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系迷思 /學測申請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考試衝刺 /108課綱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Photo Credits: Jessie Mar

別被科系專業綁死!從師大到好萊塢工作的設計師成長日記

在美國好萊塢 Filmogragh 擔任片頭設計師的陳品臻 Abby 畢業於師大設計系,大學時在曾經負責五月天 MV 等大型專案的 Bito 設計工作室實習,後來申請教育部海外藝術設計菁英計畫前往美國 Art Center 學習之後,因緣際會之下透過師長介紹進入好萊塢影視產業的片頭設計公司工作。
2019-01-17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海外求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若不是有著優秀的口條,就必定是擁有令人欽賞的工作能力,也許你很憧憬 Abby 年紀輕輕就順利在美國擔任片頭設計師,於是想知道應該如何精進自己所學,以爭取到出國工作的機會,但 Abby 卻在訪談中告訴我們:「自身科系的專業養成不是最重要的事!」為什麼她會這麼說呢?一起來聽聽她的見解吧! 

(Photo Credits: Abby)

大學通識課是人生裡幫助自己成長最多的轉捩點

高中就讀美術班的 Abby 很早就確立以藝術設計為志向,當時對動畫設計有興趣的她以著重技術訓練的雲科數媒系作為第一志願,其實偏向理論的師大設計系並不是自己的首選,甚至與家人掀起了家庭革命,但是最後仍在師長父母的期待之下進入了師大設計系就讀。

到了大學之後,除了系上的必修、選修課,讓人花最多心思的莫過於通識課,不少人忙著向學長姐到處打聽「哪門課又甜又涼?」、「這門課好不好過?」,選通識課時只修所謂的「營養學分」,也就是給分高、作業少、考試簡單、課程淺易的課程,在許多人心中,通識課幾乎與「混學分」劃上等號。

然而,有別於這些想法,Abby 進入師大設計系就讀後發現系上課程無法滿足她強烈的學習渴望,於是花了許多時間鑽研課程評價,修了許多自己喜歡的外系選修和通識課。

「不同領域的通識課,像是哲學、數學之類的,反而讓我學到比設計系更廣泛的知識,這些化為內涵後,會讓自己的作品更多元,因為我覺得作品不只是由技術組成,其實有更多時候是從個人散發出來的涵養。」

Abby 覺得大多數的技術類課程都可以靠自己學會,但哲學、邏輯、數學等通識課是幫助自己更認識這個世界。她認為在做設計時,技術精湛與否或許不是重點,也不全仰賴靈感乍現,更多時候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才是最重要的。

別太埋頭苦幹,還是多問問題吧!

升上大三後,Abby 也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未來出路。立志在業界成為專業設計師的她,回首過往在師大設計系的學習,擔心自己缺乏與業界接軌的實力,於是興起進入職場實習的念頭。當時的 Abby 偶然被 Bito 設計工作室的作品吸引,因此鼓起勇氣申請了 Bito 實習,並順利被錄取。

在 Bito,Abby 第一次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擁有被需要、被認可的感覺,成就感油然而生,但面對接踵而至的作品截稿日,Abby 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公司快速的工作步調,並費了許多心思研究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不像個人的隨性創作,產業的步調很快,每件作品都是有期限的。那時候我花很長時間告訴自己該停止了,不可以再做下去了。

習慣於埋頭苦幹的她,常常在著手於案子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有點偏離原本的設定或是客戶的需求,內心備感挫折。當時,公司的導演提醒了她,其實應該多問問題,才有更多時間能夠改進,一直埋頭苦幹拖到後來沒有修改的機會,導致徒勞無功的結果,實在很可惜。

在美國的課堂筆記:不用害怕講錯話!

