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長庚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教授 劉英傑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長庚教授說給你聽系列: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教授 劉英傑 訪談

講座章節開關
從系統工程走入工業設計,源於我對新興科技的好奇心

「工業設計的變化對我來講,從過去工業化時代的載台思維,現在慢慢轉型再擴大,有越來越多工業設計的產出不是實品,而是數位產品和服務設計。」在中正理工學院完成系統工程的學士及碩士學位後,劉英傑副教授以博士公費生的資格,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就讀工程設計(Engineering Design)。

學成後,他先是參與大型的數位行動科技專案,與跨國團隊共同開創服務系統,再至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任教;劉英傑副教授自承,這樣的職涯路徑不能以線性來看待,而是屬於螺旋性的發展。從工程跨入工業設計,確實由於受過工學的訓練而比較好上手,但引領著他往前走的,還是那份對於新興科技、使用者需求的好奇心。

工業設計在設計什麼?為什麼說它是一門整合性的學科?

「工業設計是一門結合美學、工學、商學的專業,它強調創新的產出,其產出是人造物,而非藝術品,還要能夠被大量生產。」從工學跨入工業設計,劉英傑副教授認為,工業設計是一門整合性的學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以創新的產出為結束,它的產出包含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器物,諸如家電、傢俱、家飾到交通工具;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先考慮使用者的問題、生活環境,經歷探索性的思考及大量的實作,確認所設計的產品能夠確實解決使用者的痛點。

「設計跟工學其實有滿大的關係,工業設計在工學的部分,強調大量生產,讓企業獲利;在美學部分就是美感的訓練。」除了工學和美學,當考量到產品的目標客群、要放在哪個平台販售、如何定價時,就又與商學相關聯,而這正是長庚工業設計系隸屬於管理學院的用意所在。

隸屬於管理學院的設計系——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整個工業設計的趨勢,目前來講有兩大重點,一個是跨領域創新,一個是創業,這兩者都跟管理息息相關。」劉英傑副教授表示,當跨領域創新與創業成為顯學,職場上將會有更多團隊合作的可能,以工業設計的創業團隊為例,就可能會由來自行銷、工程、設計等不同專業背景的成員組成;而接受管院訓練的學生能夠將創新的工作視為一個專案、把自己當成 PM 的角色,有效地管理時間及成本。

「很多年輕的設計師開始做募資,有好的作品就放在嘖嘖,放在 flyingV,他要做的變成企劃、行銷、尋找網路族群的 who 在哪裡。」看見設計環境的轉變,劉英傑教授認為,整體趨勢正在鼓勵設計師跳脫既定的框架,自行創業;透過管院的課程、活動與競賽,正能讓學生內建商業思維,同時拓展人脈。

工業設計智慧化!長庚工設系的「智慧設計」理念

「長庚工設的中長程目標朝著『雙智慧』發展,就是『人性智慧』和『人工智慧』。『人性智慧』指使用人的智慧,對產品做出轉換、加值和應用;『人工智慧』則是我們的核心教育項目,除了滿足智慧功能外,也會大大地改變人物互動的形式。」劉英傑副教授說,人工智慧加入產品,即所謂的「智慧元件」;例如燈具加入智慧元件,將同時具備照明及感知使用者狀態,進而隨之切換功能的特點,而加入大量智慧元件的電動車,也可將其視為「會移動的大型手機」。

他也補充說明,由於人工智慧的功能與 UI(User Interface)、UX(User Experience)極為相關,使用者介面將可能有語音、手勢、姿態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數位產品越來越多元,未來的工業設計師將不只是設計實體的產品,還會設計數位產品、App、服務設計與介面,而這些相關的技能,都成為長庚工設的課程規劃重點。

長庚工設系的四年課程

「我們期待將來的工業設計師會開發一些數位產品、App,或是服務設計,所以在一、二年級需要有程式設計的背景,才有機會做創新的應用。」劉英傑副教授對課程的規劃做出說明,在大一、大二講究打好設計能力的基礎,從材料、色彩、外型,到平面工具、3D 模型建構、程式語言的學習,同時也要了解工廠的機具。大二的重點課程是「基礎工程設計」,學生會在這堂課展開專題實作,並完成具體的產品。在大二升上大三的暑假,學生必須到校外進行產業實習,完成必修的實習學分。

