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此講座由Johnnie Walker The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所贊助

講座製作由 IOH 幫手 顏灝 協助 責任編輯:陳彥妏 核稿編輯:林立麗

政大英文系 王泓鈞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政大英文系雙主修廣告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此講座於 2017 年底前錄製,拍攝畫質與講座架構較為精簡,建議也可至平台上觀看其他同校或同系講座
向世界出發的冒險家

王泓鈞畢業於政大英文系,雙主修廣告系,自認是個學習者、冒險家,並且踏在夢想的路上,他笑稱自己的個性比較善變,興趣多元,喜歡嘗試各式各樣的事情,他懷抱著希望的信念,期待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相信能做出不同凡響的改變。人生的座右銘是「全球思考,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期待自己在嘗試不同可能性和觀點後,能夠貢獻一己之力,帶給世界快樂和溫暖。

依山傍水的人文聖地

政大以一類組科系聞名,諸如商管學院、文學院和傳播學院都以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聞名,三比七的男女比例更是政大的特色之一。泓鈞展示了校園攝影展的相片,位於山上的政大,鄰近新店溪,校園景色依四季更迭有不同的美麗。

政大英文系:Think Heavenly 輕飄飄的學系

政大英文系課程涵蓋許多英美文學的閱讀與分析,泓鈞笑稱政大英文系是「輕飄飄的學系」,所學如文化思考、歷史及哲學,都是不用和現實世界頻繁互動便可學習的內容。政大英文系也相當重視邏輯思考,藉由閱讀文學作品來練習文本分析,學習撰寫學術文章,並藉由梳理西方思想史的脈絡,觀看如今的發展。

政大廣告系:Think Earthly 探討世界的不同聲音

傳播學院思考的大多與現實生活議題有關,學生除了常常要每天看新聞稿、公關稿,接觸不同的觀點以外,也需要學習不同企業或組織的行銷活動,並且探討背後的思維模式,是一門實務導向的學問。

申請雙主修前,你應該要思考的事

在申請雙主修前,泓鈞建議同學應要先了解個人特質、喜歡什麼領域,並透過旁聽等方式累積對該學系的認識,否則之後好不容易申請上了卻很可能後悔,但泓鈞認為就算申請上後發現不喜歡,也不算浪費,因為至少嘗試過、知道自己不喜歡該領域,「不要覺得讀什麼就該長什麼樣,或是受了什麼訓練就要往哪裡走!」泓鈞認為打開心胸接受不同的可能性對大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任何事情都和文學有關

泓鈞以《貝武夫》為例,除了探討文學作品所使用的語言、形容詞或細節動機等等,還包括背後的思考脈絡,以及時代背景、社會文化等等。此外,他指出,「文學在古代是『高貴的學術』」,厚厚的書本承載的不僅是歷史的重量,還有哲學各項學科的博學背景。

原來這是創意課!

在「創意導論」課程中,X書院的陳文玲老師會問同學在文學作品中喜歡或討厭的角色、物品或感受,以及背後原因,並解釋這些人事物投射出來的心理。此外,透過影像或音樂,也能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思考的模式。其中最令泓鈞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課堂邀請了芳療師,結合心理學和哲學,用數種不同的香氣,幫助同學了解自己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最後芳療師甚至還幫同學依照性格特質挑選了專屬的香氣。看似心理學的範疇,卻跟「創意」有關,讓創意的概念和理性配合,以精確的解釋,讓同學找到不一樣的自己。這門課程的作業讓同學有機會釐清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泓鈞認為這是一趟「英雄之旅」,也是「救贖之旅」,老師依據榮格心理學,帶領同學分辨自我和陰影,帶來心靈昇華和創造力。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泓鈞自認對於未來的樣貌沒有明確的想像,但期待自己是有能力改變困境的人,透過參與多元的課外活動,打造個人品牌。他曾擔任學生大使,學習跨文化的溝通,學生大使的工作內容主要為接待外賓,帶領他們飽覽台灣的美景文化。此外,泓鈞以實例指出台灣人和歐洲人價值觀的差異:當他在觀光景點引導外賓排隊等候時,來自歐洲的外賓卻無法理解為什麼必須要秩序井然地排隊,為什麼將時間要求的如此緊迫,這些經驗都幫助他學習跨文化溝通的藝術。

