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系迷思 /學測申請 /志願選填 /高職升學 /考試衝刺 /108課綱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江孟芝

旅美設計師江孟芝:人生從沒有為時已晚,在該要求自己時,絕不要手軟

每個光鮮亮麗都是不簡單的跋涉,每個榮譽勛章都是不認輸的意志。
2018-06-03

旅美設計師江孟芝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其畢業設計《陌語莫語》(A Strangers to Words)榮獲德國紅點視覺傳達設計大獎、美國 IDA 國際設計獎、Google Chrome 創新實驗網站與英國流明獎等多項肯定,作品更巡迴世界展演。

在美工作期間,Nike、M·A·C 彩妝、資生堂以及風靡全球的線上遊戲《英雄聯盟》都是孟芝的客戶,她在 29 歲便當上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研究所講師。

年紀輕輕就立下如此輝煌的經歷,但許多人沒有看見的是,這全是肇因於她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時間所掙來的。

孟芝小時候與母親的合照(Photo Credit:江孟芝)

 

江孟芝成長於屏東的鄉下,家中經濟來源僅靠母親賣保險維繫,經濟並不寬裕。但孟芝從小就展現出對藝術的天賦,一拿起畫筆,她便迫不及待在家中牆壁上塗鴉;國小放學後,她躲進鎮內唯一的書局,小心翼翼地翻閱著店裡稀少的藝術叢書,自行學習紙雕、拼貼、拓印等手工藝。

原本只是把藝術當興趣經營,但內心的渴望卻益發強烈,直至要升高中時,孟芝才第一次和家人表達想報考美術班,家人由於擔心未來工作問題,原本是不支持,經過許多溝通後,態度才逐漸軟化。

這是我的選擇,以後不賺錢也沒關係,請讓我選擇一個我喜歡的科系或職業。未來最壞的打算,我都可以承擔,我願意去承受自己選擇的結果,而我現在一定要去試。

那是她第一次和正統的美術訓練沾上邊,有些人可能覺得美術班不過是畫人體、靜物素描,每個人都畫一樣的東西,有什麼好玩的?

但對孟芝而言,每次練習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體驗,是她終於能在學校學習自己熱愛的事物、開心地創作。在每次能自由發揮的主題下,她奮力嘗試,累積創作能量,她也不清楚自己能憑著這股傻勁走多遠,只知道如果自己現在不走,未來肯定會後悔。

孟芝在高中時期的水彩創作(Photo Credit:江孟芝) 

世界不會因你的抱怨而變好,但你可以先把自己做好

進入師大設計系就讀後,首先衝擊到她的是自己與同儕在設計基礎上的差距,許多北部同學從國、高中就開始接觸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繪圖軟體,自己卻是到大二才開始學習。

為了追趕上別人的進度,她買書自學,跨系、跨校去選修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相關課程,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新的挑戰,接受不同的設計刺激。在此同時,她還要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每次都是到了班上,發現大家都非常厲害了,我才開始學。但沒關係,至少我還有學習的機會。

她的成長歷程教會了她,當實力不足以支撐自己的野心時,更要沉住氣、潛心學習,把自己做好。當你全心投入於學習,哪裡還有餘力去抱怨起點的不公平?雖然命運總愛折磨人,不會讓你光憑努力,就能如願抓住每個機會,但是你花多少努力,自然能看見自己有多少成長。(同場加映-相似科系比較:工設系 vs 媒設系 vs 設計系 vs 美術系,聽聽學長姐比較科系所學差異,怎樣特質的人比較適合念呢?

孟芝在大學期間的素描作品(Photo Credit:江孟芝)

 

雖然很早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還是在設計裡迷了路

孟芝在大學遇到的第二個挑戰是「要為了比賽做設計」,國內大學的設計教育偏向去迎合評審的方向或口味,老師常會要求學生參賽,讓全班都做同樣的主題,而且很在乎比賽名次。

的確,做設計是該考量到能否讓他人理解,但如果單純為了滿足客戶端喜歡的風格而做,裡頭沒有任何的自己,還能稱為是個人創作嗎?

設計是為了客戶,是為了讓別人了解,所以你要把自己縮得很小,去滿足別人的需求,我可以懂這些意思,但在過程中,我漸漸覺得自己是在做『別人的東西』,我的風格變得很破碎,看客戶端是什麼,就必須給符合的設計,這讓我很迷惘,於是我就想:我自己到底是什麼?

