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關於就讀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經驗分享
曾是班排倒數,她拿書卷獎、志在發現人體病灶
被稱為「臨危應變救火隊」的魏霈青,國中偶然參加了亞東醫院的技職參訪,從醫療作業區初步認識醫護環境,從此視醫療衛生領域為科系選擇方向。起初,她以藥學系為首要目標,卻因抗拒有機化學、生物科目,最後選擇進入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就讀。進入大學後,霈青也受同儕影響,發憤向上,「我甚至從班排倒數一路逆襲成書卷獎!」並於實驗室過程察覺自己不想深入學術研究。因此,目前正努力準備醫放師國考,後續也會朝考取輻射防護師資格前進,協助更多患者察覺病灶、完成治療。
人才培育箱—長庚大學介紹
長庚大學位於桃園市龜山區,校內設有醫學院、工學院、管學院及智慧運算學院,霈青指出,學生畢業後皆有機會回到長庚體系就職,像是台塑企業、長庚醫院,且學校、醫院「互利共生」是校內特色之一,舉長庚醫放系為例,系上實驗室便與長庚醫院合作取得臨床數據,供大學部專題生分析、研究,並可於結束共同發表實驗成果。
校內資源方面,長庚開設了藝術人文、公共服務領域的「深耕課程」,鼓勵學生踴躍參與活動,以及許多跨領域學程,如醫放系、人工智慧學系合開的「生醫影像暨人工智慧微學程」,皆開放學生多元選修。此外,校內「五年一貫」制度,讓學生可於五年內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獎學金部分,則以長庚醫放系年級第一、二名為例,分別能獲得 1 萬元及 7 千元獎金,充分提升學習動機。
長庚醫放系國考通過率超高?醫放師有輻射危機?
「當醫放師會不會有輻射危害?」霈青分享選系期間家人的擔憂,她表示,放射師工作都會配戴輻射劑量佩章,並穿戴防護鉛衣,確保一年之內的有效劑量不超過 50 毫西弗。以香蕉來比喻,一根香蕉的等效劑量約是 0.0778 微西弗,她笑說,「相當於一年要吃 64 萬根香蕉才會超標。」
霈青提到,長庚醫放系有四大核心領域,包含輻射安全、放射診斷學、放射治療學及核子醫學,其中「輻射安全」會學習計算劑量,初步建立輻射防護概念;「放射診斷學」聚焦在一般 X 光攝影、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與超音波放射技術,進而了解輻射儀器的結構;「放射治療學」則著重認識光子治療、質子治療與電子治療,因講求姿勢再現性以避免診斷誤差,還會學習製作治療輔助模具;最後,「核子醫學」領域探討放射藥物如何以口服或注射方式,進入人體作用,並學習核醫相關器材、掃描成像原理。霈青指出,綜合四大領域的紮實課程,長庚醫放系 111 年國考通過率,就已高達 80.8%,大幅高於全國平均 22.8%。
長庚醫放系四年學什麼?
