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高雄呂媽媽以此講座鼓勵後輩:「孩子 記得爸爸媽媽永遠愛你噢 放膽去逐夢吧」

講座由高雄醫學大學與 IOH 合作產出,並由 IOH 幫手 廖于欣、張康樂、劉大維、盧柏伶、謝任堯 協助 責任編輯:莊婕廷 核稿編輯:林立麗

高雄醫學大學 醫社系研究所 陳偉齡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高醫醫社系研究所碩士班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醫生世家鋪下的道路

「我不知道能做甚麼,想說至少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出生醫生世家的偉齡,從小就被寄予厚望,未來能踏上醫生這條道路。然而,對數學、物理毫無興趣的她,逃到了社會組,考上東海大學社工系。家人並不了解社工能做甚麼,唯一清楚的就是繼續升學。於是她抱著家人對她的期待,來到高醫醫社系研究所。

高醫周遭環境

高醫校園緊鄰著中和紀念醫院,高醫學生看病還會有折扣,偉齡開玩笑道自己也受益不少。高醫地處鬧區,不論是生活用品、三餐飲食都能同時滿足,像是家樂福為因應既是學校,又是醫院的環境,從成人紙尿褲、營養食品,到住宿需要的櫃子、臉盆、衣架等都有。吃的部分更有便當街、吉林街及熱河街三街鼎立。「沒有車,在高雄就像沒有腳。」雖然學校就位在市中心,但她認為沒有交通工具代步,到任何地方還是不太方便,搭公車的時間和走路差不多。因此她建議沒有代步工具的人,可以選擇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租金比台北便宜許多。

社工與志工間的差異

高醫醫社系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院,底下還有心理系及性別研究所,三系共處在一個研究空間。許多人會將社工與志工混淆,但社工其實是一門助人的專業,透過科學知識訓練專業能力,而社工與志工的差異,就在於志工不需回報,而社工要求的回報,即是案主(社會服務的對象)恢復其人權、健康或社會參與。偉齡還分析了全職研究生與在職研究生的優缺點,在職生因為有工作經驗,所以能夠很快確立研究方向。而全職研究生有較多時間跟在指導教授身邊,也更清楚教授有甚麼資源能有助於自己的研究。

學會聆聽,也是一門研究

高醫醫社系研究所包含許多研究領域,像是兒少、老人、社會福利、家庭暴力防治、新移民等,不似一般人所想的狹隘。系上有開設一門「身心障礙重建服務」課程,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以全英文授課,除了打開國際視野,也讓偉齡意識到英文的重要性;在「質性研究」這門課,她深刻體會到研究者即是研究工具的意義。所謂質性研究,便是透過訪談,主觀歸納出訪談的核心價值,但指導教授看完她的六個訪談文本後,只說了一句:「你的文本很無聊」,在參考教授的訪談文本後,她才意識到自己一直站在錯誤的立場進行訪談,將主觀的情感研究方式當成量化研究,以預期性的心理進行訪談,忽略受訪者內心感受,「你不聽別人說話,還會有人聽你說話嗎?」當訪談變成是非題,便失去質性研究的意義了。

無關自身的使命感

「對社工這份職業抱持使命感是讀碩士班的動力,但是我沒有這樣的感覺。」在高醫醫社系研究所,偉齡看到同儕對社工這個職業充滿使命感,清楚自身背負的任務。但對她來說,這種使命感不曾在心裡萌芽,支持自己念下去的動力是那份「責任」,以及家人對她的期待。也因此同儕間相互輔助非常重要,研究生常常需要在短期消化文獻,與同學分工合作,不僅能增加效率,還能交流意見。而在研究時遭遇瓶頸,若能有朋友的加油打氣,就會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所以當大家都畢業或休學,你就能深刻體會到孤軍奮戰有多難熬、痛苦。」

從Cosplay中找到自己

從高中到研究所,偉齡一直堅持在漫畫的道路上奔走,從同人誌社到漫畫社,不僅在新環境認識新朋友,她更想藉由 Cosplay 宣洩壓力,逃離現實中不完美的自己。她崇尚那些角色的特質,或許是自信、優雅、具有領導風範,這些都是自已渴望擁有的。對漫畫的熱情,更是一路延燒到日語學習,幫助她拿下日文 N2 認證。這也讓她有機會到青少年課輔中心教孩子日文,透過圖卡帶領這些沒機會出遊的孩子環遊世界。

在 2015 年,她參加了亞洲智慧生活國際學院,是以長期照護、跨領域為主軸進行的活動,在活動中,她聽見一位南韓碩士生因為家裡長輩有困難,所以想為長期照護盡一份力,另一位哈佛碩士生說:”I born to do this.” 這些都讓她開始思考,或許自己不敢放膽逐夢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這份使命感。

論文是面明鏡還是照妖鏡?

「論文是面鏡子,那它究竟是你的明鏡還是照妖鏡?」事實上,社工實務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踏入職場,不僅會影響到案主權益,還有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許多人會選擇念研究所進修。但偉齡認為是否只念到大學或繼續念研究所,都取決於個人。而研究所之於她,就如同照妖鏡,反映出不適合讀書的自己,她忘記自己還是學生,有犯錯與學習的權利,靠著意志力苦撐做完每件事,也藉著論文看清自己的極限,最後發現這樣痛苦難熬的過程,不是光有意志力就能完成的。

「懵懂不是件壞事,只要知道自己要甚麼就可以了。」在學習的路上,她從來就不是跟隨自己的心走,但現在她想停下腳步思考究竟想要甚麼。她以七十九歲站上伸展台的王德順為例子,鼓勵大家:「沒有太晚,只要你下定決心。」不要讓年紀成為但書,阻止自己繼續走下去。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