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衝刺 /學測申請 /108課綱 /校系迷思 /志願選填 /大學生必修 /求職準備 /高職升學 /人物故事 /海外留學 /IOH 實習 /
Photo Credit: 劉安婷

劉安婷:我曾覺得自己是成績單上的數字,普林斯頓教我成為「人」

面對攸關重大的志願選填,總少不了學生、家長之間激烈的爭辯,其衝突點不是因為家長管太多或者學生不夠了解自己,而是雙方都太堅持己見,急於把過往的經驗、價值觀強迫對方全盤接受,落入了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2017-02-20

IOH 想與大家分享為台灣而教 TFT 創辦人劉安婷在高中升大學的心路歷程,以及她在普林斯頓體悟到的大學教育之意義:「大學,是讓你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成為一個有根基、有內涵、完整的『人』」,希望能帶給各位一些啟發。

面臨選擇,我們都曾是無助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當過孩子,孩子在成長中會碰到的挑戰難關,都有滿高的相似度。」安婷坦言自己在高二時也對未來感覺不安:

「我以前覺得自己只是成績單上面的數字,我的學號 410026 以及接在它後面的排名,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不認識我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除了這個數字之外,還有什麼?」

「我告訴老師,我成績好有什麼用,我以後要做什麼行業、讀什麼科系,還不都是入學考試的數字來決定,我甚至比別人的選擇更少,我非得讀台大法律系不可、台大國企系不可,我沒有其他選擇,哪知道如果我對中國文學有興趣,該怎麼辦?我不能去讀,我沒有選擇,我不是誰,成績這麼好也沒用,我只是被決定的人」(推薦講座-考高分後,選擇反而更少?成大醫科生林協霆的觀察

而安婷之所以能熬過這段時光,她想感謝父母選擇放手,教會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道理──自己相信的事物只能由自己決定。(推薦閱讀-如果升學是一場競賽,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目標為何嗎?

「生命裡有太多不可能掌握的事情,爸爸媽媽用過去的經驗想要幫助現在的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很多時候他們的經驗可能是不適合現在的,他們做的是把所有能找到的資訊告訴我,到最後選擇相信我,我不是他們的附屬品,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受造物,我的生命有自己的出路,會找到對自己最好的東西。」 

普林斯頓女孩的發現

安婷提到普林斯頓雖然和哈佛、耶魯同樣屬於常春藤聯盟,但其科系可能和你想像的很不一樣:

「我們沒有商學院、醫學院、法學院、沒有任何的專業學院,我們只有古典大學學院,你讀的科系都是看起來不賺錢的科系,例如宗教系、哲學系、政治系,在科學方面,就是物理、化學,幾乎沒有專業導向的科系,連工程學系都是理論工程。」

而這樣的科系設計源自於普林斯頓對古典教育的堅持,他們認為大學不是要灌輸學生專業,而是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做為一個人的角色。

「大學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階段,專業的訓練是大學以後的事情。」

 

專才是社會需要的人,但通才也是

安婷所畢業於的威爾遜國際事務學院更是標榜通才教育,明目張膽地要學生做沾醬油的學習。雖然通才對任何領域都不夠精深,但由於具有各方面的基本素養,故能快速吸收新知識,進而綜合全盤資訊,做出最適合的決策。(推薦閱讀-如果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哪有「什麼科系比較好」這種蠢問題?

在瞬息萬變、分工複雜的全球化社會中,通才更是重要,因為沒有哪個議題是隸屬於單一領域的,就好像健保所牽涉的不只有醫療領域,還有社會福利、政治、經濟領域,這導致了議題討論的僵局──專家太多了,而每位專家都有自己堅持的意見。

「通才是很重要的,因為專家的意見如果沒有這些通才來統合的話,我們的政策永遠都會被某一個單獨領域綁架。」(推薦閱讀-政治可以作為專業嗎?臺大政治女孩的媒體路

 

當你溫柔地對待世界,世界也會溫柔地回報你

「大學通識課其實是我現在很重要的燃料,它讓我對不了解的專業,至少有一點點入門知識,知道怎麼找資源,豐富了我接下來要走的人生。」

「基督教倫理辯證」是安婷至今仍記憶猶新的通識課,這門課旨在探討基督教信念與現今社會議題、法律制定的關係,藉由認識不同社會背景人士的說法,讓學生了解別人為什麼會這麼想,進而反思自身的觀點、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它不是要教學生什麼標準答案,而是給予思考的工具,以及更重要的──對生命的態度。