大三以後,長庚工設系將課程分為「跨領域創新創業」與「醫療設計」兩大核心課程,與其他學院的教授合作授課。「跨領域創新創業」的課程會由數位科技如何改善人類生活品質的角度出發,並拓展到社會設計的範疇,試圖以創新的設計解決社會弱勢族群的困難;而「醫療設計」包含設計醫療工具、醫療院所的服務流程,及於個人的居家照護、行動式監測系統等等,將設計的面向轉向醫療,並接軌數位醫療(Digital Health)的趨勢。

結合醫學資源,正是長庚工設系的優勢所在

「我們在三年級的核心課程,有越來越多機會跟醫學院的老師合作。」不論是與醫學系、中醫系、物理治療系、職能治療系的教授們合作授課,或在醫療工具與服務流程的設計上,都能從中看見長庚醫學院及長庚醫院之於工設系的資源整合。關於和醫學院的合作,劉英傑副教授說,醫學院教授會先提出既有的醫療問題,與工設系進行團隊合作,透過工業設計的專業,探索科技與人類行為的改變,能如何改善這些醫療問題,共同思考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學生若對「醫療設計」有相當的興趣,也能在大四的「專題設計」課程,選擇醫療設計專長的教授,進行相關研究。(影片 12 分 52 秒處,教授所言「到三年級的部分,我們是專題設計」為口誤,「專題設計」實為大四課程,在此勘誤。)

長庚工設系還有哪些學習資源?

「我非常鼓勵同學可以在進來長庚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四年後的目標。」劉英傑副教授表示,長庚工設系規劃有五年一貫及三年提前畢業制度,有就讀研究所打算的學生,可以在大三、大四就先修碩士班的課程,於五年內完成學士與碩士的學位;若希望在三年內畢業,需達到一定的成績門檻,並在暑假將學程修習完畢,但也會因為提早畢業,而無法參加畢業展。

在海外資源方面,長庚工設系與日本立教大學,以及英國、美國、法國、荷蘭等地的多間大學簽訂雙聯學位,提供至新加坡大學進行海外實習的機會,近期也和澳洲的大學進行醫療設計的團隊合作。關於獎助學金,劉英傑副教授提到,系上會在入學時,頒發給成績優異的學生 300,000 元以上的獎學金,每學期也針對書卷獎和特殊族群的學生,提供學費的減免。

給高中生的備審面試、學習歷程檔案的建議

「在備審資料上,我們會看三個部分,第一個是跨領域創新,第二個是設計表現,第三個就是自我學習,我經常看到有些備審資料,只有提供成績,這樣是不夠的。」想就讀工業設計系,劉英傑教授說,除了國、英、數的基本門檻,教授還會注意學生是否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力,如果學生平常有攝影、繪畫、素描的興趣,都可以呈現在作品集當中,並提供設計競賽及語言檢定的相關成績。

他也建議,學生在進入工設系之前,可以先自行學習手繪、素描以及平面、3D 等數位工具的技能,平時則要在生活中多看、多觀察、多體驗,在使用日常生活器具時,去感覺其好用之處、困難之處,並思考解決之道,培養對美感的敏銳度,以及將想法落實的思維路徑。

跳脫框架,就是設計的本質

「我覺得 Design 跟 Engineering 越來越近了!如果我們看數位的領域,有一些工程師開始談到美、流暢性,或是人的需求這一塊,也有些設計師開始去學寫程式,mix 起來變成 Design Engineering,這兩個領域在未來會越來越模糊。」將英國的設計思維帶回臺灣,劉英傑副教授表示,以 Dyson 席捲全球的無風扇設計為例,與傳統的風扇形式一比,正體現了跳脫框架思考的設計本質。

「設計會隨著人的觀點,去改變,去調整。」劉英傑副教授提醒道,當我們走入數位時代,便逐漸擺脫工業時代的議題,Airbnb、Uber 的破壞式創新,展現出共享經濟成為服務流程設計的趨勢,而醫療設計、社會設計、環境設計都是打破既有制度,跨領域完成創新的設計變革。但他也認為,不管設計的趨勢如何轉變,其核心精神卻始終如一。「從最傳統的工藝,到最先進的科技,工業設計都是以人性思維進行設計思考,以完成提供人們更美好的生活品質的使命。」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