特別是在大學相對自由的環境,不放手讓學生去做自己喜歡的,而是急於要他們對業界的標準百依百順,豈不是在消磨學生對創作的熱情?這樣的教學環境又如何能孕育出前衛性的設計?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孟芝更篤定出國留學的志向,她從大學才開始接觸到外國藝術家,發現自己還沒看過的世界實在是大到無法想像,孟芝最喜愛的莫過於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不僅僅是著迷於她魔幻般的作品,更是受她的生命故事所啟發。

這名飽受精神疾病所困擾、長期被日本社會保守風氣所壓抑的女性在 1950 年代獨自來到紐約,語言不通、更沒有人脈,前途一片渺茫,她唯一肯定的是,她想要創作,堅持把所有的錢都孤注一擲於創作,即便還沒有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她還是拚命地畫,把她對生活的掙扎、腦中的想像通通畫出來,在極其艱困的環境下,孕育出充滿生命力的前衛創作。

在 2012 年,草間彌生回顧展於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同期間,第五大道 LV 旗艦店也特別製作了草間彌生蠟像(Photo Credit:江孟芝)

 

不過,孟芝也明白以個人經濟條件,要大學畢業後馬上出國,估計是不可能的,於是她決定把準備期拉長,從大學就開始加強語文能力、跑教育展來認識學校,畢業後一邊做網頁設計的工作來累積作品集,一邊準備教育部留學獎學金考試,小心謹慎地踏穩當下的每一步,即使是繞路也沒關係,那些在業界打滾的日子令她更了解自己缺乏什麼、真正想追求什麼,讓她日後在紐約的學習更有目的性。

 

在截然不同的設計環境,放手一博

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第一堂課,老師劈頭就問她:「你想要做什麼?你希望說的故事是什麼?」這樣開放性的提問是孟芝在台灣教育環境下鮮少聽見的,他們尊重個人的主體性,老師不會「指導」學生,而是先看學生想要什麼,才去「引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設計師,由你自己決定;你需要什麼樣的資源,由你主動向老師要求。

我決定在研究所不要做任何跟商業有關的東西,我要做很實驗性的,別人看不懂也沒關係,這是為我自己而做的作品,因為你這輩子可能就是在研究所的兩年能做自己的東西,畢業之後的 40 年都只能為客戶想要的風格服務,所以我很珍惜這兩年的時間。

孟芝在研究所時期開始運用程式創作,作品完整影片見此(Photo Credits:江孟芝) 

 

想獲得別人的尊重,不需要忙求認同

但是,孟芝留美期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碰商業案子,她剛來到美國時,戶頭僅剩 3,000 美金,為了維繫生活所需,她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寫成企劃書向學校爭取助教獎學金,除此之外,就是瘋狂地接案、不斷尋找案源,一開始向留學辦事處毛遂自薦、對身邊的朋友詢問「有沒有人需要做網頁設計?」再把個人作品放上學校的 Behance,讓有設計需求的客戶能更容易找到她。

「所以在國外,是不是外向的人比較吃香?內向的人需要為此改變性格嗎?」是許多人常有的困惑,但孟芝發現外國雖然重視人際發展,但拓展人際網絡的關鍵不在於忙著交際應酬、拚命向所有人攀談來留下好印象,而是在於你能主動為別人做什麼,以及實際上又做了什麼。

活潑外向的人或許走到哪裡都比較討喜,但要維持長久的關係,卻不是這麼單純。本身內向可能會讓你失去一些機會,但違反本性則會讓你失去全部的快樂,其實,內向從不會讓你吃虧,吃虧的是你沒有貨真價實的本事。

你不用走進人群譁眾取寵,而是有信心地表達自己擅長做什麼,別再害羞地把自己全部藏起來。「做你自己就好了,把自己的樣子做好,而不是去迎合他人,接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多愛惜自己一點,傾聽自己,欣賞自己的缺點,用最真誠自在的態度和別人交流。」

在紐約街頭,隨處可以和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作邂逅(Photo Credit:江孟芝)

 

不管過什麼生活,至少是我的選擇

作為窮學生,孟芝為了討生活而疲於奔命,但環顧四周同學,大多數人的家境都不錯,有的甚至是富二代,他們一天的開銷等於自己兩、三個月的生活費。

孟芝內心當然也曾感到不是滋味「為什麼別人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我都要努力很久、很久、很久才能做到?」到了後來,她才逐漸釋懷。

我們就只是處在不同的生活型態而已,他們因為有家庭的支持,生活可以很有餘裕,能去 outlet 買包包、去吃好吃的餐廳;但我出國是想學設計、看這邊的展覽,這是我的選擇,當自己能走在想要的道路上面、能感覺到每一個決定都是自己做選擇的、自己所追求的,為何還要對生活不滿意呢?

