響更多的學生。在講座中,他將分享身為公費生的大學甘苦談,以及自己對教育的理念。

臺北教育大學校園生活機能

臺北教育大學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和平東路上,距離科技大樓捷運站步行約 200 公尺,附近還有 UBike 和公車站。校園周邊生活機能相當便利,有各式各樣超市和美妝百貨,在用餐時間,學生常去俗稱「118 巷」的美食街用餐。

臺北教育大學特色

附屬實驗小學是臺北教育大學的一大特色,部分課程會安排學生在此做教學演練,其他的特色還有寒暑假到偏鄉國小服務的「梯隊」;學校社團「芝山親善大使」則是在培育校內外各大典禮的禮賓人員;「北師美術館」則是校方推廣「讓藝術生活化」的具體展現。

關於校內資源,包含各式各樣的學程,以及跨校合作的服務,只要持有臺北教育大學的學生證,就可至鄰近的臺灣大學、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的圖書館借書。除此之外,學校也提供學生許多出國見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身為小教界的龍頭,畢業後未來在職場上處處是學姊,擁有廣大的教育人脈資源。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小學英語老師的搖籃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屬於師培系,也就是大多數同學一入學就具備修教育學程的資格。與一般大學外文系最大的差別在於,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更注重英語教學的部分,例如外文系開設的「語用學」課程,在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則變成「語用學與英語教學」,但芃莛也強調,系上對學生表達力、邏輯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讓學生未來出路不受限於只能當老師,也可以當翻譯、語言治療師、編輯等。

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課程規劃

大一的基礎課程包含語言學概論、語音學、英語聽講和寫作,「語言學概論」主要是認識語言架構和類別;「語音學」則是注重發音和各種音調的區別;至於「英語聽講和寫作」是為了持續奠定英語基礎能力。

學生在大二會開始接觸教學相關課程,必修包括語言習得、英語教學概論、英語會話及寫作,其中「語言習得」是在了解人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方式,接著進入「英語教學概論」認識各種教學法。

大三是學生磨練自己教學技能最關鍵的一年,課程包括英語評量、英語教學活動設計。到了大四則會帶著前三年磨練的技能上戰場實際操作,課程包括英語觀摩與試教、英語教學實習,至於在系上的選修方面,則有新聞英語、商業英語、第二外語、英美小說、西洋文學等課程供學生選擇。

成為老師所需通過的層層關卡

有志成為老師的同學必須修滿 42 學分的小學教育學程,並通過實習、教師資格檢定、教師甄試,才能取得教職,層層關卡中最困難的非教甄莫屬,包含試教及面試,芃莛也補充,自己身為公費生的優點是在通過教檢後就可以直接獲得分發,不需要在教甄這關與其他人競爭。

印象深刻的課程

「英語聽講練習」的老師會出聽寫練習,請同學聆聽一段英語對話或演講,打成逐字稿之後帶到課堂上討論,並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來找出同學的錯誤;通識課「創新創業大師」會邀請業師來演講,同學們在期末要寫出一份企劃書,老師會根據行動的成果作為課程評量依據,芃莛提到,這門課不只讓學生能近距離跟業界專家交流,也訓練了要如何將思考化為實際行動。

「生涯教育」是在教學生往後若從事教職,要如何幫助自己的學生培養生涯觀念、認識職場,在課堂上,老師會要求小組進行討論和反思回饋,每週課程心得作業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直接提取」代表學生要先列出課程重點;「間接推論」是去設想老師最想傳達的核心概念;「詮釋整合」是寫下自己的感想;而最後的「間接評估」是對課程提出改善建議。

 學習黃金比例有 50% 是自學

「大部分時間要靠自己努力,別等著老師把所有教材餵給你!」芃莛認為上了大學必須改變學習方式,老師很多時候只扮演著協助的角色,所以他建議學習有 25% 能靠系上專業知識,另外 25% 可以從參加課外活動獲得,至於剩下的一半都必須靠自己,例如閱讀、聆聽各種講座、利用圖書館資源,或主動向老師請益。

