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說給你聽系列:歷史學系教授 羅士傑 訪談
選擇大學校系志願的考量
美國學生會說,假設我對機械很有興趣、從小就喜歡玩樂高,我就去念機械或工程,在台灣不一樣,我比較少遇到有學生說,我對甚麼很有興趣所以我想去研究它,比較多是第一個分數到了,第二個就是我覺得讀這個應該沒有問題,感覺上就把自己交給學校了,沒有真的去考慮自己要做什麼。
我覺得全世界的學生都一樣,從高中上來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美國學生就會進大學去試,把他試出來了,如果他真的試不出來的話,他就會去讀歷史、讀英文、讀哲學,或是去讀那些他覺得比較廣的東西。我以前在布朗大學讀博士,那裡最受歡迎的主修,第一個是國際關係,第二個歷史,然後英文,他們去學這些東西,然後讀了一兩年,他們慢慢成熟、比較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他們就去做了,然後做的都很好。
家長和孩子討論的建議
家長不該把自己的過去套在小孩子身上,假如說你自己做一件事情很高興,你會知道那個高興是很重要的,因為人生很長,如果你對小孩的愛是夠的話,你要相信你的小孩。
在台大常碰到小孩嫌選擇很累、不知道要讀什麼,覺得爸媽幫我決定就好;碰到這種狀況就是要「溝通」。那時候我要讀大學的時候,爸媽問我要念什麼?未來要幹嘛?我說我想讀歷史系,念歷史可以做研究,但其實後來大學念一念覺得讀得很虛也會慌、想自己要做什麼,第一個選擇就是我想當老師或記者,所以我就自己想辦法去找那些人。
但是我回去跟我媽聊天,我就說應該會先考研究所看看,我媽又問:「假如考不上怎麼辦?」我跟她說很簡單啊,我大不了就去開書店、當代課老師。但是我跟母親講我有一個夢想是出國讀書,因為以前在台下聽一些我喜歡的老師講課,聽一聽就覺得:「天啊!他為什麼講那麼好」,就跑去問他:「你是怎麼這樣子的?」老師就會推薦我該讀哪些書,我也從中發現很大的樂趣;坦白講,我父母那時候是想,反正我就是在那邊看書,他們也不擔心我,因為我跟他們之間是有建立信任感的,所以之後我做什麼決定,他們就說:「你就去吧!」
我常跟學生講,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但是有的人就覺得自由好累,我不要,你要自己去想明白嘛,假如你就是選擇追求自由,那你要懂得去跟人家溝通,懂得去跟人家合作,一定程度的對抗,也是種溝通的方式,因為要讓人知道你要什麼。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對學生的期待太快了,你們進大學不過 18、19 歲,大學畢業也才不過 22 歲,我們就希望你可以當上少年愛因斯坦,這不是很奇怪?你想看看歐巴馬的女兒,上大學前或大學畢業也要有個 gap year,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
我看很多台大同學畢業後,他出去也沒餓死啊,很快也是可以找到一些工作,也在做一些嘗試啊,我一直覺得說,我們整個社會期待最好你大學畢業就是要怎麼樣,後來發現大學畢業沒什麼了,我們開始來讀個研究所,延到可能 26、27 歲,等你很晚才知道自己對這個東西沒興趣,就來不及了,但你可能還是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你會覺得快樂嗎?
以台灣現況來說,很多父母親覺得我是愛你的,我是為你好,所以我希望你這樣做,但你可以跟父母談說我想要有自己的人生,你們要相信我,你從小認識我到現在,知道我所有的能力、缺點、優點,那我們一起面對我的優點跟缺點;也許我今天讀這個系,我覺得它可以幫助我甚麼,而不是我就把自己完全交給這個系。
備審內容常見的錯誤與建議
老實說,我第一個是看成績,假設你面試歷史系,我就看你英文跟歷史,可能也稍微看一下國文,數學可能就比較沒那麼重要;第二個是看他怎麼描述歷史系,我們通常都判斷的出來,同學是否有做過一番功課,在面試當天,我也會就同學的備審資料來問同學問題,進一步了解同學的想法。
高中生在備審中常常是沒有自信的,但事實上,我們想要看到的是「有自信」的小孩,我們想要看到學生是覺得:「我今天來挑你這個大學,是因為我知道你可以讓我更好」,我們比較喜歡學生有自信,能跟教授侃侃而談,可是一般來講,我們前幾年錄取的學生,甚至有幾個條件非常好,可能還得過文學獎,但他進來還是非常擔心;遇到這種學生時,我們通常會盡可能鼓勵同學把他了解的事情好好講出來。
每個系都有某種刻板印象,比方說申請法律系的一定會說,我想當一個充滿正義感的人,歷史系就會說什麼要以古為鑑,但你有沒有個性,老師們其實一眼就看得出來的。
關於自傳、讀書計畫,台大歷史系入學分兩組,一組老師問自傳,一組老師問短文,問自傳的通常是想了解你是一個人怎麼樣的人,不論哪一組,我們都是希望遇到真的有興趣的學生,所以請你呈現出你的興趣,請你呈現出為甚麼你對這個系有野心。你總得告訴我說,如果你來讀這個系,你想幹嘛嘛!你要跟我講清楚,你進這個系之後,每年要幹嘛,不能只跟我講說,你各年級想上什麼課,我更想知道你對自己的安排是什麼。 在讀書計畫部分,坦白講,高中老師對歷史系的想像真的滿貧乏的,他們能想到的書就是那幾本,而大學教授們大多都讀過,然後一看到同學的資料有提到時,就會心想:「天啊,那一定是老師跟他講的」,教授只要一問,肯定都感覺得出來。
對同學的面試提醒
我們想要看到學生的未來,我們不是把你收進來,然後就結束,我們希望說你經過大學四年後,能變成四年前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看到你一副「分數到了就來了」的樣子。
同學要重視這個場合,什麼叫重視?簡單來講,就是衣著,我覺得有的穿得太隨便了。我們會從你對這個場合的準備,去判斷你是不是真的對這個系有興趣,心態不應該是「啊!我只是來看一下」,有了面試機會,就該好好表現。
我覺得同學如果知道,就說知道嘛!我們常常一問同學問題,他就嚇到了,就一下子不知道怎麼辦。其實這也是考試的一部分,不要害怕,你真的不知道,就說你不知道,或是說:「謝謝,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我回去會去再想一想」,因為你怎麼可能什麼都知道呢?我們也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啊!面試其實就是讓教授們覺得你是有興趣的、而這個系真的可以幫助到你,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我曾經遇過同學講到感覺像在背教科書,雖然他有準備,也真的很想進台大,可是你一聽就心裡會想:「你在幹嘛?」已經給你機會不要再講教科書了,你為什麼還要講這些呢?其實來面試的同學普遍都表現得還不錯,但像是某些私立學校,他們可能給了學生比較大的壓力,可能還給學生做集訓,那個斧鑿的痕跡是教授看得出來的。
人文科系未來出路比較不吃香嗎?
