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1:關於就讀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的經驗分享(之一)
告別舞台光環,我想成為多彩而透明的教育工作者
在特定場合認識彭珮慈(Amie)的人,常常無法想像她的其他身份。她是一位英資班老師、美秀集團前貝斯手、一位創業者、寵物溝通師和投入社運的 vegan。她在臺師大四年總共修習 233 個學分,還得兼顧樂團大大小小的排練和演出,卻總在每個場域都拿出亮麗表現。事實上,她求學時家中負債上千萬,甚至因「優秀」而被邊緣,也曾陷入極端混亂的心理狀態⋯⋯。如今,珮慈背著滿滿故事與體會,站在教室的講台上,許多人說她太亮眼,但她清楚自己此刻的目標是為學生傾盡資源、為他們搭建舞台,成為能藏在學生背後多彩而透明的存在。
為何選臺師大?要從討厭的老師說起⋯⋯
「為什麼想當老師?其實是因為國小時我很討厭一個非常勢利的老師,我想當他的上司 fire 他!」珮慈笑說,後來她才發現公務人員沒有權利這麼做,但因為自己有過許多被老師「救起來」的經驗,讓她開始真心想投入教育,選擇進入師培資源豐富、訓練紮實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由於臺師大超修無需多付學分費,珮慈能盡情地把課程當自助餐來吃,也感受到教授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鼓勵教育之外的多元發展。「當初選師大教育系,就是為了有更多彈性選擇未來想教的科目。」大學期間,她到公領、國文、英語、心輔系修課,一步步鎖定自己的教育路線。(更多臺師大資源、成為老師的必經過程,請點選「學校」章節按鈕觀看)
我讀師大教育系,但不止於此
「任何領域冠上『教育』二字,例如教育財政、教育心理學等等,就是一堂課了。」系上所學涵蓋國高中一切有關教育的事,也引領教育的未來走向,主要領域包含課程與教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與史學等等。「大家都很會批評教育,但教育系讓我能有系統性地思考,還得到很多機會實踐我的理念。」珮慈認為,教育系適合喜歡積極探索的同學,只要有目標地學習,從實習單位、國際交流、獎助學金到教育圈人脈,各種資源都會源源不絕而至。但她也提醒,並不是從教育系畢業就能當老師,必須雙主修或輔修「國高中端有開設的科目」才具資格。(欲知詳細課程、教育系 vs 教育學程比較,請點選「教育學系」按鈕觀看)
鋪出我的教育路:雙主修與公費生制度
珮慈藉由廣泛修課來試探志向,最終選定英語學系為雙主修。「因為只要和英文聽說讀寫有關,我未來想教任何議題、做任何活動就都可以!」許多人誤以為,只要程度好便能輕鬆教英文,但珮慈大力強調「教學是專業」,講究紮實的基礎能力和教學技巧。大三時,英語系開出公費生缺額,她把握機會報考成功,隨安排來到特教系。「特教其實包含了身心障礙生以及資優生,讓我對『異』有更深刻的感受。人很像,卻又有很多不同的面向,而我該怎麼面對這樣的不同?」受此影響,珮慈至今仍會與每位學生「個別開會」,討論課程與作業設計,細緻地幫助學生用優勢來彌補劣勢。(詳細制度請點選「公費生之路」按鈕觀看)
四年修 233 學分!雜食者的搶學分 Tips
珮慈得在四年內以多重身份畢業,「搶學分」成了精密計算的戰爭。她在低年級時把必修、核心通識修畢,提早一、兩年查詢課表,主動與教授、助教討論開課需求,也把握臺師大、臺大、臺科大三校聯盟來解決衝堂,並且找到戰友互相照應。在時間分配方面,死線越後面的作業她反而會先著手,也曾利用在捷運上的零碎時間,完成萬字報告。此外,她有系統地把過去的作業分類,再加入新元素、經驗與靈感來改成全新的作業。但有完美主義的她,一旦交出不滿意的作業,總是積極詢問老師補救方式,即便無關分數也願意賣力重寫。「眾人的自由是靠爭取來的,但個人的自由是靠『自律』而來的。」四年來,她比誰都清楚,唯有自律才能允許她盡情在不同宇宙挖掘驚奇。(更多她的秘密學習心法,請點選「修課建議」按鈕觀看)
推薦這堂必上
教育系必修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重點是敘事,說明單一故事及刻板印象的危險性,因為這門課,珮慈訪問到一位高智商的憂鬱症患者,因緣際會下獲得媒體報導,卻招來誤解與網路攻擊,這個難忘的經驗卻也提醒了她,在面對學生時,務必記得對方有更多自己看不到的面向;另一門教育系必修「教育專題」中,她選擇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教育的未來感」,有機會主持一場研討會,意外認識後來的創立 MOI Education 的夥伴,一起挖掘對臺灣教育的新想法。「但混亂、迷茫、爆炸、崩潰、焦慮、衝突、沉下去,這些也是我大學中絕對的必修,得學著在過程中繼續呼吸⋯⋯。」
耀眼的表現背後,她如何面對少有人知的黑暗?怎麼在美秀集團和老師的身份間抉擇?實際進入教學現場,她要如何繼續偏執地實踐理念?請看下半場講座分享。
(珮慈的深度文字專訪即將上線,敬請期待!)