「我們會覺得理解別人的故事、論點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事實上不是,每一個人的想法背後都有錯綜複雜的因素,當我們對彼此責怪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因為不夠了解,就直接貼上不合理的標籤。」

安婷引用 TED Talk 「單一故事的危險性」的內容指出:

「如果你只認識自己的論點,這不是錯的,但很有可能引起刻板印象,或對社會不完整、不夠寬容的態度,不是因為任何人錯了,而是我們大部分都陷在自己單一的故事裡。」

每個人的觀點、看世界的角度都是由過去經驗所堆砌而成,都有其時空背景因素。當我們只重視自己的觀點,將只會看到彼此的差異,忽視了原有的共通點,唯有互相尊重與傾聽,才可能窺見事物的全貌。當我們抗拒單一故事,我們將重拾心中的樂園。 

害怕理想破滅?這世上沒有徒勞無功的事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會去 NGO(非營利組織)工作,但忽然間,這個夢想似乎不美妙了,該怎辦?」

安婷笑談自己在高中畢業時的夢想是進入非營利組織工作,所以選擇威爾遜國際事務學院就讀、大三前往瑞士日內瓦實習都與此脫不了關係,然而,她因為在實習中觀察到組織運作的黑暗面,內心沮喪不已。所幸當時的主管鼓勵了她: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這麼幸運的人,那你不該讓自己一生只有一個志向,從來沒有認識過其他不舒適的領域。NGO 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是舒適圈,但對你來說是。你要的話,就應該跨出去,之後才能有不一樣的視野,就算你有一天回來 NGO,才有不一樣的工具和方法解決你所看到的問題。」

這席話使安婷在畢業後選擇進入美國管理顧問業工作,這之中學習到如何與企業溝通談判的技巧,對於她後來創辦 TFT,多少產生了幫助。(推薦閱讀-從歷史老師到創辦台灣吧,蕭宇辰用媒體走出教育的新格局) 

在擁抱多元價值的社會裡,不該是千軍萬馬都搶著過獨木橋

處在新科技、新職業不斷崛起的現代,社會運作的規則已不能同日而語,當下的熱門過了二三十年後不見得一樣的好,沒有一套觀點永久適用,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能欣欣向榮,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推薦閱讀-IOH 創辦人莊智超: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就如同我們理想中的大學教育,應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敢於走出舒適圈,透過異質的碰撞,摸索出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

面對選擇,學生總是徬徨,因為將來會怎樣,誰也說不準,比較安全的作法是維持一份彈性,盡可能地做好事前調查,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但也不該一味排斥家人的提醒。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磨練要走,所以勇敢向前行吧!(推薦閱讀-用 100 分的熱情寫好程式!不認輸的資工女孩

至於家長所能做的,則是盡可能展示自己所知的人生選項,並鼓勵孩子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請別急著替他做決定,請告訴他世界還很大,而人生在尚未嘗試之前,不該將就。(推薦講座—看劉安婷在普林斯頓完整的求學經驗分享

講者簡介

Anting Liu 劉安婷, 2008 年從台中女中畢業,同時推甄上台大外文及政治系,也自學考上美國十所名校,最後選擇就讀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普林斯頓大學。大學四年,她主修國際發展—教育政策,四年駐足在迦納泥土砌的教室裡、海地的帳篷學校、美國的青年監獄、巴黎的貧民區、柬埔寨大屠殺的遺址。然而,在她腦海中不斷迴響的問題是:那台灣呢?2013 年,她回台成立 Teach for Taiwan,招募有能力、有使命感的青年到偏鄉進行至少兩年的全職教學,成為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改革者。 

作者 林立麗

IOH 編輯團隊一員,畢業於台大生傳系,雙主修經濟學系,在學期間產生對社會學、傳播學、行銷與設計等領域學問的熱情,曾擔任台大農推會農業多媒體訓練課程教學助理、UDN 願景工程——為青年尋路論壇台大場講者,期盼能以自己最喜愛的文字為社會作出奉獻。