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責任編輯:張紹敏

臺灣大學 哲學系 韓庭光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臺灣大學哲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為了讀臺大重考,在「無用」的哲學系檢視自我

韓庭光曾以當老師為目標,進入師大教育系後,他卻有種難以言說的「卡關感」,因此藉由跨校聯盟到臺大尋找不同的可能性,發現自己非常嚮往臺大的環境和氛圍。「當時已經是大一下的月底了,只剩三個月可以準備指考,真的來得及嗎?」為了不留遺憾,庭光冒著失敗的風險,遞出休學書、開始苦讀,最後在指考時低空飛入哲學系。「其實我對哲學不太了解,只是想讀臺大。」庭光坦言,自己也曾有轉系念頭,但是什麼讓他決定留下?在哲學系獲得哪些獨特觀點?又揭露了哪些痛苦的自我課題?庭光想要說的,是一個把困惑當種子、思考當養分,務實地成就浪漫想法的故事。(聽庭光介紹臺大校園,請點選「學校」按鈕觀看)

哲學系到底在幹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人生哲學」、「穿搭哲學」這些名詞,事實上,哲學在古希臘文的意思是「愛智慧」,目的是透過思考與討論,研究能適用於所有人類的問題,最常使用的工具是「建構」論證與「摧毀」論證。以「死亡對當事人來說是否是壞事」為例,哲學家伊比鳩魯提出三個前提:首先,所有的善惡都在於感覺;第二,死亡是感覺的消除;第三,只要我們活著,死亡就不存在,當死亡存在,我們就不存在。總結上述,活著時就沒有死亡,死亡來臨時也不會帶給我們痛苦,因此對當事人而言,死亡並非壞事。「有人會說,『想到死亡』還是會覺得可怕,伊比鳩魯就會認為,這是庸人自擾,非常不理性。」庭光笑著說,若你不同意對方的想法,就要質疑對方哪些推論過程是不恰當的,這就是哲學系常見的情境。

臺大哲學系四大核心領域與課程

哲學系的四大領域包含哲學史、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哲學史」會帶同學進入時代的脈絡來了解指標性的思想家,觀察他們跨時代的對話與辯論;「倫理學」與道德密切相關,涉及對錯判斷,探討人們應如何行動;「知識論」關心的是人們如何獲得可靠、可信的知識,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其中的經典議題;最後,「形上學」討論的議題較為抽象,如變化、人格同一性、因果關係底下的自由等等,亦有哲學家認為形上學中並無實際存在的問題,僅為口語之爭。而在台大哲學系,除了這四大領域的基礎必修外,大三、大四還有相當多元的選修,給同學很高的選課彈性(聽庭光詳述課程內容,請點選「科系」章節按鈕觀看)。

想讀臺大哲學系必知!

庭光提醒,系上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的教授比例大約是 1:2,因此會接觸到英文的課程居多。許多課程是三學分、四堂課,最後一堂由助教教學,偶有小組討論,作業多半是獨立完成摘要與評論,考試則以申論題為主。「單純的個人感受並不是好的論證,比較好的做法是,進一步延伸自己的觀點,也要提供『文本證據』。」庭光補充,申論題的評分在乎論述的完整性、用詞的精確度,以及句子之間的連結性。「我認為哲學就是——經過思考後,為自己的觀點提出理由。」庭光貼心建議同學們,倘若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哲學系,可以試著查詢臺大開放式課程、Crash Course—Philosophy、哲學|立場新聞,或閱讀彭孟堯的《哲學入門:想想哲學》以及王文方的《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所以,哲學真的有用嗎?

哲學能培養一個人清晰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更因著理性論證、審慎思考的訓練,能幫助人成為獨立自主的公民。在法國,同學在高中最後一年會接受每週 3-8 小時的哲學教育,且配置專門的哲學教師,顯示出哲學訓練對於「成為公民」的重要性,舉凡「文化的多元性會阻礙人類團結嗎?」、「你是否該對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負責?」、「法律能帶給我們幸福嗎?」⋯⋯這些都是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題目! 

許多人認定哲學與自己無關,但事實上,哲學思想影響、甚至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改變,例如英國哲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論自由》說明如何保障自由、何時該干預自由,影響了當代人對自由的想像與社會氛圍;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提出社會地位與職位應公平開放,且給弱勢成員最有利的對待,這著名的「差異原則」影響了人們對正義的理解。「我認為哲學有用,有助於培養個人能力、成為一個公民,甚至能推動人類社會的改變,但我也想問,哲學的價值一定要訴諸於實際的用處嗎?」庭光認為,當社會強調「有用」的同時,也侷限了我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和趣味。

念哲學會失業吧?過來人經驗分享

庭光說,不少人認為大學科系要培養能對應到工作上的專業,例如讀完法律系就當律師、讀完企管系就做專案管理,然而,哲學系並沒有直接相應的職業,如果不想走學術,未來該如何是好?庭光建議,確定沒興趣的同學們請趕快轉系、重考找自己的一片天;但若決定留下,可以善用資源培養第二專長,探索有興趣深耕的領域並嘗試「實作」,把哲學背景轉換成看事情的觀點,在職場上就能提供獨特的價值。庭光指出,同屆同學中,雖有四分之一人申請轉系,卻也不乏想認真讀哲學者,而他最初因為「不服輸」而留下,也慢慢喜歡上哲學精確的語言和人文關懷的精神。

(聽庭光推薦臺大哲學系的課程、在 IOH 的故事,請直接點選「這堂必上」與「IOH 實習經驗」按鈕觀看)

我有個秘密想說——我不喜歡自己的長相

「如果有一個能測出『顏值』的機器,你會想測嗎?」回頭看自己國、高中時的照片,庭光感到生氣、沮喪,甚至怨恨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好好重視外表?但現實是,即便再怎麼努力,外表也只有及格邊緣,因為臉已經決定了大部分的分數,但認知到這件事,就要放棄嗎?」他開始踏進健身房、嘗試到 Salon 弄頭髮、看書學穿搭,也在哥哥的鼓勵下去看皮膚科醫師,卻發現即便調整了外觀,他心中依然毫無自信。「國、高中時,他們都叫我『醜男』,我當時覺得沒什麼、只是朋友間好玩的互動方式,但我現在發現,那個『醜男』的面具已經戴在我身上太久,讓我會不斷否定自己。」多年不敢照相的庭光,決定開始嘗試「自拍」,不再逃避正視自己,也不再逃避那些曾因輕忽而造成的錯誤。「我現在覺得,承認自己不帥,不代表要否定自己,學習喜歡自己、感謝自己的身體,我可以在能力範圍內讓自己更好看。」

面對人生:把句號變成問號

「我覺得有所困惑是好事。當我們對於生活有困惑,就是活著的證據。」分發進入哲學系後,庭光開始「把句號變成問號」,拋開固定的結論,開始對生活提問,釐清自己做每件事的原因與意義。此外,庭光也認知到「務實」的重要性,分析出最佳解並堅定往前,例如當他清楚未來不會從事哲學工作,便決定大一加入學生會、到補習班打工,大二到 Teach For Taiwan 擔任文字志工、大三到 IOH 實習,累積好自己的履歷、作品集,以及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一步步踏實地成就自己的浪漫。最後,他提醒自己:「活著本身就是值得感謝的事情,我們隨時都可能遭受打擊、身體的敗壞,活著就是感謝再感謝,就繼續前進吧!希望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存在而有所不一樣,能夠留下點什麼。」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