芃莛特別推薦大家使用 Coursera 線上課程自學,令他印象深刻的課程包含 ”Mindshift“ 和 “Bilingual Brain”,這兩門課是關於大腦,讓他了解到大腦的學習機制,從中反思自己在系上的所學。

只是穿套裝頒獎?親善大使學問多

芃莛在大學期間擔任了芝山親善大使,訓練過程包含美姿美儀、中英文的禮賓接待溝通、司儀主持與了解各項典禮流程,芃莛回憶自己的司儀主持處女秀,就算無法掌控全場,仍要面帶微笑,他認為擔任親善大使的經驗對培養臨場反應能力非常有幫助。

舒適圈以外的嘗試

「人受到激勵時,是進步最快的時候。」不甘於待在舒適圈的芃莛,也積極參與了許多校外活動,他曾參加了 AIT 美國在台協會青年領袖營,發現隊友們不只身兼多種外語能力、更有著優秀的口才時,著實讓他體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期許自己也能持續進步。後來他擔任中華知識生產力協會的幹部,在此認識了來自各領域的優秀人才,擴張自己的人脈網絡。

生活即是素材

「先打動自己,才能說服他人。」擁有多次演講經驗的芃莛,為了打破將知識東拼西湊的窘境,在全國語文競賽的準備過程中採取新的準備方式,他開始以不同的視角觀察生活,把每天的發現銘記在心,作為往後演說能信手拈來的素材,這樣的準備方式也使他的演説能有更多新穎的觀點,且更貼近生活、打動人心。

走入孩子的生命裡

「想改變孩子應該要走入孩子的生命中,而不是站在高度指責他。」芃莛在擔任課輔志工以及設計英語補救教學營隊的過程中,發現教師的角色不只是把書教完就好,更要關注孩子的成長背景,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狀況與家庭息息相關,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著幸福的家庭支持,能在學習過程中一路順遂,當教師用心了解孩子時,才可能看見改變的開始,芃莛也是從中建立起「堅持孩子每天 0.01 的成長」之教學理念。 

公費生甘苦談

公費生制度主要是政府為了穩定偏遠或特殊地區的師資需求而設置的名額,公費生在大學四年無須負擔學費及學雜費,每個月更享有固定的零用錢,但在畢業後必須接受政府分發,完成一定的服務任期,而公費生的申請方式分為甲案與乙案,甲案是透過學測、指考時的志願登記,乙案是上大學後自行報名公費生甄選。

惟須注意的是,公費生資格是設有維持條件的,除了每學期成績必須達到平均 80 分以上(或系上前 30%),每年還要從事公共服務,包含 72 小時的課業輔導(其中包含 40 小時的補救教學)、參與 1 個月的史懷哲服務計畫和 1 個月的公費生實地學習。此外,因為公費生被分發的工作單位和任期是在計畫中先約定好的,所以必須準時畢業以免違約。

申請公費生的過程

「比賽還沒開始我就先輸給自己了,但是假如不盡全力衝刺怎麼知道自己能走多遠?」芃莛在學測申請公費生時,因為發現其他入選者學測成績特別優異,讓他一度失去準備面試的動力。是經過母親鼓勵後,他才驚覺自己其實還握有一半的機率獲勝,就此下定決心認真準備,最後脫穎而出,爭取到系上公費生名額。

想要成長就要先折磨自己

芃莛因為有公費生必須準時畢業的壓力,所以對如何做時間管理特別有感觸,他形容:「時間管理就像在織布,零碎的布料可以織成彩衣。」鼓勵學弟妹妥善規劃零碎時間,來發揮最大效用。也有些人常問芃莛:「你畢業後是要去偏鄉教書,不會覺得很辛苦嗎?」但芃莛從沒有為此退卻,他深信老師的職責在於「讓身邊的人都變得比自己更好、更優秀」,也期盼自己未來能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想要成長就要先折磨自己,人能走多少路不是由腿決定,而是心決定。」在講座最後,芃莛鼓勵學弟妹應傾聽自己的內心,敢於跨出舒適圈,透過不一樣的經驗累積,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