「如果用一張 X 光片來形容,大一會學到 X 光的基礎效應;大二解剖 X 光成像原理;大三學習如何判讀影像;大四便能學以致用,展開為期 28 週的實習生活。」霈青分享,大一課程包含最基礎的普通物理、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及實驗,另有「醫放導論」破解學生對輻射的恐懼;大二進入「輻射世界」,除了輻射安全學、輻射生物學、放射物理學,還有「放射診斷器材學」接觸 X 光機、乳房攝影、電腦斷層等儀器構造,「原來放射師不只是負責按按鈕而已。」她提到「解剖學」也是一大關鍵,若人體是一套樂高,放射師需熟悉神經、肌肉、骨頭等重要「配件」。
進入大三,課程就會圍繞於「醫療輻射」三大核心,包含放射診斷原理與技術學、核子醫學原理與技術學,以及放射治療原理與技術學。其中,放射師最基礎的技能—擺位,會在「放射診斷原理學實驗」中學到,課堂會利用醫院汰換的 X 光機,實際模擬擺位細節。到了大四,則包含一般及特殊造影技術、骨質密度測定及紅外線掃描、放射治療技術等實習供選擇。
而長庚醫放系的實驗室,可分為放射科學和生醫影像,其中如輻射劑量、放射藥物屬「放射科學」;磁振造影、超音波影像等則歸類於「生醫影像」。霈青認為,在整合學科知識、跨領域找答案的過程,可以培養絕對的細心。未來除擔任醫事放射師,醫學物理師也是門檻相對高的選擇,需具碩士學位且至少三年以上放射師經驗;如不想走臨床,亦可從事教學研究、醫學儀器業務,或進入核能研究所、核電廠擔任防護人員,此外也有人報考海關,爭取鐵飯碗。
這堂必上
霈青認為,醫放系學生都該知道輻射防護的重要性,因此推薦「輻射安全學」,課堂會介紹常見的劑量單位如 Ci(居里)、Bq(貝克)、Gray(格雷),藉此計算有效與等價劑量,並依據輻射類型,設計相對的屏蔽材質;大三必修「影像解剖學」則是醫放生必備技能,「不會看影像,不要說你是醫放系!」她分享,看影像的重點,分別為影像是否有異物、是否將重點部位照進去,以及是否為醫師需要的內容。課堂也邀請到林口長庚影像診療部醫師,親自教授不同儀器下的影像判讀方式。另外,「醫學名詞詮釋學」可學習以簡單邏輯,分析醫學名詞的組成方式,霈青分享課堂會使用國外大學針對循環、神經、消化等系統的介紹,熟悉專有名詞的字根、字尾,對於臨床實習助益良多。
加入超音波實驗室,驗證己所「不愛」
除了跳脫班級,主動擔任醫放系學會會長,霈青於大二下加入超音波實驗室,開始為期一年半的專題生活,她笑稱自己是碩班學長姊的「麻煩製造機」,主要研究都由前輩帶領進行。霈青當時以「超音波影像分析」為題,針對超音波的頻率、聚焦深度等參數,研究其對於剪力波所產生的影響,過程也會利用自製仿體進行實驗。她分享,由於大三才會上到超音波原理,深知當時對這塊領域學識不足,故經常自組讀書會、參考學長姊的程式撰寫邏輯。在實驗過程中,霈青也逐漸釐清內心想法,確定自己「真的不想讀研究所了!」並毅然放棄醫學物理師的職涯選擇。
林口長庚醫院實習,納臨床醫放師為就業考量
大四必修「醫院實習」,系上會安排學生前往長庚體系醫院,也有其他如臺大、亞東醫院等選擇,主要依成績進行志願分發。霈青表示,當時她分別於林口長庚的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各待 7 週,又在影像診療部及其他科別待了 14 週。在「核子醫學科」,她參與到傳統核醫檢查、核醫正子掃描;在「放射腫瘤科」,則學習操作治療儀器、製作治療模具,並觀摩醫學物理師的工作內容。「因放射治療屬於長期治療,每日病患數約落在 40 人左右,且每個都是熟面孔。」而在「影像診療部」,會接觸到特殊攝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與超音波,每次檢查時間較快,故病人流動率也相對較高。整合三科實習經驗,霈青將臨床醫放師放入未來職涯藍圖,以提供醫護服務為最大成就感來源。
翻轉「小透明」姿態,持續逆襲掌握人生
「大學四年,我從原本的小透明,變成一個願意承擔責任、面對問題的人。」霈青分享,無論課業之餘身兼系學會會長,或因身高限制,實習面臨儀器操作難題,她仍用力跳脫舒適圈,額外參加了乳房攝影、婦女超音波研習,創造自己未來的就業優勢。同時,她也建議人生不要「求過就好」,更應主動追求不設限。「班排倒數都能逆襲成書卷了,還有什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