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 HPX 社群創辦人 蔡明哲先生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面對多變的未來,記得要保持好奇與勇氣,這會讓你獲得更多的樂趣!」

小幫手:李欣怡、史璧華、周奕瑞、曾貽萱

責任編輯:張紹敏

核稿編輯:林立麗

中山醫學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黃俐閔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我可以成為那一道微光

黃俐閔高二時參加了臺大杜鵑花節,在職能治療系的攤位上看見一群正在摺紙、打中國結的學長姐們。原本誤以為是「大學還有美勞課」,進一步了解後,俐閔發現透過勞作也是治療病人、訓練精細動作與社交能力的方式之一,因此對職能治療產生好奇。「做這行需要樂觀和耐心耶!妳真的做得到嗎?」面對媽媽的疑慮,俐閔特別寫了一篇長文溝通。對她而言,病人在康復的過程中,時常就像在不斷往上爬行的過程中跌入深淵,自己若能成為一道希望的微光,將是意義非凡的事情。憑著堅定的信念,俐閔最終進入了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中山醫學大學簡介

既不是中國醫藥大學,也不是位於西子灣的中山大學,中山醫學大學位於氣候宜人的臺中南區。學校鄰近高鐵與臺鐵,捷運也預計在 2020 年開通,交通非常便利。學校周邊生活機能良好,同學除可利用「好食中山醫」外送平台,附近亦有大慶街、愛買與星巴克。學校校地不大,各系課程大多安排於正心樓上課。在資源方面,學校每週二提供「語言學習角落」,讓同學與外語老師練習英、日語會話。除此之外,中山醫學大學有著附設醫院,常有醫師受邀到課堂上分享臨床經驗。

簡述職能治療

若要用一句話描述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OT),俐閔形容:「職能治療是用有目的性的活動協助病人從事有意義的職能。」舉例來說,若中風的病人在進食上有障礙,負責照顧的家人可能為求方便,會直接從旁餵食,但病人通常是更偏好能自行進食,而職能治療師即可透過活動協助病人恢復日常功能。

職能治療學的三大領域

職能治療主要分成生理、心理、小兒三大領域,「生理」關注肌肉骨骼神經的損傷,如中風、脊髓損傷、腦傷、手外傷等,常需搬動病人軀體;「心理」是面對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失智症等患者,重點在於協助對方建立生活常規、培養興趣,進而融入社會;「小兒」則常會接觸到腦性麻痺、自閉症、過動症的孩子,透過遊戲協助孩子學習。目前也正開始發展第四大領域「社區」,試圖跳脫醫療體系,以社區的觀點了解病人的生活與需求。然而不論從事何種領域,同理心、創造力都是職能治療師不可或缺的能力。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系課程簡介

大一時,藉基礎課程將同學引入門,包含職能治療導論、理論基礎、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等,由於課程較少,俐閔建議學弟妹們在大一多修通識課。大二課程則包括評估學、活動學、解剖學、生理學與肌動學,「評估學」介紹評量病人情形的工具;「活動學」內容為分析活動教案,旨在設計出對病人有幫助的活動;「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雖然職能治療師在未來工作中無需動刀,但還是必須從這門課去更深入了解人體。

大三進入職能治療的專業課程,包含生理 OT、心理 OT、小兒 OT、技術學、職業復健、臨床見習。同學見習時是至醫院觀察病人情況認識真實的醫療現場。到了大三下,學校會公布不同合作醫院的實習名額,同學將依照成績依序選擇大四實習地點。大四實習期間,作息相當規律,一早準備活動與器材,中午進行個案討論,下午則治療病人,並受臨床老師監督,在結束後進行紀錄與檢討。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特色與資源

全臺目前僅有七所學校設有職能治療學系,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人數少、關係緊密,常舉辦如系火鍋、系卡拉、OT 週、復健之夜等活動,讓同學在診療工作上能更加活潑、得心應手。系上合作的實習單位遍及全臺北中南,在大四必修實習結束後,也有選修的海外實習,地點是新加坡、馬來西亞。

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未來出路

同學畢業後可留在醫院服務,除了能享受豐富的資源,也可以較為全面地認識病人;若選擇進入診所與私人機構,優點則是不需受限於繁複的制度;同學亦可進入護理之家、精神照顧等社區機構,或在學校中治療有學習障礙、發展遲緩的兒童;此外,也能進入輔具資源中心研發適合身心障礙者使用的生活用品,或從事學術研究,將職能治療的知識傳遞給後輩。俐閔認為同學們沒有必要在畢業時即決定未來走向,可以先從事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後,再思考是否有必要攻讀研究所。

