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講座由馬偕醫學院與 IOH 合作產出

小幫手:廖玟怡、韓庭光、徐嬿婷、施敏媛、許芷菱

責任編輯:Bella Huang

核稿編輯:張紹敏

馬偕醫學院 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 施惠薰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關於就讀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做過功課再選系,語言治療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踩雷,喜歡事前做很多功課,自己的人生也想好好思考後再做決定。」學測失利,又背負著家人對她考上醫學系的期待,究竟要以現有分數直接申請,還是再拼指考,這個問題曾一度困擾著施惠薰。她選擇主動去了解各個科系的所學,請教學長姐和已經在執業的臨床工作者,了解課程和職涯發展是否真與自己的個性、興趣相符。在確定要以語言治療系為目標後,便全力準備備審資料,順利申請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如今,惠薰已經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語言治療師,從工作中獲得深深的榮譽感和快樂。她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開設一間像咖啡廳的語言治療所,提供更放鬆的治療環境,竭盡所能地解決病人的問題。 

認識馬偕醫學院

之所以選擇馬偕醫學院,惠薰說主要是考量臺北的醫療資源豐富,工作機會也多。馬偕醫學院目前設有醫學系、護理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學校會舉辦許多三系聯合活動,如全校制服日、萬聖節、感恩節、聖誕舞會⋯⋯,使得馬偕學生幾乎都會認識全校的同學和老師。在教學上,馬偕醫學院不只著重於醫學專業知識,同時重視學生在其他領域及興趣面的培養,開設全校共同必修的「天、地、人、心」四大領域之通識課程。在地理位置方面,馬偕醫學院位於新北市三芝區,距淡水捷運站約 40 分鐘車程,面海背山,夏天時宛如置身度假村,冬天天氣較濕冷,惠薰建議學弟妹可以準備除濕機、鹵素燈和電暖爐。而學校的宿舍皆為雙人房,內附廚房,從宿舍走到教室只要五分鐘,早上八點上課也不容易遲到。 

語言治療在做什麼?

語言治療分為三個重點——語言、言語、吞嚥,「語言」為協助個案構成正確的詞彙,組成句子,發展完整的對話;「言語」為調整舌頭擺位或嘴唇閉合,發出準確的音;「吞嚥」則是調整吞嚥方式、訓練咽部肌肉,避免嗆咳。語言治療的專家為語言治療師,專門解決溝通和吞嚥的問題,在臨床上通常被稱作老師。需接受語言治療的族群包含所有年齡層,嬰兒或因先天喉嚨結構的問題,吞嚥時容易嗆咳,幼兒及兒童可能面臨語言發展遲緩和發音問題,中壯年因中風或創傷,造成失語症或吞嚥困難,而老年人的腦部退化疾病和器官退化,致使講話不清、嗆咳風險高,易有致命危險。「語言治療師很像偵探,要先把族群會遇到的困難找出來,再去想怎麼解決它。」評估方法有「分數評估」和「行為評估」,前者運用圖卡、圖本,以分數作為評估準則,對照同年齡小孩該達到的分數,較容易說服家屬接受結果;後者則運用教具、玩具,評估個案所能做出的行為是否達到同年齡小孩該有的發展進度,適用於無法靜下來配合評估的小孩。 

想從事語言治療,該具備哪些條件?

「語言治療師的心態要比較有彈性,有時候小朋友的行為並不如所願,他就是不想看書,只想玩玩具。」語言治療經常面對小孩、中風病人和老人,通常得不斷重複同一句話才能得到回饋,因此耐心、愛心與同理心都是語言治療師該具備的特質。「語言治療不存在標準答案,它不像理科、數學、物理有一個標準答案,在行為科學裡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的方法。」惠薰指出,語言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面對病人家屬的疑問,以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才能有效達成溝通目的,而這也是溝通能力的展現。「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幫病人找到問題點,解決它,並改善溝通上的問題。」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語言治療組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分為「語言組」和「聽力組」,惠薰所屬的「語言組」致力於解決溝通、吞嚥問題,常見於復健科的中風門診、耳鼻喉科的頭頸腫瘤門診;「聽力組」以儀器進行聽力評估,給予治療或輔助,常見於耳鼻喉科和基金會(想了解更多「聽力組」所學,請點選其他「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講座)。課程設計為專業導向,以培養專業的語言治療師及聽力治療師為目標,設置聽語中心,模擬和病人上課的情景,同時備有會議空間供教授與同學討論。大四時,可透過系上申請到美國或澳洲的溝通障礙相關科系,跟著當地教授見習。在實習單位,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與醫院、幼兒園、安養中心等機構合作,不必擔心沒有臨床學習的機會。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四年課程

