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感謝藍鯨隔音門 林經理 以此講座鼓勵後輩:「人生定位以及努力一樣重要」

小幫手:李欣怡、周奕瑞、廖玟怡、姚昀

責任編輯:張紹敏

核稿編輯:林立麗

澳門赴台升學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何燕盈

探索科系,選擇未來,你應該先...

分享此講座

PART 1:澳門赴台就讀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經驗分享

講座章節開關
我想照顧被忽略的孩子們

何燕盈來自澳門,從小在家就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因著高中時的志工經驗而選擇進入特殊教育領域。「當時我觀察到有位小朋友總是自己一個人玩,又常常受到老師責備,後來才知道他是一位特殊生。」燕盈被孩子單純的笑容感染,立志照顧長期被主流教育忽略的特殊生。由於澳門沒有特殊教育系,加上想要離家體驗外地生活,燕盈選擇來到臺灣,進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把腦中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實到課堂之中。

臺中教育大學簡介

在燕盈到臺灣之前,並不清楚教育大學與師範大學的差別,她提醒學弟妹們,教育大學培養的是國小老師,師範大學則是中學老師。臺中市位於臺灣中心,北上南下皆十分方便,天氣也較穩定、不易受颱風影響。臺中教育大學位於市中心,交通以公車為主,距離火車站、一中商圈都只要 10 至 20 分鐘車程。附近有金山街與中華夜市,無論多晚都不乏美食和娛樂。學校主要有兩個校區,大多數的學系位於校本部民生校區,英才校區則是國企系、文創系、體育系館與通識課教室。由於校地不大,學生沒有遲到的煩惱,也無需購買腳踏車。僑生有四年的住宿保障,另有會粵語的「僑輔老師」協助生活的大小事。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簡介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隸屬於教育學院,採全師培制度,專門訓練特殊教育師資,系上男女比約為 1:5。特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為不同狀況的特殊生提供教育方案,特殊生包含身心障礙學生以及資優生。身心障礙分為 13 種,包含智能、視覺、聽覺、語言、肢體、腦性麻痺、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與其他障礙;資賦優異的學生則分為六種,分別是一般智能優異、學術性向優異、藝術才能優異、創造能力優異、領導才能優異與其他特殊才能。目前大部分特殊生屬於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然而原因可能是老師並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

什麼樣的人適合念特教?

燕盈認為,特教系適合富有觀察力的同學來念,要敏銳地覺察學生有哪方面的問題、導致此問題的原因、學生的嗜好與專長等,才有辦法寫出適合的教案,讓學生學得愉快、提升教學品質。另外,特教老師必須以學生的利益為優先考量,特殊生往往較缺乏資源,須時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主動申請教學工具與政府補助等。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課程規劃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課程安排採循序漸進的模式,大一透過如「特殊教育導論」等概論課程,讓同學對該領域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大二安排特教相關的基礎課程,如「親師合作與家庭支援」幫助學生認識成為老師的基本守則;大三與大四則在「個別化教育計畫的理念與實施」與「教材教法」課程中加入小組實作,讓同學練習寫教案、做教具、試教與課堂紀錄。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特色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採雙導師制度,對學生的照顧十分用心。系上師資優良,老師多來自不同工作領域,常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傳授特教知識,對於同學未來成為一位擅長跨領域合作的特教老師來說,是很有力的幫助。系上常舉辦活動如「赤子心」、「亞特盃」、「心志啦啦」等,幫助同學更認識特教生與家長,重燃當初選擇特教系的熱情。

臺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出路

關於從特教系畢業後回澳門的出路,燕盈說未來可以成為澳門政府推行中的「融合班」以及特教學校老師;若想要往幼小特教老師發展,則可選擇成為早期療育或幼稚園老師;若對教職沒有特別的興趣,也可以考慮繼續升學,研究特教相關的知識。燕盈提醒,千萬不要因為工作福利考量而選擇成為老師,一位特教老師需要面對非常複雜的教學現場,若沒有熱情,很容易產生倦怠。

大眾對特教系常見的刻板印象

許多人不知道特殊教育的範疇包含資優生教育,也常以為特教老師在做的事情是替學生「把屎把尿」。事實上,特教是一門「因材施教」的學問,老師必須有一顆為學生著想的心。「特教系教會我的是,不要用錯誤的教學方式埋沒學生的才能,天才和白癡是一線之隔,我們的任務是用自己的知識去發展孩子的潛能。」在燕盈的眼中,特殊生是一群單純、沒有心機的小天使,擁有獨一無二的才能,只是一般人不一定看得見。

印象深刻的課程

「國音課」是系上必修課,燕盈雖是僑生,還是必須學習臺灣的注音符號,對她而言是很大的挑戰,而且授課老師要求嚴格,為的是同學能在未來用正確的發音方式教學;而「普通數學」對許多臺灣學生來說是高中程度的數學,但對僑生而言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另外,喜歡跳動的燕盈也提到「適應體育」以及「有氧運動」這兩門課,是兼顧教學實用性及娛樂性的課程。

課外活動:不試試怎麼知道自己的極限?

過去不敢在人群面前發言的燕盈,在大學期間嘗試擔任宿營、慶生會、園遊會等活動的負責人,同時擔任港澳會副會長,也報名參加交流團到各地旅行、結交新朋友。「練習與人相處、溝通,在不同背景的人身上學習對方的優點,讓我也想成為更好的人!」對燕盈而言,課外活動不只幫助她融入臺灣,更是讓自己成長的方式。當她接下新任務、擁有不同身份,處理事情的方式與態度也有所改善。「我相信能力是自己逼出來的,如果不嘗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燕盈鼓勵學弟妹們,不要拒絕接下挑戰,才能不留遺憾。

澳門特殊學校志工經驗

臺灣所學習的特殊教育內容,可能和澳門的運作方式有所不同,因此燕盈決定申請在澳門的特殊學校當志工,了解當地需求。過程中她發現自己所知甚少,也找回成為特教老師的初衷。這個經驗也讓燕盈明白自己無需受課堂分數或理論所侷限,對特教老師而言,實務能力比教科書知識更為重要。

澳門 VS 臺灣

在飲食習慣上,臺灣的便當菜色豐富,卻普遍較為油膩,也喜歡配合甜滋滋的手搖杯。餐廳多半很早關門,對於八點才準備吃晚餐的港澳生而言,需要花點時間適應;臺灣是一個「既安全又危險」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高,但交通狀況對行人而言不甚理想;臺灣同學的熱情最初也讓燕盈不太習慣。燕盈在大學期間也參與了僑外生聯誼會,這是一個協助僑生辦理各項事務的組織,包含申請居留證、工作證等,從下飛機那刻起便成為僑生的好夥伴。另外,僑外生聯誼會也會在臺灣節慶時舉辦活動,讓異鄉人在過節期間不會感到無聊。

勇敢走出溫室,放手才會成長

來到臺灣,除了在課業上需比本地生花費更多心力,燕盈還得面對想家的愁思。離家後,她才發現許多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並非理所當然,在臺灣的生活有諸多不適應,與澳門家人聯絡時卻多半報喜不報憂。對燕盈而言,調適心情的最佳方式便是結交臺灣朋友,並且花時間運動、參加各種活動,避免把注意力放在思鄉上。即便不容易,燕盈仍大大鼓勵學弟妹們走出溫室:「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放手才會成長。一直在舒適圈內,不會知道自己原來是可以獨立的。」

分享此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