簡介整個醫療團隊如何運作

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是透過活動改善病人日常生活中的失能情形,與其相關的角色有物理治療師、社工師與心理師,「物理治療師」使用物理因子如電療、水療、徒手等方式對病患進行治療;「社工師」是為病患及家屬尋找資源,如經濟補助或社會安置;「心理師」則是從情緒、精神、認知上對病患進行心理衡鑑。另外,語言與聽力治療師、醫師與護理師也是 OT 常見的合作對象。

印象深刻的課程

在「職能治療失能觀點」的課堂上,同學們會以不同角度討論「失能」的定義,「有時病人已滿足於現況,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鼓勵病人,同時尊重病人?」相較大多數由老師單向授課的課程,這門課以討論的形式引導同學反思所學;在「團體動力學」中,每位同學會分組扮演不同角色,如領導者、紀錄者、觀察者等,任務是了解各種角色在團體中的定位。這門課也提供同學到「臺安幼兒園」見習的機會,讓俐閔初次見識「問題兒童」的狀況,啟發她設計符合孩子需求、不受障礙限制的活動。

醫院實習經驗談

「雖然我很喜歡職能治療,但事情不是說喜歡就會一路順遂。」回想大學生活,俐閔雖然享受腦力激盪、設計教案的過程,卻在實習中頻頻撞牆。大四時,同學分別至不同單位實習,每站三個月。俐閔的第一站為精神科,遇上病人情緒失控時,必須練習在保有同理心的情況下,同時切割自己的情緒;第二站來到生理科,由於牽涉神經與骨骼,俐閔常保持戰戰兢兢的心情,難以精確地拿捏劑量;到了小兒科,她發現孩子比想像中更加任性,「我的方式是比小孩更胡鬧,他們反而會開始控制自己。」充滿波折的實習經驗讓俐閔第一次體認到,自己與病人其實是合作的關係,自己也必須維持專業。

我考了兩次國考

國考考科包含解剖生理、理論基礎、生理 OT、心理 OT、小兒 OT、技術學,其中職能治療三大領域科目必須及格,否則不論加總後的平均分數如何,皆無法通過國考。「全班都考過了,就我沒過!」俐閔的國考之路並不順遂,不過,國考每半年就會舉辦一次,她利用這半年,除了加倍充實知識、申請成為研究助理之外,也認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繼續走職能治療這條路。關於國考的準備事宜,俐閔建議學弟妹從練習考古題開始,找出自己的弱科,儘早加強。

如何申請留學日本

俐閔在擔任研究助理期間,也開始著手申請日本茨城縣筑波大學感性認知腦科學研究所,「我希望人能有尊嚴地活到最後一刻。」她想從事失智症相關的研究,並在日本研究長照制度。在講座中,俐閔也分享了自己申請的流程,第一步是瀏覽該校網站,鎖定想深究的領域並寄信給該領域教授、討論研究計畫;第二步為繳交申請書,包含畢業證書、學分證明、成績證明等資料;第三步進入筆試與面試,須準備英文閱讀理解、專業科目考試、入學動機、專業經歷等。俐閔也特別提醒,日本留學並不便宜,光是申請費即需 8,000 台幣,入學費則約為 80,000 台幣。

治療病人前,先照顧好自己

過去的時間安排多仰賴家人、學校與補習班,俐閔在上了大學之後才開始學習時間管理,自嘲有拖延症的她以「設鬧鐘」的方式提升自律能力,依靠鈴聲提醒自己執行計畫。在時間管理之餘,她也提醒學弟妹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在治療病人前,應該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資格叮囑、照顧病人。」有充足的精神、規律飲食與運動,是從事任何活動的前提。職能治療學系除了讓俐閔習得專業技術,也使她重思自己的人生觀:「人活著就該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被他人安排。但前提是要衡量好自己的時間,畢竟做一堆失敗的事情是很讓人挫折的。」

推薦觀看】治療師科系比較: 物治系 vs 職治系 vs 呼治系 vs 語治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推薦觀看】中山醫職治系校友告訴你:畢業後我開設個人工作室,在水中為孩子進行職能治療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