台灣的產業結構基本上就是說理工科出路比較好,像我是 1997 年到 2000 年在清華讀碩士班,然後那時候是新竹園區剛上,而且剛開始分股票的時候,那時候你只要在清華或是讀台大電機系的,真的就是非常好,可是你要知道那是1990 年代發生的,假設是從 1949 到現在 2017 年的台灣,其實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各個產業都有其繁榮的時候。
現在的社會對成功者的定義是真的很狹隘,我們不把一個人的快樂當成功,我們把他當神經病,這很奇怪,大眾對成功的定義常是這個人一定要出名,我們是用這個標準在衡量自己,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坦白講就是在跟魔鬼做交易。我的想法是說,反正我能做多少,就努力去做,然後我很高興的是,我現在在做我很喜歡的工作,我會想跟學生說,你們有一個老師,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很努力想去做今天的工作,然後他付出很大代價。
比方說,我來台大教書,我都跟我家人講,我花了 20 年準備做這個工作,我不只花五年而已,我花 20 年,我從進大學開始,我就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然後我在美國待了 10 年,包括說我讀了七年博士,然後在美國大學教了三年,都是因為我想要做今天這個工作。
大學教育的意義
大學其實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你進來大學裡面,我們提供你足夠的資源,假如你對台灣民主運動有興趣,大學就是有人專門研究這個東西,我們就可以告訴你這是怎麼回事,假如你對量子力學有興趣,雖然量子力學不可能拿到社會去賺什麼錢,但把你培養到成熟後,你願意為了自己的喜歡、改善人類生活去做努力,你不就成功了嗎?
我希望每個學生去找到自己愛的事情,願意為這件事情付出他們絕大多的力氣,然後他們要自己去突破,想說怎麼樣會做得更好。我們現在年輕人其實比以前條件更好,可是我們一直在告訴他們說:「沒有啊!其實你們什麼不能做」,歷史學的訓練告訴我說,真的是這樣子嗎?很多人可能看到一個問題就覺得這全部都是真的,但我們會去找其他證據,去找這東西是怎麼出來的。大學教育是專精教育,我們大學假如不先進,假如大學講的東西跟這個社會上在麥當勞講的話,都一樣的話,這是很可悲的事,這樣的大學並不值得尊敬。
現在整個社會的氛圍就很奇怪,就一定要把大學拉下來,我也不懂為甚麼,但是在美國就很清楚,他們認為讀大學是為了 fulfill my college experience,大學跟你未來的工作未必是有關的。
我在布朗大學時,還遇過一個學生,他是八年制的,就是四年讀大學,後面四年讀醫學院,這學生在四年間除了上醫學院課程之外,不用上其他的課,所以他可以花一個學期的時間來讀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位學生後來成為一名非常好的急診醫生,在我們這邊可能花了七年全部都在讀醫學,然後他是花四年想清楚他為什麼要做醫生,後面四年他基本上就很努力讓自己成為非常棒的醫生。
我一直覺得大學是專精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學很高深的東西,你要願意去鑽、有夢想,才能做出突破,你的夢想不是說天天玩機械,就想得出來,你必須還要對人有關懷,所以兩塊東西是放在一起的,但現在台灣就很奇怪,認為你法律系畢業就要當律師,然後歷史系畢業就是什麼都沒有。
給高中生的建議
雖然高中就真的很無聊,但你要明白,假如你連這種無聊,你都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你怎麼應對你之後的人生?我高中的時候,我也是天天上課,而且我讀的是私立學校,天天都上八九個小時的課,可是我寒暑假一定參加救國團,去認識別的同學,所以無不無聊是自己決定的,假如說你連這種無聊都無法應對,你覺得你以後還可以做什麼?
假如你覺得什麼事情都很輕鬆,那是因為很多人都幫你扛住了許多責任,其實每個人都是需要做很多決定的,在高中、大學時代,你是不用想很多事情,但是你要不要去想這些事情,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我還有另外一個建議是「多閱讀」,然後想辦法學個外語,保持你的好奇心嘛!你準備考大學只是占高中生活很小的一部份而已,你要想像自己十年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就像日劇一個很常演的哏—「啊糟糕,我沒有成為當時的自己」,就算沒有成為當時的自己,你也要懂得怎麼去變通,知道要怎麼去累積自己的知識,把自己準備好,因此我覺得閱讀跟思考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