「我能選擇到紐約就已經很幸運了,剩下的路再苦,就算跪著也要把它走完。既然我都能走到這裡了,就代表一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境不會是阻撓自己前進的因素,所以我不用去『比較』讓自己難過。」(同場加映:為何孟芝說留學不是必經之路,她還是選擇背負百萬學貸前往紐約?

 

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來美國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是一個文字的陌生者,雖然英文不差,但你是在用不熟悉的語言向世界做思想的交換,從中會得到很多衝擊、挫折與無奈,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學習外語?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到底在東西方文化衝擊之下找到了什麼?

異鄉遊子內心的糾結成了孟芝畢業設計《陌語莫語》的起點,她以自己多年的筆記本當作文本,透過程式將 2 萬多個單字依音節長短作整理、運算,最後視覺化於觀眾面前,隨著觀眾觸碰作品裡不同的單字節點,便會產生不同樣貌的星雲圖,煞是美麗。

《陌語莫語》網頁中,隨著使用者點擊不同節點,會變化出不同的圖騰(Photo Credit:江孟芝)

 

《陌語莫語》對孟芝而言意義非凡,是她純粹透過創作去抒發自己在適應西方文化中的迷惘與反思,傳達的是極為個人的內在情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為得獎而創作,卻使她接連獲得國際設計大獎肯定,更因此在美國、義大利、北非阿爾及利亞、中國、台灣各國巡迴展覽。

在藝術創作上,你永遠不知道靈感來源會是什麼,我也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用自己一直以來的筆記本做創作,而它居然能帶我去世界各地展覽。

「我每次都會和別人分享這個作品,因為它是代表我自己,可以表達我的人生故事,我不會特別去提 Nike、英雄聯盟的案子,因為那不是我一個人做的,那是一個團隊做的,有企劃去寫文案、有工程師去 coding,而我只是做設計,所以那不全是我的意思,很多設計師都能做到他們的案子啊!而你要做自己其實很難,你要怎麼做出自己的風格、個人的特色,怎麼去影響別人才是最難的。」

(Photo Credit:江孟芝)  

是每個轉念之間,讓她活得無所限制

從來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在完成之前都看似遙不可及。

「努力、踏實、堅持」這些詞看似老生常談,實踐起來卻很困難,是最貼近孟芝的形容詞,但如果僅以此去概括她走過的路,未免把一切想得太過簡單,在孟芝身上,最可貴的是她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她不曾因爲比別人起步晚而退縮,在該要求自己的時候,從來不手軟。她不曾畏懼現實的考驗,把每個接踵而至的困難視為磨練自己的挑戰,沉住氣地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

關於追逐自己的熱情,她認為從什麼時候開始都是最好的開始,在只有一次的人生裡,她只想一直跑下去,看看自己還能到達什麼程度,就算失敗又怎麼樣?繞點路又怎麼樣?何必跟其他人比較?她知道,每個人想走的路都不一樣,而終點也絕不會只有一個。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你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人生從來不會是「只要努力,就能有好結果」,或許在你奮力和現實衝撞之後,發現的卻是這世上存在著更多、更難以撼動的重重限制,所以更為重要的其實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接納那個不盡完美又脆弱的自己,是你的每個轉念之間決定了你是誰,能不能在限制之下,活得無所限制。

講者簡介

Meng Chih Chiang 江孟芝,臺灣屏東縣屏東市人,目前為夢界實驗設計工作室創意總監,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研究所,著有《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

曾多次於大型國際設計賽事中奪獎,如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澳門設計雙年展銀獎、 義大利 A’ 國際設計大獎銅獎、美國 Adobe 卓越設計大獎⋯⋯,並出任設計大賽評委。欲更深入了解孟芝故事,可詳閱其粉絲專頁作品集網站

《不認輸的骨氣:從偏鄉到紐約,一個屏東女孩勇闖世界的逆境哲學》簡介

孟芝出身屏東鄉下,身體裡卻住著一個不循常規、風格強烈的設計精靈。她無畏外在環境的不平等和別人的嘲諷,爭取到赴紐約留學的機會。她不怕現實無情,只怕自己不夠努力,即使曾經窮到戶頭裡只剩下三十五美元,靠著瘋狂打工、接案、申請獎學金才得以度日,支撐她的,是一股永不認輸的骨氣!

她也曾經失眠長達六年,甚至罹患憂鬱症,夜夜崩潰痛哭。面對低潮,她用跑步找回了接受脆弱的勇氣,從操場一圈開始,一路跑向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的芝加哥馬拉松。

經過漫漫長路,如今的她是贏得各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設計師、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講師,更是知名線上遊戲「英雄聯盟」的幕後功臣,她要用她的故事告訴你:每個平凡的靈魂,都有不凡的力量!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