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經驗分享
打破教育框架找回天馬行空的自己
陳子涵從小就熱愛動手創作,是個勇於表現自己的女孩,有著樂於接受挑戰的性格。因大考失利的她,被迫放棄本來被師長規劃好的升學道路,加上家人的鼓勵,讓她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子涵於是重新想起小時候自己在創作中的快樂,決定進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找回自己對藝術的喜愛。透過講座,她將分享身為非科班生的自己如何在大學克服挫折後重拾自信,在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努力方向。
臺北教育大學簡介
「讀教育大學以後一定要當老師嗎?」子涵強調北教大裡不同科系和組別有師培、非師培生的差異,並不是所有科系畢業後都是往教職發展。北教大距離捷運科技大樓站步行約 5 分鐘的距離,一出校門就是公車站牌,交通相當便利。學校周遭有著販售日用品的勝立百貨與 118 美食街,學校宿舍為六人一間房,一學期費用相較校外租屋便宜很多。北教大特色建築有對外開放的北師美術館,此空間以「將藝術盡可能貼近人們生活」的理念經營,搭乘捷運文湖線時候還能看見美術館二樓的櫥窗展覽空間,別具一番風味,其他特色包含鐘樓、提供學生佈展的防空洞藝廊,以及提供學生活動中心的學餐等。
打破你對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刻板印象
「設計人就是又潮又怪?還可以輕鬆賺大錢?」子涵認為設計領域人才並非個個都奇裝異服或是特立獨行,也不如大家想像的輕鬆,必須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去閱讀書籍、涉獵大量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孕育設計靈感。在她的眼中,設計不只是為了別人而已,也必須做自己想做的。
子涵解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形」是指創作的過程,而非像是髮型、服裝造型等強調美化實體的「型」。接著,她以「書本」舉例說明系上與其他設計科系所學的差異,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像是一本書的目錄,能夠一次看完藝術全部的領域,大概了解各個領域的不同後,再自己選擇深入鑽研;而其他設計科系像是書的章節,學生一開始便針對藝術裡的特定領域作深入學習。
深入探究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課程
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分成藝術組、設計組,前者著重藝術教育、藝術創作與藝術理論等,而後者偏重工藝設計及商業設計,子涵本身就是隸屬於設計組。大一的基礎課程包含設計概論、素描、圖學、基本設計,學生也會學習如何運用設計相關軟體、媒材與工廠設備。在「設計概論」這門課是學習美的十大原則與藝術史;子涵也強調「素描」和「圖學」這兩門課都是從最基礎開始教起,所以不擅長畫畫的同學不需要太過擔心;而「圖學」是奠定往後工業設計的操作依據;在「基本設計」則能學到如何運用點、線、面進行設計。
大二開始會有更多進階的課程,例如視覺傳達設計、設計方法、表現技法、木工藝創作工作室、陶藝創作工作室、金工工作室、模型製作、數位造形設計、設計電腦繪圖、生活產品設計等。「設計方法」是指導學生如何為了設計做問卷調查等,認識在做設計之前所需的一切準備工作流程;「表現技法」是運用繪畫技巧來強調作品的特徵、快速傳達設計概念,每週都有指定作業,期末評量方式是現場考試;在「數位造形設計」會學到 Alias AutoStudio 這套軟體,與「設計電腦繪圖」所使用的 SolidWorks 軟體最大的差異是,前者是以「面」的方式組合而成設計的實體,而後者是利用「挖空、堆疊」的方式來做造形變化;「生活產品設計」則是認識設計流程,親自體驗從發想、草圖到建立模型等階段。
到了大三,學生必須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繼續精進,在「設計企劃」這門課是會模擬大四的「畢業製作」來提前做準備;而大四的重心就是「畢業製作」,據子涵所知會要花上大量的時間與指導老師進行討論,用作品總結自己四年以來的學習收穫。
助你技能滿點的學習場所
「只有你不想學,沒有你學不到!」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專業師資,除了邀請業師到課堂講授之外,也有木工、陶藝、金工、電腦教室及專業攝影棚等空間,同時也提供許多參加競賽的機會。「機會是自己給的」,子涵強調到了大學不能只是被動地學習,必須主動尋找、爭取資源,才不會錯失良機。
印象深刻的課程
「台灣歷史與人物」重新喚起子涵對歷史的興趣,她不只從課堂上學習到做學術研究的方法,也因為課程要求的族譜作業而更了解自己的祖先和家族緣起;「工藝課」則是子涵前所未有的課堂體驗,除了接觸到過往不了解的藝術設計領域,與夥伴們一起討論到通宵也是她很難忘的經驗。
從課外活動挑戰自己
子涵在大學期間參加了熱舞社,沒有舞蹈底子的她透過跳舞展現自信,變得更認同自己。同時她也參與了系學會,負責籌劃系上活動,成為系上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個性閒不下來、總是樂於接受挑戰的子涵,也曾擔任宿營的活動組和聖誕晚會主持人,為同儕留下難忘的大學回憶。系排對她而言也是大學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時常會與夥伴們一起定期聚餐、出遊,彼此的感情情同家人。
挫折會是成長的養分
「被打擊無所謂,重要的是你能再一次站起來。」非科班出身的子涵,進入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之後其實花了很長的時間適應,大一的她對課程的內容感到很茫然,認為實際與自己的期待不同,也對自身未來感到很不確定,在課堂上更是屢遭挫折,發覺自己的作品原來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由於家人都不是藝術設計背景出身,所以也很難理解子涵為何要花這麼多心力在創作上,因此身心俱疲的她常會面對家人質問:「為什麼妳都不回家?」,不過,家人對子涵而言,也是最堅強的後盾,鼓勵了一度想放棄的她:「既然學了,就要堅持下去」,這些挫敗讓子涵重新反思「美」和「會畫畫」的定義,因此現在仍繼續精進個人能力。
在嘗試之前,不能說不
「使你改變的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子涵以跳水的經驗舉例,等著別人推自己會遍體鱗傷,因此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先勇敢跨出去,才能好好享受整段過程。在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的培育之下,她除了獲得滿滿的技能,也學到了不放棄的韌性和換位思考,她鼓勵學弟妹在還沒嘗試之前永遠不要輕言放棄,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有收穫,但是不努力絕對不會有成果。
傳承經驗也是教育的一種形式
子涵也認為,現在念的科系不代表以後一定要從事相關領域,最重要的是將自己在大學學到的一切靈活運用在各個行業。雖然她目前沒有當老師的打算,但是受到工藝老師的影響,她期許自己也能將工藝技巧傳承給後輩,而這樣的經驗傳承其實也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因此即使不當學校老師,熱愛分享的她,仍是與教育有著緊密的關聯。在未來,子涵期許自己能帶著勇氣繼續堅持下去,努力地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在體制外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