Abby 在實習期間,也開始考慮往後要到國外進修,由於一直很嚮往到美國闖一闖,所以在大三下透過「教育部海外藝術設計菁英計畫」前往產業導向強的 Art Center 學習,發現許多台美教育差異。

Art Center 校園(Photo Credits: Abby)

在師大上課時,老師問問題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但是在美國好像不太一樣,學生比較常講出自己的想法,好像也都不怕講錯話的感覺。

Art Center 課堂(Photo Credits: Abby)

有別於在台灣的學習經驗,Art Center 的課堂步調相對快速,而且在課堂上有大量發表意見的機會。Abby 發現老師在課堂問問題時,學生們會爭相回答;同學報告完後,一定會有其他人舉手發問,並針對作品發表意見評論。

就算沒人舉手發問,台上發表的同學也會自己點人回答,這樣的現象在台灣是相當少見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也使 Abby 更投入於課堂。(推薦閱讀:我曾被「正確答案」綁架,直到在 UCLA 學會舉手發言

她認為這些課堂上的表達機會對於往後進入職場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比起在學校,產業步調相對快速,在不清楚自己的作法是否正確時,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多問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加快工作的進度,也能確保自己與同事之間是沒有理解上的差異。 

好萊塢片頭設計師的職場甘苦談

透過 Art Center 的老師引薦,Abby 輾轉進入好萊塢的 Filmogragh 實習,之後成為專任的片頭設計師,配合電視、電影、廣告等影視產業作品的整體風格,設計出影片在開頭或結尾時用於營造氣氛、呈現作品名稱與工作人員的動態影音視覺效果。

滴答屋(The House with a Clock in its Walls)是 Abby 在 Filmogragh 的作品之一 (Photo Credits: Abby)

Abby 覺得在台灣和美國工作最大的不同是職場氛圍,美國職場文化更注重社交,Abby 自己就很喜歡 Filmogragh 幽默的同事與活潑的工作氣氛。不過,Abby 也提到在美國設計相關行業生態和台灣一樣偏向高工時和責任制,上下班時間比較彈性,但美國的產業面向和選擇比較多,像是片頭設計師這一職位在台灣相較是少見的。

設計師需要一個大顆的心臟!

Abby 認為擔任片頭設計師最大的挑戰是必須要有足夠的抗壓性來滿足客戶需求,而成就感是最重要的工作動力來源。有時,因此感到沒自信,但是努力克服之後就會為自己帶來成就感,獲得被肯定的感覺,也更有工作的動力。

建立自身科系的專長絕對不是大學裡最重要的事

Abby 認為藝術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不一定要出國求學或工作,但是若有機會換個環境看看,除了能讓自己學會獨立之外,也會因身處異地而能擁有更細微的觀察力,轉變成自己日常的創作養分,使作品有更多元的風格。

(Photo Credits: 王秀儒)

一開始我覺得我念設計系,以後就是要從事設計領域的相關工作,其實我花很少時間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Abby 反思在台灣求學時,當大家趨之若鶩地追求社會期待的熱門科系時,常常有許多人在畢業後反而出現不想從事該領域的工作,或是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和本科系無關。因此,Abby 認為多花時間確定自己的興趣和方向,比起一味鑽研科系專業更重要,可以透過多方涉獵各領域,讓自己對世界有多一點認識之後,在選擇未來時會更有信心。

我一直覺得科系和培養專長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修了那麼多不同的課程,會比起只鑽研在一個科系,有更多的成長。

我們時常拘泥於「專業」的框架,反而窄化了自己的路,所以,為自己的人生多製造一些出走的機會吧!離開熟悉的環境也好,多修課、看書也好,走出專業的象牙塔,外頭還有許多有趣的事物等著我們去挖掘,或許就會因此發現自己未被開發的潛能。(同場加映-相似科系比較:工設系 vs 媒設系 vs 設計系 vs 美術系,聽聽學長姐比較科系所學差異,怎樣特質的人比較適合念呢?

作者 吳冠萱

Guang-Xuan Wu 吳冠萱,中山女高畢業,現就讀於台灣大學社工系。熱愛攝影、電影,起初以為影像只是一種敘事和紀錄的方式,卻在過程中捕捉到人和土地之間的連結,於是發現自己面對發生在這土地上的事情是一齣無法置身事外的戲,希望能用溫柔的力量改革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