認識茶文化

泓鈞原先對茶道一無所知,後來因緣際會下學習茶道文化,在數週的訓練中,他以開放的心態學習茶道知識,認識茶葉種類、沖泡方式以及茶文化,後來以英文向日本高中生解說台灣茶更成為他難以忘懷的體驗。

從模擬聯合國中的體悟

參與模擬聯合國讓泓鈞學習用不同國家的立場思考議題,他曾模擬在聯合國大會(General Assembly)討論能源議題,並且和不同國家代表談判合作、撰寫決議草案。他亦提出過程中的無力感,似乎參加者都能在模擬聯合國講出一套說法,但回到現實生活,真的能達成什麼事情嗎?這讓他反思自己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世界公民島的經歷則讓他踏出舒適圈,撰寫不同國家的行動企劃書。此外,他也參與籌辦駐校藝術節,並且訪問吳念真,聽他分享對社會和人生的見解。

當志工讓我反思生命

泓鈞曾和美國教會裡的大學生合作,在嘉義籌辦雙語營,除了語言教育以外,還加入生命教育的課程,探討生命意義和身為人的核心價值,他看見孩子們在成長歷程面臨到的各種困境,無論是缺乏父母的陪伴、教育資源不足,或是受到家人的寵溺,他直言這些問題其實也存在於都市裡,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短短的幾天內,盡一己之力,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價值的種子。此外,他也參與華山基金會的活動,探訪獨居老人並募年菜經費。泓鈞鼓勵大家多花時間參與志工工作,助人的同時,也讓生命充滿喜悅。

國際經驗讓我放眼世界

除了在台灣參加模擬聯合國,泓鈞也實地參與模擬東南亞國協,各國代表以新加坡、印度,甚至是歐洲口音的英文溝通談判,在這個會議中,泓鈞再次思考自己能發揮的影響力。他也擔任青年大使,到波士頓和各國青年交流,第一次以代表學校及台灣的身分出國,一舉一動都不再只是自己的事,這趟旅途讓泓鈞思考的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台灣,應該要保存哪些文化下來。他不僅演奏二胡給當地的孩子聽,還在哈佛的課堂上介紹台灣民主運動史,並接受美國教授和學生的熱烈提問,相對於台灣學生,他觀察到美國學生在課堂上更高的參與度。此外,他也改編華人流行音樂,用現代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溫暖老一輩的中國人。

那些來自海外的衝擊

泓鈞曾在泰國執行「生活泰度新美學」的藝術專案,觀察貧富差距的現象,並且思考可能的改變,在泰國,他遇見用真皮自製飾品的年輕女店長,與他分享生活點滴的高中生。他在高樓頂層眺望曼谷夜景,品酒談天,下樓後卻在街道上的便利商店,撞見一個小男孩髒髒的、沒有生命力的眼神,直擊貧富差距的實境讓他印象深刻。

泓鈞利用某年寒假到韓國做市場觀察,途中遇到會作詞作曲的女孩,並且和他即興合奏表演,他也參加當地的彩色路跑。寄宿家庭對他的悉心照料讓他很感動,原本寄宿家庭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卻獨為他一人準備了早餐。此外,他也在大學街的路上遇到大學生舉牌宣揚獨島主權,幾位韓國大學生就站在路旁拿著地圖和路人進行互動遊戲,並且介紹獨島的歷史文化。他不由得驚嘆韓國大學生的行動力,在大家都盡情享受的寒假,卻走上街頭主張自己的理念。

最愛的還是這塊土地,給我成長與機會

出國見識了這麼多,泓鈞自認最愛的還是台灣這塊土地,他始終堅信著 "Dream big, take action." 的信念,不只做大夢,還要付諸行動,他提到在波士頓遇見的長輩給他的忠告,其一是離開壞朋友,其二便是保存文化傳統,每個社會都有值得保存的文化,別讓它流失於世界的潮流中,因為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我們之所以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推薦觀看】外語科系比較: 外文系 vs 日文系 vs 韓文系 vs 法文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