「語言治療是多種專業的交集,不只要學醫學相關,還牽涉部分的語言學、心理學、幼教和營養學。」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的四年學習歷程可視為理論、應用、實作、研究,從基礎的醫學知識、評估方法、設計流程,到臨床實習及研究,惠薰形容這就像是蓋好一間房子的過程。大一的課程有溝通障礙導論、言語科學、解剖學等等,大二學習兒童語言學、構音音韻學、兒童語言障礙學、構音音韻障礙學⋯⋯,並到醫院進行第一次見習;大三進階至成人語言障礙學、嗓音障礙學、吞嚥障礙學等專業課程,同時需進入學校實習,接觸語言發展障礙、發音障礙的學童。大四展開九個月的實習階段,所有學生需累積至少 375 個實習時數,畢業並通過國家考試,才能成為有執照的語言治療師。(更多課程內容,請點選「科系」章節觀看) 

這堂必上

大一必修的「解剖學」需要記下繁雜的肌肉和神經名稱,在每題 30 秒的跑台考試中,快速提取記憶,回答出老師指定的神經、血管和肌肉學名,為惠薰稱作「被逼到絕境的一門課」。「溝通障礙導論」包含構音、嗓音、運動言語、吞嚥、語暢、聽力等不同語言障礙,及不同族群的語言障礙、溝通輔具等等;惠薰承認在大一時並不理解這門課的用意,直到大四實習才明白,唯有熟悉各種族群和症狀,才能成為一名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溝通障礙評估方法」為大三的必修,學生需融化貫通大一到大三的所學,自行設計完整的評估,模擬面對個案的上課流程。

實習時被電是理所當然

大四必修的實習可謂是見證三年成績的一刻,全班同學依總成績排序來選擇實習站,成績越好就越能選到心中的志願。「實習被電是理所當然,沒有被電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裡。」惠薰認為,實習階段是以學生身份增強臨床能力的好時機,實習生將跟著臨床老師和督導學習如何與病人溝通、找出問題點、評估及治療,甚至連撰寫治療紀錄的方法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從理論進入臨床,自然有許多不足,被退報告、被臨床老師指正,都是常有的事。儘管內心受挫,但回家多看看書,比較過往的治療紀錄,嘗試設計更好的方法加以解決,就能快速進步。實習中,惠薰為一名小男孩矯正了構音障礙,連帶解決了因無法順利表達所造成的情緒不穩定,收到小男孩及家屬的感謝後,她體悟到「或許我們做的工作只能陪伴病人一段路,但在陪伴時盡量給予幫助,為他找出方法,他會永遠地感謝你。」 

每天都像在打仗,是語言治療師的日常

「原本以為可以穿著美麗的白袍上班,實際上每天都像在打仗。」惠薰說,語言治療師的上課模式為每 30 分鐘輪一名病人,中間沒有休息時間,治療後還需要記錄病人每次的表現,以便檢視長期的治療成效,讓她每天回家後都累到倒頭就睡。由於個案的年齡層甚廣,前一堂課與小孩講故事,下一堂課安排治療成人的失語症,再接著陪老人練習吃飯,需要非常熟悉評估與治療方法,並且擁有快速切換治療模式的能力。而惠薰在工作上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病人的情緒行為,如自閉症的小朋友難以控制情緒,加上害怕陌生環境,上課時可能會大哭大叫,甚至出現撞牆、撞地板的自我攻擊行為,較不易達成預期目標。為了補足情緒處理上的不足,惠薰也在工作之餘再進修心理學、行為改變技術等專業知識。 

謝謝高三的自己,成就了現在的我

身為在醫院執業的語言治療師,惠薰說工作雖然有其辛苦之處,但她一直樂於在醫療環境中為他人付出。正因為當年高三的自己,在選填志願上做足了功課,忠實地依照志趣選擇了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如今的惠薰才能充滿熱忱地在語言治療師的崗位上,發揮一己之長才。她希望,未來的自己也不要忘記這份初衷,持續溫柔地看待這個世界,以更多的理解與關懷,對每一位病人負起責任。

推薦觀看】治療師科系比較: 物治系 vs 職治系 vs 呼治系 vs 語治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推薦觀看】披上白袍的責任,你真的清楚嗎?先看看在醫院的實際工作樣貌分享吧!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