我那些廣到不行的興趣,成為和學生對話的門
珮慈有許多隱藏版技能,例如籃球、刮痧、滑蛇板等等,而因著大學時接觸 vegan 的概念,進而認識「動物溝通」,她如今也忙著幫助人和動物修復關係。除此之外,她笑說自己是個非常中二的宅女,總能在動漫中找到激勵自我的能量。「我的理想教師就是《暗殺教室》的殺老師以及《麻辣教師 GTO》裡面的鬼塚英吉!他們不只救了我個人,也讓我拉近和學生的距離。」珮慈分享,有些學生原先根本不甩她,得知自己的興趣後,反應馬上轉變為「哇也太帥了吧」。「當學生跟你建立了興趣上的關係後,會更信任你、喜歡你的課、喜歡這個學科,也會慢慢和你分享生命的歷程,所以興趣這種東西非常重要啊!」
燦爛笑著、高產能的我,其實正被痛苦吞噬
可能因著價值觀的劇烈變動、和家裡的頻繁爭執,珮慈曾陷入超過兩年的心理崩潰。「教授對我的認識是:那個上課會把六、七種食物在桌上擺一排,然後從頭哭到尾、把食物塞塞塞,但最後還是可以舉手回答問題跟交出報告的人。」她說,在最痛苦的階段,依然笑著完成任務的自己並非裝出來的,卻有另一個自己陷入陰暗、失能、死寂,覺得再也無法幫助任何人,朋友甚至得輪班來家裡盯著她吃飯、睡覺,深怕她「做傻事」。她曾試過無數方法,從徹底糜爛、打造安靜的角落或重溫美好記憶,都無助於逃離黑暗。「直到我放棄了,告訴自己可能再也無法回去萬里無雲的狀態,要把彭珮慈 1.0 收起來,很緩慢地長出 2.0,踏實的感覺才慢慢回來。」
在美秀和教育之間,我原本以為不用選的
「我們剛好缺一個貝斯手,你要不要來?」談到加入美秀集團的契機,珮慈笑談當時根本不會貝斯,才練不到半年就登台,更因為在此時考上公費生,得想盡辦法混亂地活著。在練團、錄專輯、巡迴過程中,不論是經費來源、和團員在議題和藝術觀點的磨合,都是困難的挑戰,但最難的是,隨著樂團日益知名,珮慈無法再平衡團員和菜鳥老師的身份。「之前選課總有辦法找到方法通吃,但人生總是要抉擇的。」珮慈清楚,自己最在意的仍然是教育,即便百般不捨,仍毅然告別了熟悉的舞台和樂迷。「我以為離開美秀就是褪去所有光鮮亮麗,但事實上,我是在教育現場與學生一起狂歡。」她說,後悔是再來一次會選不同的路,遺憾是再來一次仍會選一樣的路,告別美秀,她有滿滿的遺憾,但毫無後悔。
進入教育現場:我的課程設計準則
珮慈設計課程的三大原則是:好玩、差異化、不要怕。首先,為了讓任何程度的學生都想參與課堂,她在教室中放了各式滑板、球類、樂器、無厘頭的小東西,以遊戲和活動來模糊學習的邊界;再者,珮慈對學生採取「差別待遇」,每學期皆與學生個別開會,量身定做任務,同時也提醒自己適時抽離、不強加學生特定模樣;珮慈也不諱言敏感議題,曾帶著同學討論剩食、酷刑、集中營、婚姻平權等議題,遇到同事或家長質疑時,她總仔細解釋討論脈絡與基礎,最終皆獲得肯定。此外,她也不畏辛勞地帶學生寫英文小說、參加跨校活動、以業界規格製作話劇等等,「只要累一次帶他們做這些事,之後他們都有辦法自己當領導者,該玩都玩夠了,上大學就能專心學習。」
你是老師嗎?怎麼會做這種事⋯⋯
「如果沒有美秀的經歷,我當老師應該會是慈愛溫柔樣,不會有現在這種瘋狂、跟學生互整的自己。」在學生眼中,她沒有老師的包袱,是可以打賭、單挑、製造驚喜的玩伴,但同時也是溫柔、反威權、努力給予愛的存在。在珮慈的教室裡,要躺要趴要吃要哭都可以,要質疑老師和課本也歡迎,只要好好參與課堂,甚至不一定要寫作業,「其實國民義務教育只說你要來上課,沒寫功課頂多被記警告、零分,同學可以接受或要用其他方式替代,當然完全 OK 啊。」而面對「玩在一起就會被爬到頭上」的質疑,珮慈認為,同學的尊重不該來自「老師」這個職業身份,而是自己做了什麼樣的事、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值得被尊重。」(更多珮慈的教案落實情形、與學生的互動故事,請點選「教育現場經驗談」按鈕觀看)
如果我還在當貝斯手,我的帥就與你無關了
曾有學生對珮慈說:「如果妳還在當貝斯手,就可以去看你表演看妳帥了!」她回答:「但如果我繼續,你就不會認識我了,這樣我的帥就跟你無關,但我很開心我與你們有關!」回顧一路上的風雨,她說自己實在幸運又幸福,曾因為優秀表現、佔走資源而感到抱歉,卻也正因如此,讓她加倍渴望看進學生的生命深處,為他們搭建發光的舞台。「我的夢想一直是藝術、教育、服務,我認為這三者是分不開的,怎麼設計課程、與人互動,其實也是創作。我還是會繼續當彭珮慈,繼續創作、熱愛藝術。」在講座最後,她請大家聽聽她的故事就好,最後一定要丟掉,然後面對自己還沒跨過的議題,帶著好奇心去尋找做自己的方式。
(珮慈的深度文字專訪即將上線,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